搜索
高伟俊的头像

高伟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8
分享

马鞍岛纪行

马鞍岛纪行

高伟俊

1.

这是一个特殊的季节,自2020年正月全国疫情发生以来,至今已有四个多月。今年初夏之际,我们一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来到了鄱阳湖畔的苏山乡一座湖岛前,看到一座长达二华里的水泥构筑的简朴石桥,它从湖畔飞驾到湖中的一座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岛屿,因岛上有一座马鞍状的山,此岛就取名马鞍岛。

马鞍岛附近的鄱阳湖水域也被当地人称为土目湖,土目湖上这一座石桥名为马鞍桥,它是于2012年由上级投资一千多万建造成的。这座马鞍桥的修建成功,终于结束了长久居住在马鞍岛上的土著百姓几百年来摇楫乘舟过湖的历史。

我县城的邻居姓胡,他的家乡就是马鞍岛上的胡姓村庄,胡大伯曾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抗美援越的战士,后在县造船厂工作至退休,有时我也经常听到他聊起马鞍岛上的一些鄱湖风景和一点人文历史。

经查史料我才得知,马鞍岛上的牌楼戴村在清代道光年间出了一位名叫戴凤翔的进士,戴凤翔中进士后曾在河南省任知县近二十年,等他解甲后,59岁的他返归马鞍岛,过了十余年散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我也得知马鞍岛的另一个别称为湖洲山,进士戴凤翔的五世孙戴熙广,成为当时国民革命时期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当地领袖人物,他用殷红的革命鲜血染红了一湖碧水,也为湖洲山红色革命记忆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笔。

马鞍岛,是鄱阳湖上最大的岛屿之一,现在岛上居住了大约一千余人口,其中以胡姓为主,还有戴姓、吴姓等人家。最早来这里居住的人家,大约也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

马鞍岛,是鄱阳湖上一座最大的岛屿,四面湖光山色,岛上人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也是都昌县一处人杰地灵之地。

2.

记得十年前的一个酷夏季节,我第一次到了马鞍岛。那时,我随着“都昌在线”网的好友前往,我们乘着车来了前往马鞍岛的渡口鄱阳湖夏季浩渺的水面一览无遗地展现在眼前,当时湖上风很大,湖水有些汹涌,波浪夹杂着浑浊的泥沙向岸边冲来在远处我看到了一条长方型的绿洲横卧在湖水里,朋友告诉我那就是马鞍岛我有些吃惊,在我的脑海里岛屿一般是圆形的,面积不是很大,可是眼前的这个岛屿是长方型的,而且长有六、七里长,像艘巨型航空母舰在湖水中停泊,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岛上有茂密的树林和不高的山峦。

不久,一艘渡船靠岸了,我们纷纷上了渡船。船启动后,风愈加吹厉害,波浪拍打在船身浪花飞溅我们站在甲板上,都感觉有些趔趄,因为船一会儿向左倾斜,一会儿向右侧去,像只摇篮在水上摇晃着。

不到二十分钟,渡船终于到达了马鞍岛渡口,我们下了船,走上岸。我看到眼前完全是陆地一样的田园风光,也有稻田、芝麻地、池塘、树林、村庄。我们沿路直走,来到了苏山马鞍村委会的办公楼,这里的书记和戴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稍稍休息了下,就在两位领导的带领下开始了马鞍风景游。

3.

我们先去马鞍山在岛的最西面,连绵好几里,形似一只马的皮鞍,两头翘,中间凹,故山名马鞍山。这座山形成了岛上的天然屏障听戴主任讲,如果没有这座山,鄱湖的水就会淹没这座岛屿,岛因山名,称为马鞍岛。我们穿过村里的池塘、稻田,来到山脚下。山路开始不陡,如走平地。路上散落了许多松针,隐约可闻到一股松针的香气。路边是茂密的树林,树十几米,遮天避日,争高直指之势。我们爬过一个山凹,转入一片竹林,仿佛由粗犷之景游入了一幅清秀的画卷。我平时很喜欢竹子,尤其是这样密密匝匝、挺直的翠绿竹林,给人一种幽雅清新的感觉。竹子的身姿窈窕宛如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们常年在这里立,遥望浩瀚的鄱阳湖难道不感到寂寞孤独吗……

竹林里有一条小路,路上几位老人正在行走,他们饱经风桑的脸上有种肃穆庄严气息。听胡书记讲,前面有座庙宇,名为青云寺。他还告诉我们,据说这座寺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造的。当时朱元璋与元朝的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展开了一场战,最终朱元璋获胜,为了纪功,他就在这里设坛建庙。明清时期这座庙的香火很旺,邻近的乡民都来这里祈祷祝福。在“文革”时期,庙宇被完全毁坏,现在的庙宇是马鞍岛的老百姓捐资建的。

据说马鞍岛牌楼戴村还有一位名叫戴圣谦的人,他最早在青云寺出家为僧,后来平步青云,成为庐山名刹海会寺名僧普超,因为他刺血书写严华经,该血经已成为海会寺的传世之宝,名僧戴圣谦也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

到了庙门,我看到一些信徒在烧香燃鞭炮祷告天地。等烟火消散,我漫步登上十六级台阶,弯过侧堂,拐进正殿的厢房,厢房里有一扇门,我望殿一看,这时正殿的大门未开,我想到佛殿要到固定的日期和有佛家大事时才可以开正门,平时都要走旁门,这是佛家的规矩,而且走的时候不能够用脚踏在门槛上,因为门槛象征着佛的双肩。正殿里供奉着三座神像,三座神像前有一座弥勒佛像,我站在弥勒佛前端详着这座佛像,佛像栩栩如生,音容笑貌活灵活现,它的全身金碧辉煌,涂满了金水。我是比较喜欢弥勒佛的,最喜欢他那慈祥的笑容和宽大的肚瓤,那是一种仁慈宽容大气的笑,一副能容天下难容之人事的肚量。我想人类创造弥勒佛的神像,就意味着人间缺少一份快乐,多的是一种痛苦。我想:人要化解痛苦,不能够靠神,而要靠自己有弥勒佛一样的度量但是芸芸众生有几个能够达到如此境界人们内心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黑暗之气永远是人类的一种劣根性还世界一片正气,酿人间一团和谐,成为人类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我们走过正殿原来它后面还有一殿堂,这里的信女很多,她们有的在祷告,有的在闲谈,有的在做功课。看到我们来了,有些妇人纷纷让出座位让我们坐下来休息。这殿面积比正殿要大好多,里面也摆设了神像。在这座殿的右边,用玻璃匾悬挂着一些文字,我走近去看,原来是游记类的。我仔细看了几首古诗,都是本的历名人游览寺庙时的所观所感偷拍几首诗文。其中一位七岁能够吟古诗宣统元年(1909年)举贡生的本地雅士胡雪抱写的散文《秋津山记》和一首古诗占了大部分位置。其中一首是这样写得:“野叙秋痕凉拭面,僧楼竹色古侵衣。凭栏远栏寻常事,玉树珊瑚喜共依。”想必他也是在一个秋色苍凉的时节,跟朋友一起上马鞍山他们登高远眺,一派大气磅礴的水色迎眼而亮,顿时一份喜悦之气充溢了诗人略显苍凉的心灵世界

名士胡雪抱的散文《秋津山记》描写的多是马鞍岛上的景色,但他为何称“马鞍山”为“秋津山”呢?原来在民国时期,本土雅士胡雪抱等人,之所以把马鞍山称为秋津山,是因为日本古国在当时称为秋津洲,马鞍山又似日本之山,故他们自称马鞍山为秋津山。后来这个“秋津山”的山名并没有得到当地人的承认和推广,如今人们还是称此山为马鞍山。

我们出了后殿,在右边有一方能容两三人的站台,转身望去,你会惊讶看到竹影婆娑处,有一方水天相接的世界,那就是飘渺的鄱阳湖水,湖上白帆点点,湖中青山黛黑色,水气盈满,飘渺欲仙好一幅天然的湖光山色图。如果是傍晚,欣赏到鄱湖夕照”的美丽景色,那该多么美

沿着原来的一条小路,我们下山了,在竹林里我们都留了影。竹林风声沙沙,像一段婉转的乐曲在呢喃细语,也像一首欢送我们下山的轻音乐。在竹林的深处,我们看到了一座已经被野藤绿草遮盖的陵墙,据说这是青云寺埋葬圆寂高僧的坟冢。这些已逝的高僧与这里的青青翠竹一散发着一种高洁超俗的精神气息他们也护佑着这一方美丽的山水和勤劳的百姓!

4.

我们下了山,便朝右方湖边的沙滩走去。在当时,路还一条泥巴路,有一段甚至很难走。远方是稻田和水塘,水塘边还飞着一只只白鹭鸟,它们看见我们过来了,纷纷跃起,飞向树林,那飘逸清越的姿态我永远忘不了!“望白鹭栖息清水,采野花闲见青山”是我梦想中的一种“田园生活”,做第二个陶公的归甲进士戴凤翔应该在这里散步过吧!

塘水边就黄花花的沙滩,我们艰难地爬上沙山,就进入一块空阔的松树林,松树不多,在当时很多是刚栽的,为了挡风沙。沙滩上还长着蔓荆子这名的中草药。《本草纲目》记载:它主治筋骨间寒热,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还能够治风头痛和脑鸣等。这种药材我很熟悉,因为我老家后面的沙滩上有成片成片的蔓荆子在夏季,时曾经跟随大人去捋这种贵重的药材。它们被晒干后去卖,价格不匪。但是这里的蔓荆子藤不旺盛,稀稀拉拉的不多。可是在这里的沙滩凹处竟然生长着一种长青树,树干粗糙结实,枝上白花。他们本地人也不知道叫什么树,就给它取名叫“栋树”,意思是这树结实耐用,是打家具的好材料。一方水土养一方树木,也养一方人家此话不假想不到这里的沙滩上有这样怪特的树木,我竟也暗暗称奇。

沙滩不很长,蜿蜒一有余。我喜欢“打先锋”,远远得就把文友他们甩在后面,我跟随胡书记两人走在最前面。走过沙滩,他把我带到一条光亮的水泥路上,他告诉我这是村民自己捐钱铺成的,路大概一米宽,从我们登岸开始,此路延伸马鞍岛,有里长。我们看到的是此路的另一个端点,它直通这岛后面的鄱湖外滩,成为岛上一个小港口的交通线。

     我们到达这鄱湖外滩,湖线蜿蜒里长,弯弯曲曲一直望不到头。外滩上黄沙不多,长好多野草,细石块也多,显得有些整洁胡书记告诉我,将来他们村准备在这里建设休闲农庄。我想这是个很有识的想法,是打造马鞍岛旅游业的一条重要的建设性意见。如果此事办成了,我们一定会卷土重来,而且要住上几天。我想:如果在那时睡在湖边的旅馆里,晚上倾听浩瀚鄱湖水演奏出的一曲曲小提琴的声乐,想象那波涛翻滚的气势和漫步沙滩的愉悦,那情景不亚于在钱塘江夜听海潮的景象

这时的湖面屯扎着一排排的机船,人们凭它们把小船上的货物运到大船上来,所以这里其实成了一个小的货运中转站。听胡书记说,在历史上这里也曾是朱元璋屯驻军的避风港口。梦想那时,这里曾是军旗翻,白帆轻扬,战鼓隆隆……但那一番战火纷飞的场景已埋没在波涛翻滚的湖水中,湖中沉寂着多少金戈铁马,已无人知晓只有这里的沙山和波浪见证了历史的真相!历史的风烟总是不让今人亲眼目睹,我不觉有些悲凉和伤感!在湖滩,我们只有与风浪合影,与历史告别!

     走出湖滩,我们就去村中吃中餐。中餐安排在胡村一位农民家里,我们一行二十几人,坐两桌。这里的村人很热情,菜肴虽无鸡鸭,却是鱼蔬满桌我们吃着正宗的柴火烧煮的菜饭,满口喷香。两位村领导给我们的网版主和文友们频频敬酒,气氛十分活跃酒足饭饱,拖着有些疲惫的双腿开始打道回府!我们依然在回来的渡口边上船,一一与岛上的两位领导和渡口负责人告别。我们走下渡口,上车飞驰,带着一份喜悦返回城里,也带着马鞍岛一份的浓浓家!

 5.

2020年的初夏,我第二次随着都昌文友一行来到马鞍岛上,这时我们已经不需要渡船前往马鞍岛了,而是乘车驶过平坦宽阔的马鞍大桥,我们直接就来到了马鞍岛的东部。

车子开在蜿蜒的水泥路上,我从车窗往外眺望,岛上依然是树木蓊郁,稻田飘香,池塘密布,屋舍俨然,好一个优美的田园之乡。在路边一个长方形的鱼塘周边,还有几位垂钓者带着太阳帽,正在池塘畔悠闲地享受着垂钓之乐。

这一次来马鞍岛,我们是到岛上的一个水产养殖基地采访的。顺着池塘边一条狭窄的小路,我们把车子停靠在水产养殖基地办公大楼的附近,迎接我们的竟然还是十年前的胡书记和戴主任。尤其是戴主任一见到我,就喃喃道: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我们以前曾经见过面?我也对他说了这番话,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是的,十年前,我们在马鞍岛已经相逢过,即使今天我们再相会,依然一见如故。

在座谈期间,戴主任告诉我们这里农业和水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本地区一些关于脱贫攻坚的故事。他说,如今,因为马鞍大桥的修建,周边村落和县城的人,前来马鞍岛观光、旅游的不少。如今因为党中央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乡村的政策方针,整个马鞍岛的乡村建设显然要比以前漂亮、靓丽多了。

采访后,我们一行吃着当地用柴火煎煮的湖鱼和岛上出产的时令新蔬,内心也充盈着一股甜甜的幸福之情……

十年时光,真是弹指一挥间。马鞍岛上那一番田园风光,如今依然在我的记忆里泛起点点涟漪,犹如那一轮温煦的朝阳照耀在一望无际的碧绿湖面,一阵微风吹来,金光点点,肥鱼跳跃,白鹤蹁跹……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