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西友(笔名高雄)的头像

高西友(笔名高雄)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08/22
分享

遨游云端 感受神韵——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晨曦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透过,洒下一地碎金,朦胧之余,琅琅诗词吟诵是我的明媚的一天的开始。

在一些人看来,诗歌已经远离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唐诗,似乎只存在于课本上、记忆中,很少跟生活产生交集。但实际上,唐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远超想象。

有人说:好书能明目醒脑,惠泽心灵;我很认同这种观点,今天阅读叶嘉莹先生的书便是如此的感觉。

和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一样,我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曾与杜甫相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稚气的童声在老师的引领下朗朗而读,韵律和节奏、工整的对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绪……从这首《绝句》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和文字的美感——那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啊!

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尤其是1992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后依次聆听著名教授杨慧文、马瑞芳教授的讲课,我陆续读到了更多的唐诗:《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爱的母亲呀,你对远方孩子的牵挂、惦念、期盼都缝进了一针一线,这细密缝织的都是无言而沉重的母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最亲爱的人呀,请随身携带家乡的红豆,那颗颗的红豆都是我对你深情的思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天的时候,美丽的时光,却往往流逝得那么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制高点,一览无余祖国壮丽秀美的江河山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奇幻美丽,“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自信豁达……

唐诗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唐诗的光彩。细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宁静神秘的月色,那烟波浩渺的春江,仿佛人间仙境,让人神往留恋。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临洞庭湖》,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流,寥廓长空,会让你的精神升华到空明无碍的境界,心灵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白居易的如花雨,韩愈的天街小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苍,哪一处风景不是千古流传。

唐诗是历史的积淀,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 的忧伤,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如果没有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索然无味。

唐诗是中国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最可圈可点的奇葩。古人的境界真是和我们不同,志趣高雅心胸坦荡更心系家国天下。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宁静的心境。

唐诗是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的产物,只有遨游在云端读唐诗,才能感受盛唐诗的精彩和神韵;唐诗是用五彩云锦编织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读唐诗,才能感觉到盛唐的瑰丽与绚烂;唐诗是用盛唐那博大和恢弘锻造的,透过千年风尘,如今读来,仍令人神采飞扬气冲霄汉。

远山近水,亭台楼阁,还有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深山古寺,都不再是原来那些遥远的景象,好像真的出现在了眼前。有时觉得这是一种庆幸,庆幸唐诗给我们带来的意境。作为一个诗的国度,正是因为这些将美妙的韵律之美和深远思想结合起来的唐诗,才让我们今天能够有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