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英
在小说《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开篇便写本来“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因薛宝钗的到来而开始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自此一言不合就怄气,闹了别扭后黛玉就会“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这种状态,成了日后黛玉和宝玉的固定感情模式。
当林黛玉撞上薛宝钗,两人的差别非常明显,书中明写“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貌似宝钗无论在相貌上还是在做人上都胜过黛玉许多,黛玉从此对宝玉爱耍小性子,自然是心眼窄、多猜疑之故。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瘦弱得经不起风吹,一个容貌堪称丰美,虽说都是美人,却是截然不同的美,而黛玉之美,属于世外仙姝般的清逸之美,自是超凡脱俗,不像宝钗那样符合世俗美女标准,容易被人接受。至于做人方面,宝钗显得随和宽厚,让人乐于接近,黛玉却是自有原则,不肯迁就他人。
假如在现实中同时遇到林黛玉和薛宝钗这样两个人,许多人大概就会和贾府里的众人一样,对看似和善的薛宝钗产生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对看似高冷的林黛玉心存顾虑不愿亲近。然而,当人多了些阅历,不再仅凭事物的表面现象去判断事物的本质时,就会明白薛宝钗的八面玲珑并不可爱,林黛玉的清高自许却是可敬可亲,毕竟,八面玲珑的人富有心机,清高自许的人玉洁冰清。
或许,仅凭一种本能的直觉,黛玉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宝钗,这才不愿让宝玉跟其亲近,而非黛玉妒忌宝钗的相貌和为人。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黛玉一眼看穿了宝钗和自己并非同路人,只是那看见美人就会发痴的宝玉并不曾懂得黛玉的心,这才让黛玉日渐含酸,失了感情上的安全感。
林黛玉和薛宝钗,本就缺乏可比性。她们一个出身于官宦之家,一个出生于皇商之家。从小浸润着书香和父爱的黛玉自重身分、清高自许符合常理,而自幼失去父亲护佑的宝钗生长在商人之家,却懂得只有做到灵活变通,善于和人交好,才能够在生存层面占有优势。
虽然黛玉羡慕宝钗母亲尚在,还有兄长,然而宝钗的生存现状要比黛玉差很多,她的最好出路不过是入宫选秀,其次是嫁给贾宝玉,否则的话,薛家纵然有万贯家财,也不属于她,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她的兄嫂能在她出嫁时送给她像样的嫁妆就已是莫大的恩惠。
黛玉虽孤苦伶仃,但诸多评论者认为林家有丰厚的家产,因家族不旺,其弟夭折,在父母去世后,这些家产多半属于林黛玉,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因此,黛玉虽然在贾府属于寄人篱下的状态,但是在经济上却无后顾之忧,这也是因负责贾府内务管理而更为看重实际利益的贾琏、王熙凤夫妇为何一直不曾嫌弃林黛玉长期客居在贾府的根本原因所在,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关系相当不错,还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正如有学术专家说过,只有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林家的资产才能名正言顺地归贾府所有。显然,薛宝钗并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也就没有清高自许的资本。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会严重影响人的思想意识。黛玉经济无忧,自然不用靠讨好别人去谋求更好的生活,因此她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自始至终在乎的是贾宝玉待自己的心到底如何,而非贾宝玉是否能够入仕发达。宝钗的想法自然不同,一旦不能入宫,就最好嫁给亲上加亲的贾宝玉,而贾宝玉上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婚后的生活幸福,毕竟她不能仰仗娘家人的接济过生活,所以她非常重视与贾府中人搞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非常在乎宝玉的仕途经济问题,这也正合众人之意。
相比之下,黛玉显得清高孤傲,不通世故人情,俗人们也欣赏不了她的那份脱俗才情,毕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所谓咏絮才不如做针线活来得更为实在。只有不问世事的贾宝玉,才有闲情品味出林妹妹的超凡脱俗来。因为无缘结识更多优秀的男子,所以黛玉于狭窄的生活面中,放眼望去,也就只有贾宝玉一个人算得上是知己,加上两小无猜的生活经历,自然而然地对宝玉芳心暗许,忠贞不渝。
毫无疑问,黛玉之爱宝玉,情真意切而已;宝钗之爱宝玉,出自现实利益。黛玉的爱情,并不涉及功利;宝钗的示爱,只为终身利益。因此,木石前盟,只关乎爱情,而金玉良缘,符合世俗规则。
显而易见,黛玉必然不喜欢宝钗,她反感宝钗的俗、宝钗的装、宝钗的鬼,更讨厌宝钗为人处世的目的性太强。当然,黛玉并不懂得,自己之所以能做到清高自许,不但因为富有才情,而且因为财富在握,而宝钗自有宝钗的苦衷与不易,若非煞费苦心地去搞好人际关系,宝钗面临的可是更为严峻的生存问题。
最终,黛玉含恨病逝,宝钗独守空房,结局同属悲剧,这一切都是封建社会制度惹的祸。假如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才华横溢的黛玉就能成为著名诗人,善于管理的宝钗就能成为女企业家,她们完全可以凭借才干和努力经营出专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也全然不必去争夺一个贾宝玉,无须再把一生的幸福仅仅寄托在所喜欢的男人身上。
高英写于2019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