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硬座如是观的头像

硬座如是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7
分享

巴基斯坦纪行

巴基斯坦纪行

 

一.抵达

此次出国赴沙特工作,由于机票需转机的关系,第一站是巴基斯坦,将逗留两天。期间航空公司将为我们安排食宿。

我们这批工作人员一共二十多人,由于我是公司的翻译,这次就成为途中的翻译兼领队。大约是因为第一次坐飞机,我还不尽适应的缘故吧,在机上我一直头晕脑涨,快下机时还吐了起来,不免头重脚轻。即使如此,作为领队,仍然要跑前跑后,联系出关、找接机人、旅馆等,还要注意人数,我也只好坚持。

在卡拉奇下飞机时已经是当地时间晚上十一点多了,虽然已经是十月中旬,国内晚上该是很凉爽了,但在这里,刚一出机场大厅,我就被一阵热浪包围,真热!温度至少在四十度左右,由于卡拉奇是滨海城市,空气湿度也特别大,浑身湿乎乎的十分不舒服。

出关、找接机人还算顺利,一个三十多岁、长相精干、衣服很整洁的男人接待了我们,他自我介绍叫亚达。很快我们就坐上了开往假日饭店的汽车,但是这里的接待者没有想到我们一行人数众多,车里座位不够,我们四个领队人员只好另外叫了一辆出租车,当时讲好亚达已经付了钱,我们大家到假日饭店集合。

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出租车的车况也与国内相差甚远,我们租的一辆马自达,已经十分破旧,连漆都快掉光了。车很小,和夏利轿车差不多,但是我们四个、加上司机和副驾驶,一共六个人都挤了进去,副驾驶居然坐在档把的上方,司机每每伸手到副驾驶的两腿之间去换档,其技术犹如杂技,让我们叹为观止。因为这里以前是英殖民地,所以汽车还是靠左行驶,刚一上路,我们还真不习惯,再加上司机近似杂技的驾驶技术、飞快的车速和让人怀疑的车况,我们一直是提心吊胆的。

刚到这里,大家都对这个崭新的环境十分好奇,我也不停左顾右盼,过了一会突然发现,一直在我们前方的坐着大队人马的中巴已经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赶紧问司机,他说我们在走一条近路,并且还操着生硬的英语热心地给我们介绍这里,最后却说“只要五十美圆就够了。”我们反问他不是车费已经由亚达交过了吗?他也不提,只是不停地说我们是朋友之类的话。坐在车上,我们也暂时没有办法,等他拉到地方再说啦。

汽车三拐两绕,在一家金碧辉煌的饭店门前停了下来。门前一个侍者,六十岁以上,留着一部大胡子,戴着很有民族特色的高高的帽子,看上去十分威严,使得这个饭店看来更象政府机关。司机下车找我们要五十美圆,我没有理他,先是找我们的人——哪里都没有,而且饭店也并没有标着“假日饭店”的牌子。为了确认,不顾司机的阻挠,我去问了问那个侍者,这里果然不是我们要去的假日饭店,我感到很气愤,没想到到巴基斯坦的第一站就被当地司机黑了一下。

司机大约也自知理亏,自动降价到二十美圆,而又十美圆了。我虽然有钱,但是不能被他们这样骗去。我和那个司机理论起来,说如果他不把我们送到假日饭店,他们就会“有大麻烦了。”司机见我们坚持,大约也不是好骗的样子,只好把我们送到了假日饭店。

进入大堂,所有人都在等待,已经等了许久,我很气愤地告诉亚达我们险些被勒索的事,亚达开始也很惊讶,但是知道我们并没有给他钱后,马上放了心,对我笑了笑,让我们去办住宿手续了。看来这种情况在这里已经很多见了。我也笑笑,只好作罢了。

手续很简单,但是人一多,倒也费些时候,等我帮着把手续都办好、安排所有人住下、再检查一遍各房间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已经过了午夜了。

 

二.城市印象

第二天,因为考虑到旅途劳累,没有安排集体游览,我们三三两两出去走了走。刚出旅馆门口,我们就被这里的保安和警察的装备吓了一跳:门口的保安都拎着大口径的单筒霰弹枪走来走去,路上的警察也都手提冲锋枪,如邻大敌的样子,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只是日常的巡逻,我们才稍感放心。但是这样装备,总让我们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温度依然很热,让我这样的北方人犹感难以适应,不过当地人似乎并不觉得。

这里的植物很有特色,多是亚热带植物,棕榈是最多的树种,路中种植的花草也很多。

因为是白天路上行人车辆多了起来,我们有机会一睹这里的机动车。首先觉得人少,绝没有国内那种滚滚的自行车流,交通不是很拥挤。汽车不少,但是车况普遍都不好,尤其是出租车,看上去都象老爷车。但是这里的消费水平很低,租一辆出租车在市里兜一圈,少说也要二三十公里,却只要一美圆!价格低的简直难以想象,回想昨晚司机找我们要的五十美圆,简直是开出了“天价”了。我们的几个同事下午合租了一辆车,转了整整一下午,才花了两三个美圆而已。更有特色的,是这里的大车,无论运货的卡车,还是载客的大巴士,一律都描画得花花绿绿,很有特色的图案,除了小小的车窗,没有一点空余的地方。一辆辆大车,就象一个个流动的花篮,在街上开起来还是满好看的。

虽然路上的人看来不多,但是公交车却十分拥挤。提起拥挤的公交车,恐怕中国大多数靠公交车上班的工薪族都要头痛。但是和这里的拥挤程度比起来,国内的公交车,实在是要算宽松的很了。这里的大巴士,都是单节的,车门的位置很高,但是没有门,该有门的地方只是一个洞,窗户也基本上是洞而没有玻璃,大约是天气炎热的关系吧。不用说车里是挤满了人,因为车门外还挂着两个人,后保险杠上还很巧妙地攀附着几个勇士。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车顶上还坐着十几个,那车顶形状近似半圆弧,就象国内八十年代初的那种公交车一样,十分光滑,没有任何可以握持或依靠的东西。车速也很快,大约四十公里左右,而且拐弯也很猛,但是车顶的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大有:“任你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不可谓不英勇。看起来,这里的公交车也没有固定的站台,往往车还开着,车上的人就跳了下来,车下的人也紧跑两步,抓住一点东西,贴到本来就已经很挤的车上,感觉很象电影《铁道游击队》,其技术也不见得低上多少。而司机根本不在乎,还是开他的车。总的感觉,在这里坐公交车,绝对是“勇敢者的游戏”。看着这样一辆辆花花绿绿而又真正人满为患的大汽车,有一种扣人心弦的感觉。

苦于外面天气炎热,没过多久,我就回到宾馆的房间了。

 

三.清真寺、纪念堂、海滨和洗衣房

这一章的名字看来是四个毫不搭界的地方,其实这是我们在卡拉奇第二天的游览路线。第二天早上十点左右,亚达按时领着一辆面包车来接我们了。车子看起来满新的,日本产,还有空调。行驶在路上,我们发现比我们好的车几乎寥若晨星了,看来我们在这里也属贵宾级的待遇了。车行路上,看着一辆辆飞驰而过的公交车,直有一种庆幸的感觉:不用挤车也。这里也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正在建设中,既有古旧的建筑,也有现代化的大厦,我们所住的那条街,大约应是繁华地带,路面宽阔,聚集了许多世界连锁旅店和商家。

很快,车子来到我们旅游第一站:清真寺。据亚达介绍,这里是卡拉奇,甚或巴基斯坦最大的清真寺,可以容纳两万余人同时进行撒拉(穆斯林进行礼拜的仪式,一天要举行五次)!因为是客人,我们被获准进去参观。

进入清真寺都是要拖鞋的,作撒拉前,更要经过净身(尚分大净和小净)的程序。我们先进入清真寺的院落,陈设很朴素,中间只有一座建筑,作半球型,周围有露天廊,人多时,也是作撒拉的地方。四周遍植树木绿草,葱葱茏茏,赏心悦目。还不是撒拉时间,我们脱鞋进入清真寺内部,里面几乎没有陈设,只有遍铺的绿色地毯,前面有一个小小的讲经台。陈设朴素,但是难得的是,这样一座可以容纳两万余人、直径约有五十米以上的半球型房间,竟没有一根立柱支撑,可见设计师的匠心。亚达还告诉我们:这里的声学效果很好,虽然没有任何扩印设备,但是你无论在屋子的任何一处讲话,即使声音并不大,都能被全屋的人听见,我们试了试,果然如此,虽然我们站的很远,但对方的声音好象就在自己身边,非常有趣。

从清真寺出来,我问了亚达一个很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两万多人一起来作撒拉,那么,作完后从四万多只鞋子里找到自己的那双不是很困难?(这里并没有专门储存鞋子的地方)。亚达笑了笑,告诉我自己的鞋子还是认得的,而且有的人干脆把鞋子随身带着,所以其景象倒也不是如何混乱。

在车上,亚达告诉我们,下一站将到巴基斯坦已故领导者的墓地去瞻仰,而且据说还有一件中国送给巴基斯坦的礼物,至于是什么,亚答卖了个关子,让我们到那里自己去寻找。

车行不久就到了,建筑样式也是穆斯林特色,高高的大理石台阶顶部是一座大理石四方建筑,顶部也作半圆型。四角都有卫兵把守,所有卫兵都一样:身穿兰色的军服,黑色高腰皮靴,拄着亮闪闪的步枪,士兵身材都一样,十分高大,我身高一米八多,自恃也不算太矮,但是站在他们旁边合影留念时,我还是显得比他们矮了一些。

脱鞋进入纪念堂,中央就是石棺。亚达给我们作了介绍。最后,他问我们:找到中国送的礼物没有?我们找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亚达笑了,他告诉我们:抬头就能看到。啊,果然,高高的天花板中央悬挂着一座巨大的吊灯,看来很有中国特色。亚达说这是中国在五十年代送给巴基斯坦的礼物,成为了中巴友好的象征,说到这里,亚达激动地握住我们的手连声说:我们是朋友,是最最亲密的朋友。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感染,一起为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祝福。

正在这时,响起了乐声:我们运气很好,正好赶上这里的士兵换岗。只见一队八名整齐威严的士兵伴着乐曲从台阶走了过来,在门外分成两组,四个去替换门外四角的士兵,四个进入室内替换里面的四名士兵。交枪、敬礼,然后撤岗的八名士兵在门外集合,齐步走远了。一切动作都整齐划一,可见纪律严明。

下一站就是海边了。卡拉奇是海滨城市,车只走了一刻钟左右就到达了海边。海边空气湿度更大,显得格外闷热,洗桑拿浴的感觉。这里的景色并无特别,特别的是,许多人牵着骆驼不停招揽顾客,也有三两游客花上点钱坐上骆驼走一圈。这里的骆驼和国内不同。国内都是双峰驼,这里的则一律单峰,上面安着一个前后的两人座椅。到这里我们体会到了人民币是国际流通货币的感觉,大约因为两国经贸的关系,这里人民币也可流通。我花两元和另一个同事骑了一次骆驼——感觉很新奇,但是并不舒服。骆驼身架高,骑上感觉就象在二楼,高高的,而且这动物行走起来晃动厉害,+我想,时间一长,说不定都要“晕骆驼”的。幸好时间不长,遛了几圈,照了相,我就赶快下来了——再次踩着地面的感觉真塌实。

离开海边,汽车向老城区开去。街道逐渐变窄,房屋的格局也趋于简陋。亚达说我们很快就要到此行的最后一站:洗衣房。通过他的介绍我们得知:巴基斯坦因为水资源珍贵,所以很多人舍不得自己洗衣服,而是送到这里来洗,每件白衬衣大约人民币五角到一圆,其它衣服各有不同,我问亚达,他的衣服也常送到这里洗吗?他说是的。

不知不觉中,汽车在一片空场旁停了下来。不是洗衣房吗?怎么是一片空地呢?“我们到了”亚达说。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果然看到晾晒着的一排排衣服,这里确实是洗衣服的地方,不过却是露天的。这里面积很大,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许多洗衣工人正在里面工作。我们顺着狭窄的走道下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外边是一排蒸锅样的东西,又象是地灶,每个直径都有一米半左右;往里是几排大水池,每个都有两平米以上,泡着衣物;然后是些小点的漂洗池、棰衣服的石头;最靠中间是一排排的竹竿搭起的晾衣服的架子,晾晒场的面积就要有一个足球场大。

通过亚达的介绍,我们很快就知道了这里洗衣服的程序:对于特别脏的衣物,我看都是些床单、毛毯之类,先要放在外侧的地灶那里用蒸汽蒸,这样才容易洗——那里的衣物确实脏,四周淌的水都是黑亮的,几乎粘稠,空气中还弥漫着一种不好的气味,可见这些东西的肮脏程度,也说明这里确实缺水。往里的大水池是洗蒸过的或不太脏的衣服的,这里用了洗衣液之类的东西,洗着的东西也干净多了。几个男人正站在一旁的石头旁,把手里的大床单用力往石头上摔打,还有的,用与我们国内南方洗衣服用的木棰类似的棰在洗着衬衣等小件的衣物,响起一片“啪、啪”的声音。这样处理过的衣物,再经过那边小池子的漂洗,就算干净了。几个不同程序的水池,由脏到净,看来这种方式确实比较节约水。还有这里的一切操作都是手工的,我想可能现代化的洗衣机械也是很费水的吧,当然,干洗机要除外喽。

说话间,工人又洗好了几件衬衣,拿到一边去晾晒,看上去确实挺干净的。

走回车上的路中,下起了小雨,恰好我们的旅程也告结束,我们一行人意尤未足地踏上了归途。当天晚上,亚达又带车来接我们到机场,机场里,他还特意给我们留下了他的详细地址,欢迎我们下次再来卡拉奇做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