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顾鸿亮的头像

顾鸿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7
分享

与孔子倾诉

 

清明小长假。

一个人静坐在办公室。

品一杯香茶,听着天籁之音般的古琴《高山流水》,看窗外后花园一树桃花骄傲着渲染春天,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愉悦。一时间,古往今来,天上地下,思绪驰骋。恍惚间,眼前走来一位志存高远敏而好学的翩翩少年,转眼间幻化为博学不惑宽厚仁爱的中年,忽而又变为顺乎自然随心所欲的睿智长者。

眼前走来的这个人,便是我心目中永恒的您!

千古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多少年来,和大多数人一样,一提起您,我心中就充满了敬仰,一直在默默崇拜仰视,甚至不敢说出您的名字,怕亵渎了您。

但今天,我突然发现,您并不高高在上,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您就微笑着站在我的面前,亲切地倾听我的诉说。

此刻,我眼前年少时的您恰如我风华正茂的同学。您三岁就没了父亲,当时您的母亲只有18岁,而且,您的家世日渐衰落。母亲带着三岁的您搬到了曲阜城,为人家缝缝补补养家糊口,您也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您17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这对于您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您还遭到了上层社会的冷眼,有一次竟然被季氏家臣挡在了门口......

“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一连串挫折打击,并没有摧垮自幼聪慧好学的您的意志,反而使您愈挫愈奋。

让我们来看看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学和思都是缺一不可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愉快学习这是关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要诚实,不能不懂装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谦虚,学无常师,随时随地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也是很重要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对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您反对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您更重视精益求精,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您终身学习,学以致用。您把“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您刻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最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让我们看看您的一个学习片段——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孔子有所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子避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您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不只是学会弹琴曲,而且耐心学弹奏技巧;学会技巧后,仔细体味曲子表达的意趣;了解了曲子的意趣,接着继续探究曲子歌颂的对象。就这样,您专心专心致志,学而不厌,由浅入深深入探究,终于有所深思,站在高处,眺望远方说:“我已经知道它是歌颂谁的了,他长得有点黑,身材修长,有着广阔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他眼光辽阔,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谁能如此啊!”

全身心沉浸在学习乐趣中的您在齐闻《韶》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就这样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学无常师,好学不厌,孜孜不倦,享受学习带来快乐的您,不知不觉间就已“博学好礼” 20岁时,成了“六艺”专家,成了国家最需要的人才,得到了国君鲁昭公的重视您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还特意送来大鲤鱼表示祝贺。 您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赢得了人们对您应有的尊重,迈出了人生坚实的一步。

有了渊博的知识,就业似乎不难,您从事过“儒”(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社会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都是有一定文化礼乐知识的人,专为贵族人家“相礼”,主持婚丧祭祀),还做过“委吏”(仓库管理人员),“乘田”(管理牧场牛羊)以及贵族季氏家的史官等。

然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这些知识在您深邃的脑海里不断地发酵着碰撞着以致产生了裂变,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境界,这就是您说的“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这并不是现代人说的到了三十岁就应当成家立业。我斗胆猜想,在您浩瀚的内心世界,“三十而立”有着更深刻的内涵。“三十而立”,立什么?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完成大事业)、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

怎么立?很简单,通过学习做人的道理来立。在您看来一个人通过学习,达到“仁”和“礼”,就可以立。“仁”和“礼”在您眼里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就是“爱”,大爱,即对人类的关心。“仁”有标准,“刚、毅、木、纳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怎样才能“仁”呢?“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礼”。“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礼”就是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很好的召唤民众。学为了立,立了内心就要有执着地坚守,并且一辈子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轻易改变。“君子以立不易方”,您的这种精神也表现在《易经》中,君子一旦内心有所确立,就不会轻易改变方向。

从此,您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执着不屈的精神开始了“立”的实践。您开始授徒讲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热爱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一时间,您的身边桃李竞秀,弟子如云,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您创设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您在35岁时因在鲁国推行您的为政理念,提倡克己复礼,反对三大家族专权,结果得罪三大家族,在鲁国待不下去了,不得已来到齐国。来到齐国,住了一年多时间,齐景公非常喜欢您,准备分封一块土地给您,但是遭到齐景公手下老臣晏婴的反对,37岁的您只好离开了齐国,回到鲁国。您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0岁,这中间有14年的时间主要是教书育人。51岁开始再次出来从政,53岁成为司寇司寇是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由于积极倡导“堕三都”损害了三大家族利益,55岁这一年,您又被三大家族抛弃,最被迫流浪国外。

离开鲁国时您走得很慢,学生们都埋怨您。走到鲁国边境一个叫屯的地方,停下来过夜。您多想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祖国,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有人来挽留,可又有谁会懂得您!您高贵的心深深失望了。

圣人往往是孤独的,不被世俗理解。这之后,您甚至还常常遭到嘲弄和误解。

比如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再如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好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对您伟大救世精神多么高的褒奖!

您甚至乐意做“丧家狗”。有一次,您与弟子在郑国走散了,子贡到处找您,有一个人告诉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落魄得像个丧家狗。” 您知道后,对前面说法不接受,但对最后“丧家狗”说法表示接受,并且说:“说得真像啊,真像啊。”(《史记孔子世家》)。

在艰难的“立”的社会实践中,您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更愿意把这时候的您仰慕为信守信仰愈挫弥坚,博学多才宽厚仁爱,和蔼可亲语重心长的良师益友!

我们再来听听您的教诲,品品您的人生态度——

您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您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唯我独是。

您四不语:“怪、力、乱、神”,即怪异、力、叛乱、鬼神。

您说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违反礼数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您告诫四不:“不迁怒,不贰过”,不拿别人来出气,也不重犯相同的错误“不怨天,不尤人”,不抱怨命运,不责备别人。

您指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您日日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看的时候要考虑看得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听得清楚,脸色要考虑温和,自己的容貌态度要考虑端庄恭敬,说出的话要考虑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要考虑严肃认真,遇到疑问时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将要发怒时要考虑发怒后有什么后患,见到可以得到的名利要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您有二察:“众人恶之,必察焉;众人好之,必察焉。”

您每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您也毫不掩饰自己之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更也,人皆仰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越过不惑的四十,翻过知天命的五十,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您在经历种种磨难挫折,遭受了无数次的热嘲冷讽,甚至被当做“落水狗”之后,胸怀便装下了乾坤,装下了芸芸众生。这时的您岂是一个“睿智”能说的!

您创立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体系的儒家思想成了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它表现出的刚毅、正大、笃实、平易的宝贵精神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它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道统和法统,确定了我们的民族思想的根,思想的魂。这个根和魂用《中庸》里的两句话来说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自此中华民族有一种自我认同感,有一种向心力,有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这种向心力,离开您,还有谁能做得到

您先后删《诗》、《书》、《礼》、《乐》,修《春秋》尤其喜《易》,到“韦编三绝”的地步。您之前的中国文化,赖您而传;您之后的中华文化,赖您而开。您集六经,整理三代文献其所为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后历史上任何了不起的思想家和学者,都无法超越您的贡献。

记载您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对于《论语》的作用,有两句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一句为北宋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另一句为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所说:“一部《论论》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善哉孔子,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能听到您的谆谆教诲,哪怕是片言碎语,都叫人受益一生!

而能向您倾诉心声,何人能懂,何人能明!

今天,我的心灿烂为一树桃花,就因为您倾听了我的诉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