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婆媳俩点个赞 儿媳为泰国籍。13年前,毕业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分校孔子学院。在校期间,先后来中国多所大学交流学习,2009年,在广西大学学习期间与儿子相识相恋。2015年8月24日在深圳登记领证,2015年11月14日、2016年5月6日先后分别在老家和泰国洛坤府举行婚礼。现供职于上海某外企。
对这桩婚姻,一开始我们夫妇俩很排斥,其原因也很明显:我们俩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好不容易到“而立”之年才跻身于工薪阶层的行列,而且长期生活工作在小县城,思想相对封闭保守,生活习惯也是典型的本土化模式。如此情形下,冷不丁娶一个外国儿媳妇进家,情势隔膜如水火,实难相容。出于主动作为的考虑,我们很快便将自己的想法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脑儿地倾泄给了孩子;没承想,孩子反倒出奇地平静,一句“我在考虑考虑”算是给了我们一个似是而非的答复。
从后来的一来二去中我们注意到,他们的关系非但未断,而且感情还在逐步升温;再后来,儿媳(确切说,是准儿媳)索性和我们在QQ上直接详聊了起来,谈话次数之多、内容之广、态度之诚、考虑之深、决心之大均我们始料未及,看样子,大有金石不为开,精诚难已矣之势。当我们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桩婚姻已无法阻拦后,几经考虑和商量,最终选择了“缴械”(从小到大,我在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方面从来都是父命如山,这次就让他自己作一次主吧。这种补偿性的心理因素似乎也占比不小)。
虽说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投降”,但悬着的心始终放不下来:语言障碍怎样克服?工作怎样安排?物质条件能否满足人家的要求?婆媳之间会否产生不可调和的碰撞?婚姻能稳定吗?长期往返于中泰之间,机票盘缠能否承受……一系列的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际。
光阴在平静中荏苒,岁月在庸常中流转,弹指间,八年就过去了,困扰我们多年的许多令人担忧的事情其实并未出现。
首先说语言障碍,公司的工作语言是英语,这方面儿媳完全可以轻松应对;在家里,只要讲普通话,基本的日常交流也不是问题;甚而至于,对我们常用的不少老家方言,儿媳居然也不仅可以听得懂,也能说得来。 其次说工作,关于这个话题,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在儿媳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安排”一说——八年中,她换过三次工作,每次都是自己闯,自己拼,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就连儿子在内也很少过问和插手。
再次就是关于物质条件能否满足的问题,物质条件的内涵很丰富,这里姑且就拿房子车子说事吧。对这两种许多人十分看重的东西,儿媳看的似乎不是很重,不仅婚前未能解决,直到现在也等于没有彻底解决。鉴于现阶段在上海买房还不是我们的实力所及的实际,所以房子暂买在了昆山(自驾车一小时车程,坐地铁一个半小时);对于车子,儿媳的观点是,“上海的公共交体系很完善发达,私家车并非非有不可;再者,买了车后,住处需停车位,到了公司又得交停车费,再加上保险、配件、维修等,消耗太大,有这些费用的半数额度就足够打的了”。所以,到现在仍就是儿子坐地铁、她本人骑电动车上下班,其乐如常,并无低人一等之感。至于吃穿用度等日常消费,儿媳从不追求什么所谓的高大上,量入为出,一切从简、从便、从实用,很有点超凡脱俗的气度。或者换句话说,在物质条件方面,儿媳从来没有给孩子施加过什么压力;至于孩子自身如何考虑,那是另外一档子事情。 说到婆媳关系,称绝对没有一顶点碰撞也不客观,但这些所谓的“碰撞”都在可料、可控、可磨合、可理解的范畴——如果打分,可打85分以上,如果作定性描述,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相互尊重且相互理解,和谐友善。其实,无论是打分还是定性描述,都没有具体事例更能说明问题:儿媳经常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做饭和洗衣服上,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并且还在“威尔士”健身房给我们报了名,以便定期参加规范的健身训练。家中亦买有不少健身器材,儿媳还不时指导我们如何足不出户进行锻炼。为了帮助我们近快适应都市生活,儿媳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主动领我们转公园、逛超市,现场实地教我们如何坐地铁、选公交,如何启动共享单车。时间宽余时,还和我们交流读书体会,教妻子如何烘焙桃酥面包。除此之外,儿媳还内心细致地指导我们如何使用“叮咚买菜”、“大众点评”、“大都会”等APP,至于给我们买衣服、买书、买水果小吃等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2022年5月7日是妻子的生日,当时上海正值封城,各种生活用品都很奇缺,儿媳在家中亲自动手为其做的蛋糕香甜味美,口感堪比“红宝石”,妻子为此激动的热泪盈眶,我对这一切亦看在眼里,暖在心里。说实在的,儿媳对我们的照顾和礼遇实在是无可挑剔,纵是亲生女儿也不过如此罢了。
当然了,世上没有两个各个方面都完全契合的人,更何况国别不同的人组合成的家庭,所以错愕与诧异也时有发生:比如饮食习惯,比如处事方式,再比如待人特点,应该说差异比想象的大很多。一开始,我们也不适应,但时间长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妻子有句口头禅讲的很精典:“毕竟我们是长辈,毕竟是人家漂洋过海远嫁异国他乡,毕竟是儿子的不二选择,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可包涵呢“?应该明确肯定的是,儿媳是善良的、真诚的、细心的、温和的人,更是自主自立意识很强和心思缜密的人。下班一回家,家中立马充满欢声笑语,自己的饭菜自己做,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从来不用妻子代劳(但妻子却总想多为儿媳做点事情,这种氛围很难得),无需客套的时候与地方也从不表演性地客套,需要自己处理的事项也别无旁待当仁不让。更有甚者,回泰国探亲,长距离往返于机场与住地,既不用孩子接送,也不打的,独自一人坐地铁,无差池,也无怨言——真的让人暗自佩服! 由于工作原因,儿子应酬多,自然喝酒的几率也就相对较多。和天下所有做父母的一样,我们经常告诫孩子尽可能不喝或少喝,有时也会借助于儿媳这一特殊角色来作点工作,但儿媳对此的态度却让我们愕然且豁然——“生命和生活都是自己的,喝与不喝,喝多喝少都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纵使是父母、妻子、儿女,对此都无能为力”。听了这样的回复,我们沉思良久,半晌无语——没想到儿媳的认知与处事竟然是这样的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让我这个即将“奔七”的老头亦自叹不如。看来,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先从解决当事人的认知上寻找切入点,而与之相反的一切努力和尝试都是徒劳。这件事让我悟出了三个道理:其一,认知水准和一个人的年龄不成正比;其二,理解、尊重、信任实际上是一种高品质的爱;其三,“不管”是“管”的最好方式——儿媳可以说是给我们上了一课。这到底是文化差异、信仰差异还是个人聪明程度差异呢?我说不清,总之,很受教。
对我们来说,与儿媳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日子应该不会很长,但属于他们的共同生活的日子却很长很长,愿上帝保佑他们永远相敬如宾,永远相濡以沫,永远恩爱如初!儿子是独生子,是典型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之人,所以我们对他们婚姻幸福的期盼程度相对更强烈,对儿媳的期望值也相对更高。
家有贤妻,男人不生横祸,我们衷心的希望,儿媳的贤良品级能够不断向新的高度持续攀升!
所有的家庭,尤其是跨国婚姻家庭要想长治久安,求同存异应是各位成员永远恪守的圭臬,但这种“求”和“存”应该永远驰行于相向而行的路途上。
婆媳是家中的压舱石,她们之间要想永葆健康和谐之关系,双方就都应该学会“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此理,放之四海而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