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伯林的头像

郭伯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1/10
分享

书画匠心亮风骨 

应天水书画研究院负责人李茏先生之约,这个周六的上午,当地的一批知名书画家顶着三九隆冬的寒冽,走进他的书斋,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成功举办了新年的第一次书画雅集。

走进李茏先生的书房,满墙张挂的他收藏的各类书画作品,美仑美奂,目不暇接。注目观赏其每幅画卷,别有一番敬仰之情在心海里涡旋回荡:山水花鸟,栩栩如生;人物素描,流水行云;工笔写意,墨细丹青;白描写生,似画幻真;毛笔书法,龙蛇遒劲,现场观摩的文人雅士,无不对李茏先生收藏的书画作品,眉飞色舞地赏读,交口翘指地称赞。

德艺双馨的李茏先生,清秀儒雅,亲和近人。一生匍匐在宣纸上,辛勤耕耘,绘就了一系列灿若云锦的画卷。他把毕生精力用在艺术的沟壑中顽强跋涉,创作出了笔畅墨浓的华灿锦绣。

李茏先生今年57岁,他低调谦逊,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不仅是一个造诣深厚的书法家,还是一个享誉国内的诗人,社会活动家。这些年,他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天水文化艺术的长廊中,身体力行着对艺术无止境的精进和不懈怠的修为;他不为官、不为利、不为名,只唯实,对艺术挚爱而心无旁骛,一生笔墨,洒一路芬芳。

古人云“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家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初识李茏先生,是2013年8月上旬的一个周末。从那一天起,我知道了他是一个文化学者、书法家、诗人。如今,七年过去,一路走来,从相识、相知到挚友。我们一起举办过多次社会文化活动,每接触过一次,对他的了解就会更深刻一次。他的书法作品,通过这些年的苦心打磨,已日臻成熟,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赞许。

这些年,李茏先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总是在每日清晨、午后或者夜晚,会有几次的濡墨挥毫。砚台总是湿漉漉的,同样湿漉漉的毛笔,搁在砚边,随时等待雪白的宣纸铺开,落下纵横的线条。

每天他都要读上几本前人碑帖,看字来字往,品形散神凝,一碑一世界,一帖一精神,沉吟其中,时间就悄悄过去半天了。在自己的书斋里,他觉得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这里幽静、宽松,还有适宜于他的那种氛围,宜于在纸本上与古人交流、陶冶、体验、感悟,古风朗畅,古意氤氲,像雨未来而础润,渐渐潜入、渗透,向上提升。

读李茏先生的文章,虽然有点晦涩,但苍劲奇崛,或飘若游云,有高山不低头胸次。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深得自然之精髓,或云蒸霞蔚,或山空树偃,顿顿滔滔,不失大江东去之伟岸,若无鸿鹄之志哪有此等气魄?

李茏先生的作品笔墨结构有铿锵之声,线条有力度,形象有厚度,在笔与笔之间有强烈的间架结构。他巧妙地把线条与块面结合到一起,展示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魅力,并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命的艺术感染力。

在他近年的作品里,不仅心之所至,笔锋所至,而且立意明确,气韵生动,简练概括,古拙厚重,骨法用笔、意居笔先、行笔果断老辣,造型各异多变,画面虚实结合,布置疏密有致,融多家为一体,现传统于纸中。

他常说:“在书画的世界里,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唯有书画,沉淀浮华,凝神静气,让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为世俗左右。书画无言,胜似千言,尤比美酒,可解千愁。寻一方幽处,挥洒春秋。

书画作品的内涵,在于书画家的文化积淀、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和自身的修养。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要有美感和画面效果,才能赋予其深刻涵义,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其实,书法同样犹如人生体验,书一人生,法一世界。有进有退,有静有动,有停顿,有连贯,有起伏,有平缓……面对人生,要有书法者的静心,恒心和毅力,有冷静处事的心态,要按得住,放得下,学会品味,体会、享受其中的苦与乐。

真正的书法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当自己的书斋墨香退尽,封帖固我,这也许才是一个书法家最高的境界。李茏先生就是这样,书法,成就了他多彩的人生,书法,让他优雅洒脱,淡泊从容,鼓荡风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