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伯林的头像

郭伯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1/21
分享

光影之恋

他携相机行走在天水灵山秀水之间,穿梭于大街小巷民生关注的地方,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诠释着家乡另一种全新的角度。他----就是业余摄影人李振芳。

李振芳,今年65岁,当过兵,进过工厂,大半生业余时间,相机作伴,倾情山水,体恤民生,用他美轮美奂的镜头,诠释了生活的美好和人间大爱,唱响了一个业余摄影人响亮的人生赞歌。

他,刚直不阿,一身正气。花甲将至,没见过他的人,都认为他50出头,难怪有一些女士见到他,都调侃地叫他大帅哥。就是他,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退休职工,一个平平凡凡的业余摄影人,一路走来,留下了一幅幅精彩感人的摄影画卷。

李振芳和摄影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用相机的镜头定格生活的真、善、美,是李振芳渴望已久的梦想,但那个时候,能拥有一套带变焦镜头的照相机,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奢侈的梦想。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实现了他的梦想。他父亲出国3年做劳务,回国后,他到北京接父亲,父亲主动提出,要给他送一件最心爱礼物----照相机。当一部崭新的理光---7相机拿到手上时,他激动的落泪了。拿到相机的第一个晚上,他把相机揣在怀里,爱不释手,彻夜未眠。

从那以后,所有的节假日,李振芳都伴着他心爱的相机,记录着心中的每一个震颤,抒发着对摄影的情和爱。几十年来,他肩背相机,拍摄过黄土高原的雄浑高亢,拍摄过东北黑土地的肥沃辽阔,拍摄过祖国秀美河山的秀丽风光。

为了拍摄到晨曦,李振芳常常在天亮之前就爬上高高的山顶等待;为了拍摄到自己理想的光影,他常常在严寒酷暑里等待很久很久;为了拍摄到不同角度的事物,他常常身处危险地带;为了拍摄,他忘了自我,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

离开喧嚣的都市,带上他心爱的相机,将自己浸泡在无限美好的风景之中,让轻拂的风吹走满身尘埃。漫步在泥泞崎岖的山路、旷远苍凉的荒原、嫩绿的田园之中,他用镜头去捕捉人与自然沟通的那一道奇妙的灵光,无论是城市景观,还是自然景观,他都在用“心灵”去创作,尽最大的努力,把人性化融入其中,用那无声的语言告诉他的亲人和朋友。

由于年轻时在部队长期的磨炼,锻造了李振芳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品质。多少个日日夜夜,他肩挑日月星辰,脚踩春夏秋冬。当人们还在沉睡,他像小鸟一样早起;当烈日高照、狂风暴雨,他像蜜蜂一样耕耘;当人们都进入了梦乡,他穿梭在大街小巷,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家乡时代的变迁。

有人说:摄影是一项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有益活动、摄影是生命的再创造、当你把作品与别人分享时,你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所有这一切摄影带来的功效,我觉得都可以从李振芳的照片中感受到!年至花甲,李振芳仍以他独有的摄影风格,继续欢度着他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真实人生。

作为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他几乎每天都要出去拍片,我曾问过他:您这样苦中作乐,快乐吗?他笑着说,很快乐,我享受的就是拍摄过程,不追求什么名利和结果,只有摄影,才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充实自己的生活。

天道酬勤。值得欣慰的是,她的摄影,他的镜头,让他一直沐浴在满园春色、诗意温馨、阳光灿烂的世界里。30多年来,李振芳的摄影作品先后在《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天水日报》、《天水晚报》以及《大众摄影》、《摄影世界》等多家平面媒体和网络发表,为宣传天水和本土文化做出了贡献。

2005年以来,李振芳把主要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倾注给社会公益事业,镜头常常聚焦在灾区,聚焦在失学孩子的课堂,聚焦在弱势群体,聚焦在社会需要呼唤良知的地方。哪里受灾了,哪里第一时间就有他的身影,哪里的孩子失学了,哪里就能看到他匆匆的脚步,哪里有需要帮扶的人们,哪里就有他呼吁的镜头......

镜头一:2013年6、7月份以来,秦州区李子园、娘娘坝连续遭遇了几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6月21日,岷县、漳县发生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灾情发生后,李振芳心急如焚,坐卧不安,他立即组织爱心人士捐款捐物,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救援点取得联系,以最快的速度将赈灾、救灾物资送到救援点,送到灾民手中。之后,他又不顾个人安危,先后5次亲临重灾区的娘娘坝、马家坝,顶烈日、走泥泞、趟洪水,全身沾满泥巴,深一脚、浅一脚,蹒跚在坑坑坎坎被毁的村庄,步入满目苍痍的农舍家里,看着被洪水吞噬肆虐过的家园,看着灾区父老乡亲苦不堪言的眼神,他心里非常难过,站在一片片凄惨荒芜的废墟里,他噙着泪水,抑制着抖动的双手,一次次调整角度,一遍遍按下快门,为灾区拍摄下了一组组感人至深的珍贵画面。

镜头二:2013年5月21日,李振芳和几个摄友相约前往甘肃省武山县的一个大山深处采风拍片,在一个地处十分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群山僻壤,坐落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何湾村。就在他们一行分头寻找拍摄题材的同时,乡村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院落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院子里有几个乡村小孩在玩耍,他出于好奇,上前询问孩子们,这里是什么地方,孩子们告诉他,这是他们的学校。当他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映现在眼前的一幕,让他内心震惊了,教室的所有教学设施十分简陋,21个乡村孩子就在这里上课学习,有的桌子、凳子已经不能使用,门窗玻璃常年损坏,教室房顶每逢下雨漏水,老师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可总是没有结果。6月8日,在李振芳的积极筹措和倡导下,由天水生活网牵头,组织了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爱心人士,有老人、中年、青少年,企业老板、公司职工、以及高中生等30多人来到武山县温泉乡何湾村,将桌椅、书包、学习用具等其他捐助物资,交到何湾村小学的学生手中,李振芳特邀天水电视台对这次捐助活动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

镜头之三:2012年深冬的一天,天下着大雪, 李振芳赶到山里拍片,在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解放沟,他看到了这样一个家庭。在这个小山村里,有一户陈姓人家,全家8口人,两个残疾人,4个小孩子都在上学,一个家庭妇女和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日子过的非常艰难。拍摄回来,他对这个家庭的牵挂,一直在脑际萦绕,久久挥之不去。后来,经过他反复与麦积区民政局主管城乡低保的同志联系沟通,终于解决了这个家庭的低保问题。

镜头之四:2011年6月中旬,李振芳在麦积区解放沟采风时,(解放沟位于仙人崖后山)听村民讲,在仙人崖后深山半山腰的石洞里,住着一位孤寡老人,无依无靠,非亲非故,常年以山林为家,靠乞讨为生。李振芳听到情况后,决定去看望采访老人。一路上,道路崎岖,怪石嶙峋,山高林密,坡陡沟深,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终于抵达老人的住处,见到老人的那一刻,他怔住了,眼前的老人他似曾相识,经过他的仔细询问和回忆,老人正是30年前,他陪单位客人在仙人崖旅游时,他在路边看见的过的那位讨饭人。他没有想到,30年过去了,老人竟然还过着这种颠沛流离的窘迫生活,走进老人住的石洞,里面阴暗潮湿,“家”徒四壁,破烂不堪,就是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老人一住就是30年,冬受严寒,无衣无食,艰难度日。看着眼前80多岁的沧桑老人,李振芳心情非常沉重,在与老人一段时间的交流后,他给老人留下了随身携带的钱物和食品,顶着茫茫暮色匆匆返回了。回来后,他把拍下的老人生活视频、照片及老人的情况,通过电话反馈给麦积区民政局、麦积镇政府,发给了多家媒体和网站。后来,他又“三顾茅庐”去看望过老人,经过他的多次电话问询和走访,很快引起了麦积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老人的晚年生活终于得到了妥善安排,如今,老人被安置在街子敬老院,安享着晚年无忧无虑的生活。

最近几年,随着年龄增大、体力下降,为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摄影经验、摄影技巧不断传承下去,李振芳突然萌生了一个心愿,着手把培养新人纳入了计划。在每次采风活动中,他仔细观察、留心挖掘身边的摄影新人,每到一个景点拍摄时,他都有意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就怎样选景、构图、色彩、光影等一一讲解。拍摄过程中,他又跑来跑去,手把手对每个人的选景拍摄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

这就是我认识的摄影人李振芳先生,他退休后的全部时间,只要天气好,相机从不离手。他常说:独立拍片是王道,跟师拍片是师道,扎堆儿摆拍是乱道。衷心祝愿他,在今后的摄影创作中,不断创新,独具慧眼,用真善美的摄影作品感染人们的心灵,用手中的镜头,不断书写人生,享受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