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伯林的头像

郭伯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0
分享

又逢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按民间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汤圆,寓意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再过几天,又逢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今年因受疫情影响,在我居住的这个西部城市,当地政府通知,取消春节后一起娱乐活动。正月初七节后上班,单位一改往年常态,既是大会又是小会,一种“乘高铁”、“赶飞机”的工作节奏,在过年的键盘上突然按下了暂停键。我知道,今年的元宵节,曾经人海如潮般逛庙会、看花灯、舞狮子、划旱船、走高跷的欢庆场面无缘再见。只有在储存的记忆里,再一次走进那年那月的元宵节。

我对元宵节最早的记忆,来自小时候元宵之夜孩子们手中点亮的纸灯笼。那时候,因为物质匮乏,一只折叠的纸灯笼,就是孩子们最为开心的节日礼物。灯笼是纸质折叠的,压下去方便携带收藏,撑开来就是形态各异的灯笼,底座中间有铁片做成的蜡烛托,像一个四瓣小花,放上小蜡烛后,将四个“花瓣”竖起,以固定蜡烛,再将灯笼轻轻向上拉开,用一根小竹棍将灯笼上方的细铁丝缠绕挑起,一个氤氲着朦胧光影的灯笼便熠熠生辉起来。那灯笼上好看的图案被灯光一渲染,在地上晃动成魅惑的影子,惹得孩子们兴奋异常。于是,便在街上成群结队地走来走去,炫耀着各自的灯笼,成为元宵节一道独特的景致。

忘不了元宵节晚上绽放的焰火,至今记忆犹存。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的烟花种类繁多,印象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叫“起火”的烟花,啸叫着升入空中,绽放出细小的花瓣,若是成批集中燃放,场面蔚为壮观。在天空绽放的那一刻,耀眼夺目,绚丽多姿,璀璨着节日夜空的同时,在我记忆的天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斑斓。

后来,元宵节的记忆里又多了灯展的影子。那时市内每年都要在人民公园举办花灯展,戒严指定的路段,由武警、公安干警维持秩序,每年的元宵灯会,不过午夜,还是万头攒动。在各种各样的元宵花灯中,有大到栩栩如生、造型别致的巨型动植物彩灯,小到附有谜语的各色花灯,在节日的夜晚璀璨生辉。人们赏灯、猜灯谜、逛夜市,尽享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

这些年,每次观看元宵闹展,穿梭于灯会,花灯寄寓,元宵灯诗、灯联、灯谜、张灯结彩、狮舞龙腾、彩扇翩跹热气沸腾,天女散花、伏羲女娲,仙人送灯,石门夜月、双喜临门......韵味悠长。而踩高跷、跳秧歌、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既让人薰陶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让人在年味最浓的元宵节酣畅淋漓。

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下着很大的雪,铺天盖地,飘飘洒洒,像美丽的玉色蝴蝶,像似舞如醉的仙女下凡,把那年的元宵节装点的如诗如画。人这一生,有些事不经意,却刻在了大脑里,永生难忘。有些事要刻意记住,却转瞬即逝。忘不了,小时候的元宵节,印象还是那样深刻。不论岁月过去了多少年,总在脑海中电影般回放,好像就发生在昨天,那么鲜活,那么亲切。

最近几年,因忙于工作,只有当看到街道上那些悬挂着的大红灯笼时,才感觉到年味儿犹在。总以为,只要元宵节没过,这个年就还在。虽然那些带着老旧色彩的元宵节画面已渐行渐远,但那些时光里的回忆,带着往昔岁月的欣喜与回味,深埋于记忆深处,在不经意忆及时,依然馨香满怀。

忙里偷闲时,翻阅那些千年诗卷,在岁月的留痕里,寻找诗词浸染过的元宵节。那一曲曲远古传唱,带着清雅墨香,意韵醇厚,回味无群:“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些唯美忧伤的诗句,不知寄托了几多对元宵节的惆怅和期许!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再也找不到那抹纯朴清新的自然之风,再也感受不到那份天然随意的闲情妙趣,甚至很难领略到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再难抒写出夕阳西下的美妙诗句。我只能在那些元宵节的诗意里,来疏散自己被染的情怀。

今年的元宵夜,虽然看不到花灯,逛不了庙会,看不到礼炮烟花,但还有一轮高悬的明月,一锅滚烫的元宵。此刻,我仿佛已经看见,元宵节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场团聚,一份亲情,盛满在每一碗元宵里,流淌在一声声祝福中,或深或浅,或甜或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