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伯林的头像

郭伯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30
分享

仰望会宁

DSC_7303_看图王.jpg

盛夏时节,带着对一种精神的敬仰,我随单位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走进会宁。参观1936年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的旧址,感受会宁的山山水水、乡土人情,追随先烈们的足迹,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会宁,一个西北的小县,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

今天,沿着中国版图的坐标,我们去寻访这片红色的土地。一路上,满眼都是绿色的田野,金色的麦浪,还有田野里红红的苹果、花椒,庄稼地里的白灵菇、马铃薯、亚麻、籽瓜弥漫的馨香,把丰收的喜悦送进每一座贴满喜联与窗花的院落。

车行三小时十八分,上午十一时二十分,我们抵达会宁三军会师广场。蓝天白云下,坐落在甘肃会宁县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显得庄严巍峨。

会师塔高28.78米,三塔合抱,象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象征着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骨肉相连,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会师塔共11层,寓意红军长征时途经11个省、自治区。

塔的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十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有力的证明。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靠的状况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乌江天堑、飞夺泸定桥、跨越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渺无人烟的草地、激战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历尽艰难险阻,顽强拼搏,前赴后继,英勇奋战,冲破了国民党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纵横十余省,胜利会师在西北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文化名城——会宁。

抬头仰望雄伟挺拔的会师塔,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中央红军数万名将士鲜血染红的湘江;仿佛看见夹金山上皑皑白雪掩埋的英烈忠魂;仿佛看见飞夺泸定桥战役中突击队的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走进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从红军开始长征到胜利会师,一张张照片诉说着历史的悲壮,一件件文物展现着革命的艰辛。

在一幅小红军画像前,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会师当天发生的一件感人故事:早晨10时许,国民党飞机突然呼啸而至,眼看着炸弹将要坠落,这位小红军为保护在路边玩耍的3岁小孩英勇牺牲。得救的孩子叫魏煜,他成家后给自己的3个儿子起名继征、续征和长征,意为“继续长征”。

在最后一个展厅,我们从播放的投影片中,零距离观看了三军会师的空前盛况。徐向前总指挥台上坚定地挥动手臂,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说道:“同志们!今天我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幸万苦终于胜利会师了,我们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现有人员是减少了,但个个都是千锤百练,人人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一时间,台上台下的红军将士高呼:“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红军大会师万岁!”那掌声雷动、欢呼雀跃的场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如今,86年过去,站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凝神倾听,这山水之间依旧掩映着远征者的壮志与豪情,那一道道碑文、一件件实物依旧凝结着穿越时空的理想与情感。

一座纪念塔,它承载着多少告慰先烈英魂的寄托!就这样,每天有无数的游客前来会宁旅游参观,瞻仰革命先烈,有无数省内外社会团体的党员干部前来接受党性教育,并在此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体验长征精神。

我仔细观察,纪念塔前拍照的人群中,有花甲老人,更多的是青春洋溢的少年,他们以虔诚之心观察着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长征精神的传承。

走出纪念馆,放眼望去,会宁已今非昔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熙熙攘攘。一座充满活力的陇原新城,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