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北武戈的头像

湖北武戈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6/15
分享

“胡扫匠”纪事


“胡扫匠”是湖北省郧西县“扫帚大王”胡朝柱给自己设计的一个商标。

相比“扫帚大王”这个名头来说,“胡扫匠”几乎鲜为人知。

但是胡朝柱似乎特别中意这个商标,当有人问起他设计这个商标的初衷时,老胡呵呵地笑着说:“扫匠嘛,就是个扫地的仆人,同时也有着‘除旧迎新’的寓意,在脱贫攻坚战中还有着‘扫除贫困’的特殊意义。”说罢,又是一阵爽朗的呵呵大笑。

这几年,“扫帚大王”胡朝柱这个名头不仅在西北环卫市场非常响亮,而且在中央电视台也亮过相。但是,“胡扫匠”这个商标设计在电视采访中只是一闪而过。

对此,老胡只是有点小小的遗憾,并没有太大的失落。因为他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的想法和观点都跟自己保持一致,就像当初并没有多少人看好他这个扎制扫帚的营生一样。虽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营生的前景,他不也是照样给做大了么?

说到这里,老胡不禁回忆起当初做扫帚卖扫帚的种种尴尬……

那时没有扎扫帚的专用工具,老胡就在土墙的墙洞眼外面别根小木棒,这一头穿个套子,借以拉紧扫帚把上的绳子。后来觉得那样太过麻烦,老胡又改在门槛上拴绳套拉紧扫帚把上的绑绳。再后来,老胡用了一个多星期的工夫,自己鼓捣设计了一个扎扫帚的机器,拿去请电焊工焊制时,电焊工横竖没看出来那是个啥玩意儿,问他是不是补鞋机?老胡呡嘴笑笑却没有作答。

有了这个扎制扫帚的机器,老胡扎扫帚的工效大大提高,一天能扎五六十把扫帚。可是,扫帚扎多了,本地市场显然吃不下。咋办?老胡便骑着他那辆除了铃子不响浑身都响的破“永久”,驮着上百把扫帚去十堰车城闯市场。

在十堰闯市场的过程中,老胡没少被十堰城管驱逐,于是,老胡便同十堰城管打起了“游击战”,尽量做到不被城管碰上。万不得已被城管碰上了,老胡便沉稳地应对,说自己这是给厂里买的扫帚。城管问他是哪个厂的,老胡随口胡编一通,结果蒙混过去了。当他推着破自行车进厂时,却又遭到了厂门卫老大爷的拦阻。好在那个厂的门卫老大爷心地善良,并没有过多地为难老胡,反而拿起老胡的扫帚仔细端详,说他的扫帚虽然扎得好,但是不太适合工厂车间里用。门卫老大爷说着还拿起一把用长冬草扎制的扫帚让老胡比较。老胡觉得那个扫帚是比他的高粱毛子扫帚好了许多。于是便向门卫老大爷打听那个长冬草哪有种子可卖,他想买一点种子回去自己种植。门卫老大爷告诉他,这个长冬草又名铁扫帚草、棉花子花,同时给他介绍了购买铁扫帚种子的地方。

老胡第一次没敢从湖南引进太多的铁扫帚种子,只引进了3亩地的种子,他先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试种,试种成功后,又动员跟自己关系好的村民试种,结果都获得成功。当他把第一批长冬草扫帚用他那辆特殊的破永久驮到十堰那个厂,送给门卫大爷看时,门卫大爷高兴得胡子直翘,竖起大拇指说:“对,对,就是这个样子!”门卫大爷给他引见了车间主任和副厂长,副厂长不仅收下了他驮去的一百把扫帚,还一次性定购了一千把。

老胡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啊,简直无以言表,回来的路上,老胡一路哼唱着小时候学会的《扫地歌》:“小扫帚,单手拿,大扫帚,双手抓,扫了星星扫月亮,乐坏小草和小花,屋子扫得净,才是好娃娃……”

回来后,老胡请了几个帮手,手把手地教他们扎制扫帚,很快完成了那个厂的订单,之后又在十堰二汽其他厂也揽到扫帚订单。

老胡的扫帚生意就这么越做越大,铁扫帚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多。

2006年,老胡在郧西县城建起加工厂,开始大量生产扫帚。不仅规范扫帚加工流程,提升加工工艺,设计产品包装,还申请注册了商标,成了远近闻名的“扫帚大王”。

2009年,老胡注册了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成为郧西第一个专业合作社,并从湖南大量引进铁扫帚良种,在郧西县的观音、土门、河夹、涧池等多个乡镇种植。扫帚销售区域也扩大到310多个县(市),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

20104月,在县政府政策支持下,老胡顺利贷款50万元,建立了100亩铁扫帚种植示范基地,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注册了“冬竹”商标,实行订单式生产,吸引了更多农户入社,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扫帚大王”。作为农民致富的代表,他先后2次走进央视2套《对话》栏目,“扫帚大王”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响。20191030日,恒达扫帚合作社成功登陆湖北四板市场,敲响了上市金钟。

然而,老胡也并不是铁打的身子。

20143月,刚刚过罢春节,老胡正在扶贫车间建设工地上指挥作业,突然感到浑身乏力、胸闷头晕,继而昏迷倒地,工人们看到他这种情况,连忙呼叫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将他送到县医院抢救。县人民医院经过会诊,发现他是心血管堵塞,必须立即进行心脏搭桥手术。病愈出院后,几个跟他比较要好的儿时玩伴开玩笑说:“没想到你老胡也有怕死的时候啊!”老胡正色地说:“我不是怕死,只是现在还不能死啊,你看这脱贫攻坚战刚刚打响,我要是死了,那么多扶贫对象会很伤心的。”说罢,老胡爽朗地哈哈大笑,感染得那几个开玩笑的玩伴也呵呵大笑……

老胡虽然很聪明,却不会写字。政府文件、报刊杂志他都能认得下来,却只会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这还是他当上村支部书记后学写的三个字。

但是老胡绝不像电影电视剧中的某些只想着如何赚钱而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发户那样,老胡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时刻想着如何回报乡亲。因而他能从报刊杂志中切准时代脉搏,紧紧围绕当地政府造福民众的主旋律,他的“冬竹”扫帚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诞生的。

郧西县的“双回归”工程实施以来,20128月,老胡开始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把生意交给妻子汪令霞打理,自己一心扑在村里工作上,凭借敢闯敢干、勇于开拓的精神,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在他的影响下,全村一大半农户发展扫帚产业,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扫帚和籽一律以保护价收购。凡是到合作社学扎扫帚技术的村民,一律管吃管喝,每人每天另补10元钱。愿意在合作社做工的,有最低工资保障。种植、加工铁扫帚劳动强度小,吸引了大批留守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加入。老胡常说,农村弱势群体最应该照顾,“能留下一名妇女在村里就业,社会上就少一个留守儿童。”

四组村民王家学年近六旬,10多年前在一场矿难中失去右腿,左腿行走不便,一直蜗居在家。老胡将他接到合作社,手把手地教王家学制作扫帚。十来天后,王家学掌握了技术,一直呆在合作社工作。几年下来,他攒了一笔钱,拆了以前的土坯房,建起两层楼房。

今年疫情期间,大多数人为配合抗击疫情禁足在家,胡朝柱的扫帚扶贫车间同样不能复工,老胡就在电话中鼓励大家在自己家里加工扫帚。67岁的贫困户汪令涛在家中扎扫帚,一个月扎了2000把,疫情过后往扶贫车间一交,每把扫帚5元钱,1万元现花花的钞票装进了老汪的腰包,把个老汪高兴得脸上的皱纹像菊花一样绽放。汪令涛全家5口人,妻子徐辉兰常年在扶贫车间工作,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

2019年,合作社固定吸纳就业的残疾人多达40余名。

老胡的老伴汪令霞不仅是老胡的贤内助,还是他的产品研发经营高参。由汪令霞研制出来的健身棒、小挂件、痒痒挠、水果篓、水果盘等工艺成品,2019年在省城武汉参展时获得了湖北省“楚风巧手”(创新创意类)一等奖。当时如果不是县妇联的工作人员报漏了,去年她极有可能获得一个国家级大奖。目前,她的扫帚工艺制品在线上线下都销的很火,销售利润几乎占据了扫帚产品的百分之五点多。

老胡的“胡扫匠”商标设计得很有意思,每个字里都有一把扫帚,那三个字既有儿童的童稚意趣,又有着一个能工巧匠的独特创意。他把“胡扫匠”三个字不仅挂在客厅中堂上,也竖立在扶贫车间厂院的太湖石上。走进院子就能看到“胡扫匠”这三个具有独特创意的艺术字。

当别人不太理解这三字时,老胡是这样解释的:“扫地是仆人,扎扫帚的是匠人,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当好村民的仆人,用我扎制的铁扫帚扫除‘贫困’这个垃圾,迎来一个崭新光辉的明天。”

虽然说“胡扫匠”远没有“扫帚大王”有名气,但是老胡的扫帚事业却做成了郧西山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关防乡、景阳乡等边远乡镇还在老胡的帮扶下,建起了扫帚扶贫子车间,扫帚扶贫子车间加工的扫帚,可以直接交到老胡的扫帚扶贫车间,也可以自主销售。对此,有很多人难以理解,但是老胡却不以为然,总是爽朗地说:“老胡我之所以发展种植铁扫帚,创建扫帚扶贫车间,不就是要让大家跟着我扫除贫困么?他们能自主销售不是更好吗?到时候给我报个销售数据就行了,钱不钱利不利的无所谓。”

老胡原先只是想带着乡亲们同他一起扎扫帚致富,如今赶上了脱贫攻坚战,老胡的“冬竹”铁扫帚种植基地已经在全县发展到2.8万亩,恒达扫帚也成了观音镇和周边十三个乡镇的脱贫致富排头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