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北武戈的头像

湖北武戈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7/07
分享

桃园沟印象


吴汉 武戈

 

一、桃园沟的来历

翻过巍巍湖北关,穿过陕西省茅坪镇上游那条狭长的山沟,再往东南边走上五六华里,就是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的一个行政村,名叫桃园沟村。这个村的202户,608口回汉村民散居在12.48公里的大山里,全村总共只有1427亩坡耕地。

翻开1995年重新编纂的《湖北口回族乡志》,我们才得知,桃园沟村在上个世纪1982年以前的名字并不叫桃园沟村,公开的名称叫群联大队。1982年土地包产到户后,主管基层组织工作的政府干部根据当地老百姓的习惯称呼,将群联大队改为桃园沟村。其实,当时桃园沟并没有一棵桃树,更没有所谓的桃园。但是,当地老百姓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了“桃园沟”这么个名字,而是根据之前的很多传说,这才给群联大队命名了一个“桃园沟”的别名。

据今年64岁的回民老支书魏吉印回忆,上世纪大办钢铁之前,桃园沟是有很多壮硕的桃树的,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几棵高大茂盛的桃树,桃树不仅桃果结得大而多,粗大的桃木还能做门窗桌面,同时还能雕刻桃木剑、桃木兽头、桃木挂件、桃木拐杖等工艺品。传说那时每到春天,桃花盛开,满山粉红,蜜蜂蝴蝶穿梭桃林之间,翩翩起舞,好一派世外桃园的景象。上世纪1958年大办钢铁,把可以作为燃料的桃树砍伐一空,桃园沟再无一棵桃树,村民们再也看不到桃花盛开的盛景,更闻不到桃园飘来的果香。但是,桃园沟曾经的盛景却深深地刻印在当地百姓的脑海深处,令他们难以忘怀,于是便有了“桃园沟”这个令人神往的地名。1982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当地政府顺应民意民愿,干脆将群联大队改为桃园沟村,这便是桃园沟村的来历。

1985年,原庙川区在泗峡口成立了湖北口回族乡人民政府,从而成为湖北省唯一一个以省名命名的地方政府。

桃园沟村原先隶属东川小乡管辖,而东川小乡又隶属于湖北口回族乡的版图范围内,桃园沟村自然而然也隶属于湖北口回族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尽管历届乡政府并没有对桃园沟村另眼相待,但是由于桃园沟村山大人稀、土地薄脊,致使桃园沟村600余口回汉村民一直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散居在桃园沟村12.48平方公里大山里的200余户回汉村民,靠着有限而又薄脊的挂坡地养育着600余口人,并且繁衍着一代又一代桃园沟村的后代们……

 

二、桃园沟的穷困

桃园沟曾经的穷困不是一般的穷困,可以说是家无隔夜粮,仓无鼠窃米,用“缺衣少食”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桃园沟老百姓的穷困程度。

桃园沟当年那个穷啊,真的是无法形容。老支书魏吉印的爷爷魏道金当年实在过不下去了,便领着两个稍大一些的儿子魏德红、魏德贵到甘肃讨饭,最终饿死在甘肃,当时尚未成年的魏德红兄弟俩,只能将饿死的父亲草草掩埋在讨饭路上……

回民魏富艮一家五口人出去讨饭,因为讨不到可以活命的粮食,五口人相继饿死在讨饭的路上……

没能外出讨饭的村民,全靠烧火粪(用柴草烧沤泥土)增加地力,在天老爷的关照下,每年收获那么一点点勉强能够填饱肚子的包谷、洋芋……

五组村民肖安洲通过数十余年的努力,好不容易盖起了三间土木结构的石板房,却因为电线老化的问题,一场意外火灾将三间石板房焚烧殆尽,有限的粮食、衣物和家具也在那场火灾中化为灰烬,当真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火烧回解放前。

大人小孩吃不饱肚子尚在其次,小孩子因为没钱而读不起书,则是大人们永远的心病。

上个世纪的1972年,颇通文墨的胡德荣成为该村火地沟教学点唯一的民办教师,而且一教就是22个春秋。22年来,品行善良的胡德荣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临终留给家里的,是一届又一届学生欠下的960元书杂费欠帐单。当时,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交不起读书的学杂费,每到开学前,胡德荣便一户一户地请,硬是将20多个交不起书杂费的适龄学生请到教学点,每年都用微薄的工资给学生垫付书杂费,直到1992年,51岁的胡德荣病倒在辛勤耕耘了22年的讲台前,临终前留给他女儿胡安梅的唯一财富,是一份960元的学生书杂费欠帐单。

胡德荣去世后,村里再也没有识字的人可作教师,23名学生只能辍学回家。

那年夏天,18岁的胡安梅初中毕业。

因为父亲的去世,家里没了支撑,她不得不放弃求学的欲望回家务农。

尽管她在校时品学兼优,她也暗自与几位同学相约外出打工,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啊!可这时候母亲却试探着问她:“安梅,你爹去世后,火地沟就你读完了初中,孩子们都盼着你回来教书哩!”

看着23名适龄儿童在山上山下无所事事地游荡,想起父亲留下的帐单,胡安梅思前想后,决定暂时教半年试试。这年91日,没有悦耳的开课铃声,胡安梅踏上父亲倒下的讲台。面对那破烂不堪的教室和23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情不自禁地哭了:“我不走了!”

不知不觉间,她竟迷上了这份工作。初执教鞭,她把整个身心都扑在教学上。一学期下来,一、二、三年级的23名学生,考80分以上的占70%,还有3个考90多分的,胡安梅也因此被乡里评为优秀教师。

本来,民办教师村里每月补40元,国家补21元。可半年时间里,胡安梅从没在村里领过一分钱,国家补助的工资也早已被扣掉为学生垫付了学杂费。胡安梅不仅没能收回父亲的欠款,自己手里又多了一份100多元的学生书杂费欠帐单……

胡安梅的无私奉献精神犹如烛光,不仅照亮了桃园沟,而且光照全国,2002年至2007年,胡安梅光荣地当选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党代表。

 

三、桃园沟的来客

桃园沟因为地处陕西茅坪镇东南部的大山里,一年到头很少有来客光顾,除了本村的村干部,乡干部都很少光顾桃园沟村。

当年的东川小乡的乡干部余洪伟回忆说,从东川上桃园沟村需经过楸树坪、西川两个村,还要手足并用穿越两公里险峻的沟峡,才能到达桃园沟村的火地沟。返回时再经过那两公里险峻的沟峡,几乎是提心吊胆,并且有着两世为人的感觉。

桃园沟人也不想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桃园”生活,他们也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经过两届村两委和200余名男女劳动力长达十余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打通了南至西川、北至陕西茅坪的通道,终于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迎来了外界的来客。而最令桃园沟人兴奋的来客,便是县林业局的包联干部。

2010年,县林业局就已经在包联桃园沟村了。不过,那几年只是林业局的领导和相关林业技术人员隔三差五地光顾桃园沟村,直到2014年底,县林业局的机关干部职工全部下沉到桃园沟村。开始是“一包二”,后来是“一包五”,也就是说,凡是财政供养的干部职工,每人必须包联五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产业发展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帮助包联对象摆脱贫困摘穷帽。

所有包联干部和贫困户都记得,那个时候的桃园沟真是太穷太落后了,几乎可以同原始部落有得一比。可以说是户户脏乱差,人人无精神。

实施精准扶贫之前,桃园沟村虽然有一条长达12公里可以通车的公路,但却是坑坑洼洼的砂土路。

最落后的是,桃园沟村直到2016年仍然没有任何通讯讯号,一些从外面回来过年的打工仔,虽然揣着打工时买来的手机,回到桃园沟村便无法同外界取得联系,手机便成了个装饰门面的摆设。若想打个电话,必须步行到陕西茅坪镇打长途漫游电话。

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长吴在斌对此深有体会,从2014年至2017年,他就一直处于同家人和单位失联的状态。为了同家人和单位取得联系,他只好利用回城时换上联通卡(因为茅坪镇没有移动讯号基站),然后到陕西茅坪地界上打电话。多数时间,他的手机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只能当个掌握时间的钟表使用。

吴在斌担任桃园沟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前三年,不仅走的是泥泞路,而且喝的是雨窖水。当时,很多村民因为没水吃,只好人工挖一口水窖,再在水窖上方铺上塑料布,等着下雨时让雨水流进水窖贮存着,然后舀进水桶沉淀个半天时间才能饮用。

扶贫工作队和桃园沟村村干部为了解决路、水和通讯的问题,在县林业局、农村公路管理局、水利电力局和移动公司的支持,首先硬化了12公里通村通组公路,然后建起了移动讯号基站,并且修建了16口容量3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水窖管网覆盖全村202户。

可是,刚刚硬化不久的水泥路面,因为建安置房和保障房运输建筑材料的需要,又被重型货车辗轧得坑坑洼洼,很多路段都露出了砂土路的本来面目。

6个安置点和3处保障房建成后,县林业局又争取到农村公路管理局的重新立项,投资380余万元,对全部损坏的12公里通村通组公路重新修筑,这才有了现在的平坦通途。

 

四、桃园沟的嬗变

精准扶贫工作进展到2019年底,桃园沟村里里外外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

想当年,桃园沟人的生活方式是:“早上太阳红,晌午鸡上笼,晚上有一顿,除非不想睏。”这四句民谣的意思是说,原先的桃园沟人晚上一觉能睡到第二天太阳红山才起床吃早饭,中午要等到鸡上笼的时候才能吃到午饭,晚上一般是不吃饭的,如果想要吃晚饭,可能得等到半夜时分。

不是说桃园沟人生性懒惰,而是说桃园沟人因为无事可做,一觉睡到自然醒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再加上穷习惯了,感觉到没有任何奔头,于是便不思进取,等着老天爷照顾,收几把粮食顾住肚皮就行了。

现在不一样了,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普照下,在扶贫包联干部职工的鼓励下,他们重新树起了生活信心,很多人都有一个最普通的想法,他们是党代表胡安梅的娘家人,不能给党代表胡安梅丢脸,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戴在头上的穷帽子。

被一场大火烧得一穷二白的肖安洲一家,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重拾养殖业信心,由开始的三头小牛发展到现在的12头肉牛,2017年彻底实现脱贫目标,人平纯收入达到5324元。

五组贫困户胡美稳,全家七口人,只有胡美稳、桂芳慧和胡美学三个劳动力,而妻子桂芳慧近几年一直需要到陕西茅坪镇小学陪孩子读书,家中实际劳动力只有胡美稳和胡美学弟兄两人。为了合理发挥全家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胡美学主动承担了家里的种植业,父亲胡立富和母亲张贵兰趁着自己还有活动能力,主动承担起了养殖业重任,而胡美稳则利用农闲时机,就近在陕西茅坪镇和红军乡做瓦工。由于全家人的合理安排,他们家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打工收入每年都在5万元以上,减除生产性开支,年人平纯收入都稳定在4200元以上。

今年70岁的张吉贵夫妇二人,也在包联干部卢伟的鼓励下树立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张吉贵充分发挥自己会种药材的特长,货款种植了5亩苍术和白芨,预计明年可起挖苍术3600斤,收获白芨300余公斤,亩平收入可达1.8万元以上。

三组村民肖安余一家原先住在距公路10余公里的老寺场山垴上,通过易地搬迁扶贫政策,他们一家5口人已搬迁到村房对面的安置房里。但是肖安余两口子一直舍不得老寺场那大片土地,他们不仅在老寺场种植了6亩白芨,还栽植了15亩核桃。去年核桃到了收获期,他们一共收获了3000斤核桃,收入4万余元,预计明年白芨又可为他家增收6万余元。

通过六年来的精准扶贫,桃园沟村不止是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饮用水条件也得到了根本改善,通讯基站的建立更是联通了五湖四海。更为主要的是,桃园沟人已不再是从前的懒散状态,很多人都是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直到肚子饿了才回家弄饭吃。

这几天,桂美军和妻子胡美银一直在火地沟垴上忙碌着,他们不仅收完了3亩土豆,还栽培了3亩甘蔗,7头黄牛和15只山羊也被他们两口子精育得膘肥体壮。桂美军除了种地是一把好手,还会吹唢呐,每年的唢呐演奏收入和就近打工收入就达2.8万元以上,加上儿子桂清龙在上海的打工收入和父亲桂芳荣做零工的收入,他们家的人平纯收入高达6100余元。

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对于桃园沟来说,却是一次根本性的嬗变,现在我们再到桃园沟村看看,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硬件上看,桃园沟村在林业部门、交通部门、金融部门、卫生部门、水电部门和通讯部门的帮助下,发展核桃产业1100亩,柿子400亩;建羊栏56座,养羊600余只,养牛350余头;建安置房69套,安置69261人,建保障房20套,安置2032人;修筑水泥路12公里,惠及全村5个组202608人;建水窖16口,基本达到了全覆盖;网络基站一个,移动信号覆盖率达85%以上;去年才安装完成的75盏太阳能路灯,把桃园沟的每一寸路面都照耀得如同白昼;还有420平方米村房及卫生室、已经绿化的8.8公里公路、新建卫生厕所34座、庭院绿化达标60户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显示着桃园沟村近六年来的嬗变,那可是根本性的嬗变啊!

 

五、桃园沟的感恩

桃园沟村人是最懂得感恩的,他们不仅感恩于党的扶贫政策把他们从贫困线上拽了起来,也感恩于包联干部对他们帮助和指导。每到秋冬收获季节,他们总会将刚刚收获的土特产装上一些,送给热心帮助过他们的包联干部。

每到这个时候,那一幕幕推推让让的场景,再现着当年送别解放大军的感人场面。包联干部刘洪成和包联职工老余,是包联对象公认的最热心的包联人。他们每年都会在时令月节给自己的包联户送上慰问物资,送米面粮油是常态,就连过冬的暖鞋和老人用的拐杖,他们都会热心地奉上,也难怪包联户们总是把他们当作亲人一般对待。

去年春节前,老余分别给他的五个包联户送去一袋关防冷水米、一壶食用油、一幅挂历,还给每户送上两双过冬的暖鞋。中风偏瘫近十年的黄财勋大叔激动地说:“虽然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很孝顺,但却没有老余想的这么周到,这暖鞋不仅鞋了我的脚,也暖了我的心啊!”

73日,老余和另一名包联干部将重新核实过的收入明白卡送到火地沟安置点,临行时,胡美稳的父亲胡立富和桂芳奇、黎桂琴等人,硬是将刚刚收获的土豆装了几袋塞进小车后备箱。胡美稳的母亲张贵兰扒在车窗上问老余什么时间再来,一定要到他家吃顿饭,那一幕场景把老余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余经常愧疚地对他的包联户说,由于他只是林业部门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手中既没掌握项目也没掌握扶贫资金,对自己所包联的贫困户并没有起到实际性的帮扶作用,只能在每年帮贫困户制定脱贫项目和脱贫规划时提一些参考意见,平时也就是送过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粮油物资,而包联户却将他当作亲人一样对待,每次去火地沟安置点,桂美军、桂芳奇、胡美稳等包联户都要留他吃顿饭喝顿酒。土豆、黄豆、甘蔗酒等土特产可没少给。老余呢,多数时间都以“不能违犯扶贫纪律”而婉拒了包联户的好意,迫不得已时,老余只好用其它方法变通处理一下,只是为了不至于冷落包联对象的热心,适当地变通接收一些土特产。

前不久,笔者曾受县委宣传部的委托,代表郧西县扶贫办采写过一篇反映全县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曾经采访过六七个乡镇十余个村,发现其他乡镇村都有一个像样的扶贫车间,而桃园沟村却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专业合作社,桃园沟村的贫困户们都是充分发挥各自的养殖种植业特长,通过各自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脱贫目标,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

现任村支部书记代广东是个思路明晰的中年人,他深有感触地说,从前看到桃园沟那个穷样,连他都萌生过退意,多次想要辞去村书记职务去外面打工挣钱。通过这一轮扶贫攻坚,让他和其他村组干部看到了桃园沟村的希望,大家不仅坚定了带了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也为村支部吸纳了新鲜血液,六年来,村支部培养和纳新了3名新党员,还吸纳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不仅如此,村两委也做出了恢复桃园美景的规划。

目前,村组公路沿线的近3000株桃树已经挂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桃园沟村必将成为名符其实的桃园胜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