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北武戈的头像

湖北武戈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07/05
分享

四十二年四部曲


四十二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四十二年,在十八大代表魏登殿的人生履历中,绝对是厚重的一页。魏登殿用四十二年的光阴,兑现了他对前任书记的庄重承诺,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奉献之歌。

 

四十二年前的19752月,血气方刚的魏登殿,从中国人民解放军80201部队退出现役,回到了阔别5年的郧西县湖北口乡坎子山村。刚刚放下背包的他,又从老支书魏子兵的手里,接过了坎子山当家人的担子。迎着老支书魏子兵殷切期待的目光,魏登殿感知到肩上这副担子的重量,但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老支书肩上的担子,义无返顾地挑在了自己的肩上。那一年,魏登殿刚满21岁。

那是怎样的一副担子啊!当年的坎子山,粮食产量亩平只有50公斤,一个劳动日的分值,只有一角七分钱,全村170户,全部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群众别说是能吃上饱饭了,连吃水都困难得很。魏登殿在走访摸底中了解到,第一生产队的社员代光玖从远处背水回来,看到快要干死的苞谷苗子后,一时想不开,怀着一腔悲伤,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在自家的房后檐。魏登殿心里那个痛啊!简直没法用语言来形容。走访摸底结束后,魏登殿同身患铁骨瘤的老支书魏子兵抱头痛哭在一起。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坎子山的群众带出困境,让他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魏登殿和老支书齐齐地擦干眼泪,商量制定了一个“决战贫困四部曲”,首先必须摆脱眼目下的吃水困境,不能让代光玖那样的悲剧在坎子山重演。

魏登殿说干就干,他发动起全村170户社员,用三年时间,修起了143口水窖,并在每口水窖的上方铺上塑料布,将上天赐予他们的雨水储进水窖,供人畜饮用,给庄稼抗旱。随后,他又在自家的门前,修建了三口储量达300立方的大水窖,把房后的山泉水引进水窖,又买来水管,把水窖的山泉水引向农户家中,截止到1995年,全村村民全部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吃水的问题解决后,魏登殿又带领村民,从上个世纪1980年开始,用6年时间,修通了一条从坎子山到虎坪的5.5公里的出山路,和20公里通组到户的公路。有了这条出山路,坎子山的村民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外界的人也有了去坎子山的通道。2002年,冯家冲村与坎子山合并时,冯家冲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魏登殿想,两村既然合并了,那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能说两家话,他又带着合并后的两村村民,合力打通了冯家冲与外界的通道。

路的问题也解决了,并不等于坎子山与外界取得了真正的联络,当过兵,见过世面的魏登殿知道,坎子山的村民,并没有真正地桥接起同外界的联系,坎子山必须结束用柒油焟烛照明的历史,除了解决照明问题,坎子山的村民还得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还得能听上广播,看上电视节目。

 

魏登殿同村民代表们一商量,决定自己集资解决架电的经费问题,从陕西茅坪到村房位置有5.5公里主线路,再从村房到各家各户,他们大致一框算,每户集资300元,人平集资100元。从1993年开始,魏登殿和坎子山的村民们,硬是用肩膀把60多根水泥电线杆和5万多米电线抬上了坎子山。那段时间,魏登殿既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包括抬电杆、拉电线、栽线杆、背零件,每样事都做到村民的前面。

吃水问题解决了,路的问题解决了,照明的问题也解决了,魏登殿还不允许自己坐下来喘口气,他又紧锣密鼓地谱写起“决战贫困四部曲”中的第四个章节——消除茅草屋,改善居住条件,让村民都住上宽敞明亮的瓦房。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魏登殿再一次发动群众,在坎子山建起了10余口砖瓦窑,自己烧制砖瓦。往村民家背瓦的时候,别人只背50匹瓦,魏登殿却背起了70匹瓦,那可是70多公斤啊!乡亲们都劝他少背一点儿,别把自己给累坏了。他却笑笑说:“我年轻,小伙子,当过兵,身体好,有劲儿,累不垮的。”

从贵州贵阳和陕西宁陕嫁到坎子山村的杨娟和谭娟,一想到她们嫁到坎子山的心路历程,每每眼含热泪地说:“魏书记这个人吧,他的心里装着党的宗旨,装着全村的老百姓,唯独就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位置。他是全村最后一个通电户,最后一个住上瓦房的户,如今,全村每家每户都通公路了,到魏书记家还得走200多米小路。我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坎子山有魏书记这么好的当家人,啥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有一句“顺口溜”叫:“头顶金山银山,脚踏米粮川,苞谷杆子能抬水,一个洋芋一斤半。”金山银山是坎子山的小地名,米粮川是陕西镇安县的一个粮食大镇,紧挨着湖北口,苞谷杆子能抬水,一个洋芋一斤半,说的是苞谷、洋芋长得好,产量高。这个“顺口溜”是原湖北口公社红岩片马进举书记1962年总结出来的,多少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但现实情况又是个啥样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凡是去过坎子山的人,都会真实的感受到啥子叫穷、啥子叫条件差、啥子叫不是人住的地儿。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挑水等半晌,为水把命丧”是坎子山的真实写照。魏登殿自19759月当书记以来,整整42年,年工资从土地到户前的一年3600分(工分)到八十年代年的400元,到2008年的3700元,到现在的8000元。这点工资按当时的物价,还抵不上一头牛钱,爱人马胜英常笑他一天到晚为村上的事忙着,还不如回家多喂两头牛,养几只山羊划算。划算不划算,他心里自有一本账,一个标准。那就是人一辈子不能为钱活着,一名共产党员更不能为钱活着,那为什么活着?他认为要为自己认准的人生目标活着,要为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活着。

42年来,作为一名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他的经验体会只有三条:一条是:不管干啥事,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第二条是:要受得了气,也就是心底无私;第三条是:处事要有公心,也就是胸襟要宽广。做到了这三条,群众才会佩服你,才会拥护你,才会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才会跟着共产党一路走。

他当书记42年,常常是白天在村上干,黑的回来在自己地里干,1998年前后几年,他两个娃子读中专,花钱厉害,没办法,就只好抽空一次次向乡政府请短假,到灵宝金矿下活力背矿挣钱,一次背两三百斤,半月挣两三千元钱。每次去乡政府开会,别人开会空着手,他顺路背一背篓山货去集市卖。当了十八大代表后,成名人了,他现在还是在卖菜。泗峡口的老百姓说他做秀,老魏急赤白脸地跟人家争论:“我作啥秀,媳妇椎肩盘突出,干不了重活,两个孩子都没在身边,我不干谁干?”不同的是,老魏过去卖菜用背篓背,现在用摩托带,方便又省力。

 

一个人可以选择职业,但不能选择故乡。

坎子山村是郧西县海拔最高的村,这里交通闭塞,发展落后,山大人稀、土地贫瘠,喀斯特地貌特征,地表难以积水,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面对回汉百姓瘦弱的身体和饥饿的眼神,魏登殿痛下决心,改变坎子山村祖祖辈辈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奋战,建成143口水窖,使家家户户都通自来水。把盘山公路修到了山顶村口,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了,山外的化肥运进来了,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魏登殿将回、汉两族群众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蔬菜产业,注册了“坎子山”牌农特产品商标,坎子山的牛肉、羊肉、玉米、土豆、核桃成了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我的心永远在坎子山,魂永远在坎子山,这辈子哪儿也不去。死了,也要埋在坎子山。”

工作中,魏登殿始终坚持责任心是做人之本,责任心是成事之源,个人的责任心关乎集体大局,工作中始终以爱岗敬业、爱村如家的心态奋斗着。

都说人生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魏登殿的妻子马胜英患病多年,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看到丈夫忙里忙外,她总想帮丈夫做点什么。2005年秋,老魏在硬化路面工地忙活,她跪在地里割黄豆。晚上,工地上的机器停了,老魏借着月光下地,最后晕倒在黄豆地里。当年底,远在武汉工作的儿子要老魏到武汉去带孩子,享几年福。老魏再三考虑后拒绝了。他说:“我的心在坎子山,魂也在坎子山。”其儿子、儿媳在武汉一家公司上班,孙子也三岁了,女儿在北京上班,一家五口生活其乐融融。魏登殿的一双大手上,皮肤龟裂,生了一层厚厚的茧,指甲全是酱深色。有人好奇地问:这指甲到底是核桃色,还是板栗色?魏登殿沉默不语。时任乡长哈荣霞说:“不论是核桃色还是板栗色,折射出的都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四十多年来,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善良及对家人的爱,将这个幸福温暖的家维护和经营着。

相知一生,相依一世,这就是魏登殿同志的生活写照,也是一个坚守坎子山42年的老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