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工的头像

天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30
分享

说的尴尬

记忆中最早的一次,还是个小孩。

那时没有收割机,也没有脱粒机。麦收时节,从麦田里收割的麦子运到打麦场,摊平,碾压脱粒,用木杈挑走麦秸,堆集,杨场,除去麦糠、麦芒及其他碎屑,剩下的就是当年的收成,浅棕色的小麦,肉嘟嘟的麦粒。

一年,在生产队的打麦场,几个小伙伴转着玩,看着一大场的麦子,只打出不大的一堆小麦,脱口说了句:“就打这么点!”

就是这句话,被队里的人听到,传到父母那里,才知道:打麦场不能说少,抬轿子不能说沉。

还好,那已经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封建迷信正在销声匿迹,收成不好,也未归罪于那无忌的童言。

应该是七十年代初,一个烈日当空的夏日,队里几个人,工间休息,带着农具,围坐在地头路边的一颗大树下,大树枝盛叶茂,几乎没有阳光穿过,去冲淡那一片阴凉。

正在休息期间,一位约么五十几岁的男人从远处走来,到了树荫下,就有一个年长者认出来,是本村人,就打招呼说:“大热天,您这是去哪了?”

“去老闺女家了。”

那男人回答说,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这时,队里和我岁数差不多的一个小伙顺嘴说到:“我操!”

在场的人都听到了,那男人脸色骤变,“说啥呢!”

随即指着小伙,怒怼起来,我们队里的那个年长者赶紧给那男人赔不是,连连道歉,小伙子低着头,满面羞愧。

男人走后,年长者说,这男人的母亲是咱这个队里的人,他也算是咱队里的外甥,是火爆脾气,直筒子。

其实,小伙子的那句话就是个口头语、口头禅,很普遍,很难戒除。

几十年后,单位新来的一位大学生,像是给她同学打电话,嗓门大些,还在时不时地说:“我靠!”

这比那个口头语,算是有了大的改进,至少是,不至于引起误会。

在一家国企大办公室上班,办公室内仅有几个桌椅,没有现代工位的半封闭式隔断,空间很大,兼作部门的会议室。

一次部门开会,邻屋的一个老员工老董很早就带着凳子坐到我的附近。

快到开会点了,一个入职不久的年轻员工小刘,带着一把椅子,冲着我的座位而来。

他和我是同届大学生,在一起说得来。因毕业后在其他单位干过,刚来时,遇到不爽、不理解的事,就私下里对我抱怨抱怨,发发牢骚,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刚来,有个适应过程,时间久了,也就适应了。

小刘进来时,屋里的人不多,坐到我身旁就抱怨了一句:“就到开会点了,还没人来!”

旁边老董是个比较叫真的人,工作做到极致,每次开会也都是提前到场,听到小刘的话,当下就急了,“你这年轻人,咋这说话呢,我不是人吗?”

小刘一下子就有点懵,连忙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

周围的人听得清楚,也都过来调解:“算了,算了。”

“以后不这么说就是了。”

来开会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事才算过去。

新世纪初,第一次和同事去北欧芬兰的赫尔辛基市中心商场购物,大家都很新鲜,几乎所有商品或包装上都有外国字母,买回去可以留作纪念,馈赠亲朋、同事。

大家交谈着,欢笑着,不时有同事提醒,这个便宜,那个有退税,更有人大声提醒:千万不要把"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再买回去! “这个是Made in Finland”(芬兰造)、"那个是Made in Germany"(德国造)、过来看一下吧……

这期间,总有当地人看向我们,一副吃惊的样子。很像是小孩子第一次见到个老外,大惊小怪。

后来,随同的翻译提醒我们,公共场所不能大声说话。

果然,交流时压低声音,就没人注视我们了。

一次出国考察,同行的另一家国企有一位发展规划部部长,是同门师弟,很是潇洒,尽情欣赏异国风光。

在一次休息时,我提醒说,这里的人都说英语,别人都在看些日常英语资料、小册子什么的,试着自己和当地人交流,你也学了十来年的英语,也可以查查资料,回忆一下,试着用用,一旦离开翻译,也好应急。

他不这么认为,说到:“外国就没有哑巴?没有聋子?没有盲人?他们就不出门?就咱在学校学的那几句鸟语,还想应急?不添乱就不错了。”

他的话还真应验了。

一次去蒙古国考察,回国前到首都乌兰巴托购物,翻译把我们带到最有当地特色的一个大商场,这个商场是多层建筑,上面楼层是大件商品,有蒙古产的服饰、生活用具等,下面楼层是各色的小商品,有产自土耳其等国家的糖果、点心、巧克力等;也有当地产的一些小件商品。

大家对小件商品非常青睐,便宜,可以多买一些,回去也好分给亲友、同事。可能是经常接待外国游客,那些小件商品的柜台上,摆着大个的显示阿拉伯数字的计算器,翻译说,只要用手指一下想买的商品,售货员就会拿计算器,摁出商品的价格给你看,合适就买,不合适就走,很简单。

小件商品买好后,采购的时间也快结束了,翻译已经到商场门口等大家了,一个个大包小包陆续离开商场。

临走前,我和另外一个人心有不甘,还有上面楼层没去呢?我想去看看原产的蒙古大件商品、服饰什么的,他想去看看蒙古刀,虽然知道刀具买了也带不回家,他依然是想去看看,就一起上楼去了。

楼上情况与楼下不同,大件商品成堆摆放,也有放在货架上的,分成一个个不同的摊位,几乎没有柜台。

在一个货架上,几件雪白的翻毛羊皮马甲映入我的眼帘,走近一看,那是最好的羊羔的毛皮,洁白柔软,看着就保暖。想着只要不太贵,就买回一件给家人穿,附近没有计算器,翻译也不在,大家都差不多去门口集合了,情急之下,想起了刚跟翻译学的几句蒙语:“你好、谢谢、我是中国人、我住成吉思汗大酒店、去成吉思汗大酒店怎么走?”等等,还有一句问商品价格的话:“这个多少钱?”这句话仅有几个词语,正好还记着,清了清嗓子,就指着那件翻毛羊皮马甲,用那句蒙语问货摊旁边的一个中年男子:“这个多少钱?”

中年男子清脆地回答了一句。

显然,他听清了,听懂了,可他也是用蒙语回答的,我也听清了,但不知道啥意思!

是多少多少图格里克(蒙古的货币单位)?还是这不是我的,不知道价格?还是这只是展品,不卖?

没学过表示价格的蒙语,也没学到足够的日常生活用蒙语,当时就呆在那了,过了一会,尴尬地走开了。

正应了那个同门师弟,什么部长说的,学几句外语就想在国外应急用,那只能是添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