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国庆佳节来临之际,我总是像一只远飞候鸟接到了来自田野的呼唤,就会携家带口赶到百里之外的家乡去赴一场关于丰收节、稻花香、家国情的乡土盛宴。
记忆中故乡的秋天是一望无际金黄色的稻田构成的主色调,在秋风的吹拂下,稻叶变黄、变红、变褐,色彩层次丰富,错落有致。那个季节,秋风就像调色板一样,把家乡稻田的叶子染成了金黄色,随着微风阵阵吹拂,金黄色的稻叶随风摇曳生姿,在秋天的色彩里最后绚烂,呈现出了遍地满田黄金甲的独特景观。
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家乡的“稻花鱼”名声鹊起,成为了滇西北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个时节,随着国庆节的日渐临近,家家户户在黄灿灿的稻田边上挂上花花绿绿的彩旗,在村子主干道旁边支起帐篷,一口大铁锅,两捆柴火,三张桌椅,四条板凳就是一个简易的路边摊,等到四面八方的客人自己从稻田里面满身泥巴抓鱼归来,摊主就麻溜的杀鱼支灶,大火一烧,下锅煮鱼,配上土豆、白木瓜、猪肝渣等配料,再来上一锅香喷喷的本地大米饭,就可以在丰收的田野边上大快朵颐了。
据了解,故乡的国庆节是一场原生态的自然盛宴,每年这个时候都和阴差阳错的与中秋节、丰收节相重合,国庆节对于农民来说,这个季节就是一个丰收节,有刚刚从田里采过来的向日葵,稻田旁边生长的青豆角,水煮的带皮花生,青翠欲滴黄瓜……都是这个季节必然吃到的东西。
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国庆节是一个没有放假的节日,而且农民表达国庆节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下,用一顿最丰盛的“稻花鱼”盛宴来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深深的祝福。
家乡的“稻花鱼”,就是稻田里养的鱼,水稻田里的杂草、害虫是鱼的“粮食”,鱼的粪便又成了稻田的肥料,等到秋天的时候,水稻熟了,鱼也就长大了,稻花盛开的这段时间,是鱼儿吃食最欢生长最快的时候。等到稻花落尽变成丰满的稻穗时,这时鱼儿长成,有金黄色光泽,肉脆嫩,味鲜美,没有泥土味,纯天然又健康,正是食用的好时机。
据记载,稻花鱼为“鱼中人参”,古人云:鱼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鱼,百味无味。清代乾隆盛世稻花鱼曾是宫廷贡品,专家测算出来稻花鱼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8.06%,氨基酸总量为73.66%,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3.54%。
稻花鱼肉质细嫩,骨软无腥味,蛋白质含量高。作为一种罕有的食材,用传统的方式来煮会更加完美的保存它的鲜美。一般来说,有清炖稻花鱼汤,炖出来的鱼汤十分清甜浓郁,口感顺滑;油炸稻花鱼除去内脏,无需去鳞,清水洗净,一整条直接放入油锅里煎炸,直至鱼外酥里嫩,酥脆甜嫩;“稻花鱼干”是将盐、辣椒、大蒜填入肚内腌制数小时放进锅中烙干后抹上辣椒酱,放入竹制的焙笼用炭火烘焙一至两天即可;“红烧鱼”是将鱼煎至两面微黄后加入料汁焖熟,再放点小米辣、葱段、芫荽等,一道美味的家常红烧稻花鱼就做好了。
大自然就这样神奇,能够把司空见惯的东西变得很美,美得这般漂亮,美得朴实丰硕,美得鲜活亮丽,鲜活到得用另一种眼光看它,才能体味到家乡稻花香里的味道。
我想,或许,一个地方的节日的“味道”不在于它是不是有许多装饰,而在于每个人是否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氛围里,对于故乡的木瓜炖鲤鱼的味觉记忆,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熟悉的味道,这个滋味永远是游子不会改变的羁绊,不经意之间就浸满了心房,如蚂蚁啃心一样让人夜不能寐,促使我在异地他乡匆匆的收拾行囊,去赶赴一场说走就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国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