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长志的头像

高长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19
分享

清明随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关于清明节的印象,或许大部分人都是从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去是感知的,那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流传了千年的七律古诗,把唐代大儒在清明时节不能够回家扫墓,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的滋味渲染得酣畅淋漓,为了缓解离愁别绪,诗人想找个酒家避雨沽酒消愁,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在那天满是杏花盛开的村庄里,一面酒家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短短的28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向千年之后的现代读者描绘了盛唐时期的风俗画卷,勾勒了当时农村社会的清明节生活场景。

每年的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正是一年之中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的季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春光明媚,和风徐徐,游人如织描绘得如杨柳依依,美不胜收,犹如人间天堂。

我是个俗人,不敢揣摩古人骨子里释放出来的闲情逸致,只是每年到了清明时节,不管是身在异地它乡还是百里奔袭,都是不遗余力的撺掇家里人回去扫墓,对于一年四季在外面工作的我来说,清明节扫墓是充分融入情感、融入家庭、融入族群的机会,也是一年之中除了春节以外最盛大的家族集体祭祀活动。

在我的家乡,在清明节这一天,家族之中的人们无论在外工作还是打工做活都约定俗成回来上坟,大家扶老携幼背着锅碗瓢盆等炊事用具,浩浩荡荡向山里前进,一般是以本家人为单位在坟地旁边埋锅造饭,虽然烟熏火燎,却也是其乐融融,老人们津津有味观看墓碑铭文,梳理家族支系人脉架构,向年轻人循循善诱灌输家族发家史;小伙子们趁这个清明节机会修茸破损的墓室,和泥拌灰,砌砖筑土,忙得不亦乐乎;妇女们则支起大锅翻炒“硬”菜,小娃娃们追风逐蝶,把柳条放在每一个墓碑上,美其名曰让祖先“沾春”,更有人把柳条缠在腰间或者编织柳条帽戴在头上,传说可以治腰痛以及头痛。

我每年回来,总是蹲坐在父亲的坟前,回想起老父亲在世时候的音容笑貌,经常不由自主的悲从心来,老父亲的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到儿女成家立业,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磕磕碰碰,为我们兄弟姐妹耗尽了全部的心血,因突发心肌梗塞撒手人寰,作为人子,我因为兰坪上班竟然没有见到老父亲最后一面,留下了这辈子无法逾越的痛苦和深深的遗憾,那种欲说无泪的自责和悔恨一直以来在我心中隐隐作痛,每每在夜深人静午夜梦回的时候让我泪流满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父亲的一生是奋斗自强的一生,是耿直坎坷的一生,同时也是永不服输的一生,在国家逐渐富裕的幸福时刻,在儿女们羽翼渐丰具备反哺条件的时候,清贫一生的老父亲没有好好的享受一下衣食无忧的日子,就毫无征兆的驾鹤西去,怎么不让儿女们痛彻肝肠?

清明节扫墓,按照惯例要修茸修茸坟边杂草,我忽然发现父亲坟头朝向有点异样,听兄弟说,老父亲一直牵挂着在外漂泊的我,在生命弥留之际,要求坟头朝着我归来的方向,他要看到我每年携妻带子回来的样子……我一瞬间竟无语凝噎,鼻子酸酸的,泪水再一次盈满了眼眶。

从那以后,无论是我出差路过还是回家归来,我总是看一眼远方老父亲安葬的山头,我知道,这辈子无论我漂泊在何方,那里是我一辈子无法割舍以及放下的地方,我一直相信,在冥冥的宇宙之中,有我慈祥的老父亲陪伴着我,让我正直,让我警醒,让我奋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