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立谦的头像

杨立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5
分享

走进客家祠堂

走进客家祠堂

杨立谦/文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商议族内重要事务聚会的场所。

祠堂,是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

祠堂,是宗族祖先的“根”,是家族的圣殿,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祠堂,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家族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祠堂,是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祠堂,大多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祠堂,是一种精神的依托和文化的传承。祠堂墙壁上的家训、族规、家法的牌匾,包含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这些观念长期延续,代代相传,积淀为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祠堂,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方面的信息,是我国历史文物的组成部分。

祠堂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千百年来,祠堂作为乡村保存最多的古建筑群,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村舍之间,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无限的追思遐想,带领你穿越千年,去感受时光深处的沧桑巨变。

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堂号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祠堂,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祠堂是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祠堂,是人们心中信仰的归宿。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充分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据史料记载,客家祠堂,是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才发展到高峰。客家人迁徙到南方定居后,在居室方面,不但创建了集宜居与安全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祠堂的构筑艺术。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客家祠堂,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文化,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每逢清明或节日,或个人,或全族,在祠堂里进行祭祖活动,弘扬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客家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二进、三进或五进,两边青砖砌成的高墙,高耸过瓦面,墙顶上高低有序、相互对称地翘起水牛角似的“多子”,显得典雅而又雄伟。祠堂一般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亭堂、寝堂等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还开辟有庭院、花园,有的还附设戏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空间最大,用材也最有考究,一般用较大而坚实的柱头和横梁构建。客家祠堂,是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它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象征民俗文化的代表。从祠堂里的匾额诸如“中宪大夫”“进士”,便可知该族的辉煌。正是: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中可以知到谱序的流传。

客家祠堂,虽历尽风雨沧桑,仍然经久不衰地矗立在“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大地上。我想,宗族祠堂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应是其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效迎合了人们“把根留住”的情结和焦虑。一种建筑一旦被赋予了某种思想、某种文化、某种血脉意义,就等于有了自己的生命,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会鲜活永续。

客家人的名字一个叫乡愁,一个叫坚强。乡愁不仅没有让客家人变得脆弱,反而变得更坚强。在没有依靠的时候,客家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依靠。在没有路的地方,客家人闯出了一条路。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奋斗史。客家人不仅是流浪者,更是奋斗者!客家人把乡愁变成了一种力量,改变了命运,刷新了自己。

客家人当初的迁徙之路,也是同样的步步惊心、步步心碎。和南飞的雁阵一路同行,就像是投射在大地上的影子,难免会困惑于人类古老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是谁?当冬去春来,大雁北归,客家人纵然归心似箭,却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时间长了,甚至忘掉了故乡具体的名称和确切的位置,只知道家在远方,在远方的远方,只好把脚印当成家,把异乡认作故乡。可听见呼朋引伴的雁鸣,还是会让人肝肠寸断。

在“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我走访了很多的客家祠堂,虽然风格有差异,但都让我想起雁阵。雁阵不管是人字形还是一字形,都在天空书写着一个意思:团结就是力量。体现了一个个家族、宗族、氏族抱团取暖的样子。一群被乡愁冻得瑟瑟发抖的人,相互拥抱,同心同德,培育并呵护着袅袅升起的人间烟火,因之而获得信心、获得帮助、获得证明。

社会在飞速发展,饱经岁月沧桑的客家祠堂静静地凝聚着时代的变迁,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写满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乡村文化。

客家祠堂表现出客家人追根寻源的文化特质。客家民系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千里迢迢、辗转南迁到赣闽粤大本营之后形成的。客家人对自身的由来具有一种深入了解的渴望,对自己的祖先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客家祠堂中,弥漫着一种非常浓厚的敬重祖先和追根溯源的气氛,这从客家祠堂中精心制作的祖先牌位、祖宗画像以及怀念祖先、追述祖居地与迁徙历史的祠堂楹联中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一幅幅客家祠堂楹联,就是这种客家文化特质的真实写照。

客家祠堂,几经沧桑,已无法考证他确切高龄,更难想象风华正茂时的形象,只能从最近数十年去了解他所经受的风雨历程并非寻常。客家人的每一座宗祠里都培养出了若干成功成名人物,能在宗祠里挂匾,就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

客家祠堂,与子孙们共同闯过多少次风风雨雨;客家祠堂,在多少岁月的轮回中,迎春风扫秋霜,以长者的风范导引时代的进展。

每每漫步在客家祠堂青砖布地的回廊里,看着蜂涌如织的游人香客,沉浸在青烟缭绕的特有烟香气氛里,心中常常油然升腾起敬仰肃穆之情,生发出无穷的感慨和悠远的思古幽情。

在“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阅览客家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宗族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本作品在《世纪潮》杂志2017年第3期刊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