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立谦的头像

杨立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9
分享

探寻始兴古邑风韵

探寻始兴古邑风韵

杨立谦/

始兴,是一个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物阜民丰、商贾云集的地方。

始兴,是一个文化底蕴、人文景观十分深厚浓郁的地方,自古就有 “古之神地”美称。

始兴,位于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是粤北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之一,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始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一块风水绝佳之地,故以“此地兴旺,周而复始”而命县名为始兴。

始兴,是一处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人聚居地区。在始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到处都洋溢着淳朴,到处都充满了灵气。绿色明珠,千年古邑,悠久的历史文明沉淀下了深刻的内涵,大自然赋予了始兴无尽的恩赐。纵观始兴,四面环山,河流纵横,环境优越,历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有“粤北粮仓”之称。始兴又是古代南岭通往中原地带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始兴,是盛唐时期杰出宰相、著名诗人张九龄和和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著名数学家朱熹平的故乡。张九龄为官勤谨,刚正不阿,开元盛世凝聚了张九龄不朽的功绩,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千古绝唱传诵至今,留下多少佳话……

始兴,明朝户部尚书谭大初和抗日名将张发奎的故乡。在明朝统治走向衰落,严嵩专权的时代,谭大初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依法给予定罪,为天地间洒下一片正气;民国革命时期,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也是始兴的骄子,他爱国爱乡,为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悉,当时始兴的隘子镇就有民国少将以上军官13人,被称之为“将军镇”,这真是令人心悦诚服的英雄宝地!

在中国南粤大地的始兴古邑,竟有500多座古代围楼!藏在深山中,依山傍水,挺立在乡道旁,统辖村村寨寨,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堪称世界奇观。

走进始兴的第一站是——东湖坪民俗文化村。这是粤北地区第一个集明清建筑、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民俗村。位于国道323线旁,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东湖坪的客家民俗展览馆,就是始兴客家民俗文化的大观园。

穿过数道高大的牌坊,我来到了永成围楼的大门前。永成围楼是一座保持完好的围楼,守护着东湖坪那一大片古老的村庄。仰视围楼,只见墙壁上遍布瞭望孔和射击孔。鹅卵石铺成的石阶路,一直向老村庄延伸而去。围楼四角之顶,建有四个突出墙体的角楼。角楼用以察看围楼四周情况,可以用枪箭攻打来犯之敌。再看围楼大门正上方,刻有张之洞手书的“永成保障”门匾,倍受瞩目。这座得名于清朝广总督张之洞题辞“永成保障”的围楼,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长方形,四层砖石木结构,里面住房、厨房、厕所、储藏室、水井等样样齐全。

张之洞是大清权贵,权倾朝野,他曾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先后担任过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是晚清四大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之一。东湖坪与京城相隔数千里,是谁那么神通广大,讨得张之洞的书法呢?据说,有位叫曾履和的东湖坪人在京城任官,颇得皇帝的赏识,他与张之洞交厚。张之洞来了个顺水推舟,乐得做了个人情,赠送了“永成保障”四个字给曾履和。曾履和大喜过望,把这四个字镶嵌在门楣之上,以示荣耀。

这四个字非常珍贵,简直成了镇楼之宝。我想,永成围楼蜚声在外,一者得益于其精巧的建筑,二者归功于张之洞的题词,他的书法,是一张烫金的名片,令永成围楼增色许多。

围楼内,令人奇怪的是,左右两旁都有上下楼梯。据说,这左右两边的楼梯大有讲究。左边的楼梯为步步高升之意,而右边的楼梯则是衣锦还乡之意。

楼高四层,每层12间厅房,全楼共有48间厅房,可谓家大业大,人丁兴旺。围楼的房间里,摆放着许多古物民用之物,俨然成为一处民俗博物馆。行走在永成围楼之中,凝视着那些古色古香的历史物件,你便淌过了历史的长河,犹如走进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岁月……

走近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围”的——满堂客家大围,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170多年过去了,如今战火不再,留下的只是宁静的乡村生活,尽管四周已杂草丛生,却不减这座大宅的建筑魅力。看到这幢由无数水磨石青砖垒起来的建筑,我们只能用震惊来形容。我在想,如果现在有个富豪用28年来建一幢房屋,不知会建成个什么样子?

从始兴县城到我们的目的地满堂围所在的隘子镇,要经过几个村镇,一路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古老的客家围屋,始兴是一个客家人聚居的县城,“有村必有围楼,无围不成村”,这些围屋在新新旧旧的农舍中,显得别有味道。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向乡村推进,我们过去浏览过的很多古村都被生硬地嫁接在城乡的边缘,而满堂围则不同,它仍旧在青山绿水之间,满堂围是一座古老的客家大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也是唯一没有被开发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少在今天,虽然已经是文物,带着与乡间的其他建筑不同的贵族血统,可满堂围还是和两百年前一样,朴实地生活在乡间的土壤中。

今天的满堂围中仍旧有几十户官姓人家在居住,围前是大片农田,远远青山掩映。村后有河水流过。 围屋中的人家大多居住在上新围的套房中。中围建筑宏大,但子孙对这座堡垒却并不感兴趣。今天我们走进中围的重重大门,在回字形的建筑中穿行,仍旧可以感受到建筑带给人的压力。过于沉重,过于居安思危,已经影响到生活。因为住的人少,地面的青砖上布满青苔。十二院、九厅、六天井的传统格局,处处都显得格外寂寞。

一位官姓的老伯伯80多岁了,精神矍铄,他介绍说,自己小时候在学堂中读书,而学堂就设在中围。 围屋两边,都是古老的村落,住的也是官姓人家。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官乾荣这一代集聚财富,他们希望守卫财富,不想暴露财富,却又希望能够将财富更物化——不但是箱底的金银珠宝,更是实实在在的房屋楼舍。满堂围就是在这样的愿望下修建的。官乾荣大兴土木,想让家族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屋里,共同守卫家族财富的愿望,最终并没有实现。 在今天看来,满堂围已经不再用来防御及炫耀财富,四层高的中围原来射击的位置被摆满了鲜花,远远望去,一小簇一小簇的鲜花装点着灰色的墙壁,很是动人。

历时28年,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围”的——满堂客家大围得以完工,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部结构,这座大型的乡间住宅,更像一座守护财产的城堡,据说这座民宅不但曾经历过天平天国一支部队的攻击,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也曾火攻,但这些灾难除了在外墙留下些许痕迹外,围屋至今看上去还是固若金汤。

满堂围庭院的鹅卵石都是用粗细不同的竹筒筛选出来的。中心围是主体围楼,楼高四层。唯一供出入的大门设五道,底层墙厚两米半,厚墙是空心墙体,不但内外两侧用大鹅石砌起,墙角用花岗岩石条砌成,更在空心墙内装满河沙木炭,据说如果盗贼挖开墙洞,这些流沙会将墙洞堵住,使贼入不得。

主楼外墙没有窗,只有了望孔和射击孔,用花岗岩石制成,内宽外窄,以便于里面的人观察外面的形势以及射击,建筑物各部分之间有防火巷,楼上楼下有回廊过道,四通八达,除此之外还有炮楼、建筑物顶上有射击的掩体等等。

总之,整个围屋的设计处处显示心思缜密,无论是水攻还是火攻、无论是对付土匪还是三五毛贼,都有相当的防御作用,这是标准的中国人防患于未然的心态的体现。

房子是传统的中国人的最大一笔财富,中国人会对自己的房子倾注更多的心血,而满堂围除了有保护财富的作用,本身更成为追求财富的极致之作。

山清水秀的始兴,以她自有的心胸和情怀,用她沉静而宽厚的青山翠岭,接纳了采自中原的客居者,让他们重新获得安身立命的土地、宁静生活的家园。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始兴的客家围楼,或许应该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秀的交响曲,或许是与当地山水环境和谐相融,又张扬着中原文化气韵的思乡曲。毫无疑问的是,围楼是客居者祈求安定生活心态的真实外化。

站在城堡一样的“围楼”前,面对那两扇沉重的围门,突然之间便可以感触到,曾经在客居者的内心深处,有着远离故乡后长久无法消除的孤独感,那种漂泊他乡的深深不安。应该说,围楼是客居者复杂心态的写照,是他们留意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安宁生活的内心呈现。客居在安定的始兴山水之间,而那种对动荡与战乱的隐痛,一直成为他们世代不完的警示。

始兴山间和村庄的大小围楼都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风水文化、人文文化。每一座客家围楼都像一本厚厚的线装古书,静静地舒展于粤北的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间,展示着一个又一个沧桑的历史文化、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

千百年来,始兴人凭着不同凡响的智慧、艰苦创业的精神、热爱生活的情感,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客家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

回顾过去,始兴人豪情满怀,展望未来,始兴人信心百倍。今天的始兴,乘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攀“生态经济”之潮头,雄起于粤北大地之上。

 

(本作品在《河源日报》2016年12月30日刊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