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立谦的头像

杨立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04
分享

走进北大

走进北大

杨立谦/文

带着深切的感激,带着热情的期盼,带着久远的向往,带着理论的迷惘,带着实践的困惑,我有幸于2013年金秋十月,随市宣传文化系统领导干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赴北京大学学习,做了一回“北大人”。在北大聆听了著名教授的授课和部分当今国内顶尖专家的讲座,大师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同时,让我感受了北大校园的氛围,在未名湖畔感悟,在博雅塔旁思索,尤其是“一塔湖图”,令我终生难忘。

——题 记

北大,中国最高学府,是无数学子魂牵梦绕根植梦想的地方;北大,是青年学子汇聚的地方,是莘莘学子放飞理想的殿堂;北大,始终代表着中国的青春和活力,代表着不竭燃烧的生命;青春以它自有的方式在这里运行不息……

 

(一)

驻足在北大门口,我留恋往返。望着苍劲的“北京大学”四个字,看着威武的雄狮,高贵典雅的大门,我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了民国初年“燕京大学”的影子。这里留下了多少仁人志士的足迹,这里是思想的发源地……

带着一份沉甸甸的仰慕和一份期待,我从石狮守卫的北大西门走进北大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非常能够代表燕园建筑风格的办公楼建筑群。它由办公楼和两侧的庑殿围合而成,中间是个半敞的空间,矗立着一对古朴精美、雄浑挺拔的华表,对称而开放的布局,加上灰色筒瓦的大屋顶、红柱子、白粉墙还有以蓝绿为主的斗拱彩画,使得整个建筑群形成了古朴、典雅、庄重的气氛,像是一个古老的书院。

一个个血气方刚的才子迈着匆匆的步履行走在求学的路上,看着他们怀揣着理想、怀揣着梦想的眼神,令人羡慕不已。学子们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来到这里求学。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肤色,操着不同的语言,今天在这校园里留下他们拚搏的身影,明天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才是真正的时代骄子。

走进北大,那些建于民国初年的建筑物,被绿色植被厚厚地覆盖着,静静地矗立着,犹若走进民居,宁静、闲适,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历史和辉煌,仿佛看到了当年进步人士耕耘的身影。

北大校园周围的“风景”真是百看不厌。不仅有古典的亭台楼阁,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园林景色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构成了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这里不但可以“触景”,而且可以“生情”;不但可以“生情”,而且可以增长知识,使自己变得“厚重”起来。

 

(二)

北大的校园里有一个诗意的燕园——燕园里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始终找不到一个更为合适名字的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未名湖。未名湖环湖垂柳,柳荫小径,塔影婆娑,波光潋滟,宛如镶嵌在燕园中的一颗绿宝石。这湖这水,给紧张的大学生活平添了温柔的诗意和情趣。北大的学习氛围、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的确令我心仪至极。

未名湖不大,足可百亩,曲曲折折的湖边奇石参差,绿树葱茏、垂柳依依,清风徐来,微波不兴,灵巧秀气得宛若一位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未名湖的闻名除了她的自然貌美,更在于她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气质,在于多少年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于她被多少文人墨客、学子大师赋予的精神寄托,真可谓是“常向湖光会意思,偶向塔影悟精神”。

未名湖畔,既是读书的好地方,又是师生门思考和辩论的好场所。在这里,有人辩论最深奥的哲学命题,抑或赏析最美妙的诗歌……当我面对垂柳飘飘,湖光粼粼,塔影垂湖,亦真亦幻的美丽景色时,当我立于石舫之上,南观临湖轩,东望博雅塔,近览饱读诗书的莘莘学子时,心想:这一令人才聚集、驻足的一方风景,不正是一处远离凡尘和喧闹、如诗如画的知识圣地吗?

未名湖是一本摆放在天地间的大书,一本厚重得无法计量、博大得茫茫无涯、深邃得难以尽览的大书。湖名“未名”,实是无从命名,未曾命名,当年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聪慧真是高人一筹,“未名”二字也道尽了湖的佳处妙处。想想那些曾在湖边散步、凝神的大师,不禁让人感叹:这真是一个有灵性的地方!

置身于未名湖周围的燕园建筑,从他们曾经出入的楼阁、曾经坐过的湖边、曾经乘凉于其下的古树经过,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在那些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下,这园林早已生长出了一种独特的灵气,那是由木香、花香与书香融和在一起形成的。可以说,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正是这样一种灵气陪伴和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正是这样一种灵气成就了北大奔放而典雅的气质。

未名湖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谁都无法否认,北大之美,在未名一湖。未名湖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燕园的中心,湖中一岛一鱼一石舫,颇具点睛之巧。湖畔垂柳袅娜,曲径通幽,形成了亦真亦幻的境地,这里就像一块圣地,远离浮华和喧嚣,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淡泊之美。

 

(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以“一塔湖图”来概括燕园的风景。多少年来,围绕着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燕园里产生了很多美好的传说,也涌现出了很多巧妙的解释。“一塔湖图”,是一种比喻,是一个象征,是美妙的解释,是心灵的感悟,而不是史实的考证。可以说,有一千个北大人,就可能有一千种解释。

有人说博雅塔像卫士,也有人说像灯塔;有人形象地把未名湖比做知识的海洋,有人说博雅塔是一支硕大的神来之笔,而未名湖则是一方来自天池的巨砚,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挥动着这支神笔,饱蘸未名之墨,共同书写着美妙的知识长卷,书写着北大百年的辉煌历史,而图书馆则正好是北大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和保存者……这样的传说和深化实在是举不胜举。

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小丘,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博雅塔就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沧桑的博雅塔原本就是一座水塔,是“物象”而已。没有北大人,没有北大精神的注入,它就和普通的塔没有什么区别。现在我们看“一塔湖图”,更多的是从精神的象征意义上来领悟它的“意境”,这个意境存在于每一位热爱北大的人心中。“一塔湖图”,给北大这个永恒而美丽的景观注入了历史、精神和人文的内涵。

博雅塔象征着思想自由,卓尔超群,特立独行,敢于创新,科学求真;未名湖隐喻了兼容并包,虚怀若谷,整合精深,和而不同,民主多元。二者刚柔相济,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缺一不可,暗含着北大人的精神品格。

湖光塔影,可说是北大校园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博雅塔雄健挺拔,体现着北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未名湖柔波荡漾,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塔和湖,一纵一横,一刚一柔,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一伟岸、一纤秀,一沉稳凝重、一欢快空灵,正是“大象无形”的写照。

 

(四)

如果到北大,不到北大图书馆看看绝对是一大遗憾。北大图书馆——五六层高,四面围合结构,像一个中世纪的城堡,融现代与古朴为一体,庄重、厚实,是一座知识宝库,号称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巍峨高耸的大楼显示出非凡的气势,正面高悬着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匾,金灿灿的大字与高大的建筑造型衬托出图书馆的大气磅礴,更让这所图书馆显得与众不同。北大图书馆藏书总量达650万册,为北大师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可以说,在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里,莘莘学子和学者、大师一起挖掘着知识海洋里的宝藏。著名的建筑学家吴良镛在设计图书馆时将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造型以传统风格为主,端庄稳重、质朴大方,高大巍峨的图书馆与周围原有的建筑和谐统一,成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百余年来,北大图书馆已经孕育了无数的杰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知识殿堂。有一位北大人曾用诗这样描述图书馆内的精神气象:“静,轰轰烈烈的静”!

湖光塔影陶冶了无数北大人的情操,图书馆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滋养了他们的心灵。北大的“一塔湖图”,寄寓着多么丰富的文化神韵和精神内涵,寄寓着多少北大人的深情回忆。

北大人动情地写到:“博雅精致,未名秀美,而图书馆则大气磅礴;博雅使人想到中国古代文化,未名常常触动人的感情思绪,而图书馆则用典雅的造型和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如果说未名湖的粼粼波光和博雅塔的巍巍身影代表了北大追求思想自由和科学民主浪漫的一面,那么图书馆则又体现着北大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这是对“一塔湖图”这个经典神话的又一诠释。

北大有很多令人仰止和感动的石刻人像和墓碑,大多是记录与北大息息相关且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的,这些凝固的记忆,散落在北大的各个角落,轻轻诉说着北大的历史,也构筑了北大特有的精神力量……在任何一处驻足,都令我由衷地感动!

 

(五)

著名诗人、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写下这样的文字:“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现象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这真是对北大精神最好的写照。

北大,是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百余年来,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顽强、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无形的存在。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会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并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

北大的建筑群大多古香古色,于这古香古色的建筑群里行走,心里游离出无尽的景仰和敬重,无论是研究生院,还是静园两侧的二层小楼,我暗忖,一年又一年,这里走出了多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恐怕数也数不清。我望着这些令人敬而仰之的建筑,看着花丛绿荫间孜孜以读的北大学子,内心的崇敬油然而生!

在北大的校园里,还有一种感觉很特别。恍惚间,总感觉有很多北大曾经的名人陪着相行。鲁迅、胡适、茅盾、朱自清、林语堂、叶圣陶、季羡林、李政道、杨振宁、钱三强……仿佛就在身边擦肩和耳语。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已成为中国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对北大学生说过这样一席话:“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大学,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俄罗斯的,可以说,你们学生的水平是最高的,你们应该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过去经常说,北大是中国的哈佛,现在我要说,哈佛也是美国的北大。”

 

(本作品在《河源日报》201484日刊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