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立谦的头像

杨立谦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5/24
分享

命 脉

命 脉(报告文学)

杨立谦/文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的故乡。

水,是无比珍贵的液态白金。自从地球上有了水,就有了千千万万不同的物种,它们不断生长、繁衍、进化,给大自然带来了蓬勃生机。

生命起源于水,在水的呵护下自由自在地嬉戏、游弋、繁衍和增殖。经过几亿年的演变,生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海洋里开始有了多种生物,由原始形态逐渐进化成为现在的形态。许多生物的活动舞台又逐步由大海移向陆地,并不断繁盛起来。

从古至今,水,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水煮不成饭,没有水哪会有稻米、鱼虾,天地万物将失去一切生存的希望。

因此,水是万物生存的命脉!


生命之源的忧思

人类在尽情享受水的一切恩惠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应该怎样好好保护它。于是,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开发,盲目的引水,加上乱砍滥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系统和水循环。更可怕的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大量的污水被排放到小溪和江河湖海,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生命之水,致使命脉中生物遭殃,也祸及陆上的生物和人类,命脉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长江中下游,人们不断侵占水生存的空间。长江中下游本孕育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与江河贯通,成为调蓄洪水的天然水库。可是围湖造田,填湖建房,使一座座湖泊缩小了、消失了。

“千湖之省”的湖北只留下了309座湖。“百湖之市”的武汉只剩下27座湖。而浩瀚的洞庭湖,它的面积已由50年代初的4350平方公里减少到2690平方公里,“800里洞庭”,已变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面积最大的鄱阳湖,也没逃脱被人类宰割和瓜分的命运,湖面已由5160平方公里缩小到3859平方公里。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至少排放7000亿立方米污水,其中大部分未经净化处理就排入水体,使许多江河湖海受到污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水中生物大量死绝。全球12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尤为严重,往往1/5的城市居民得不到比较安全的饮用水。目前,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天然水域减少了1.2万平方公里,丧失了622亿立方米的调蓄能力,几乎相当于3座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量!就全球而言,尽管地球表面水占71%,陆地占29%,60多亿人挤在有限的土地上,但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并非土地拥挤,而是水源短缺。

在长江、嫩江、松花江上游,掠夺性的砍伐使森林植被大片大片消失,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初的40%减少到20%。与森林面积减少一半,相对应的是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一倍,一座座绿色水库的消失。无处藏身的水携着泥沙滚滚而下,河床抬高,水位上升,长江水患频繁发生。这难道不是水对人类的报复?!

如果说洪涝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那么水资源紧缺的危害性绝不亚于水患。我们可以看到多年来我国各地大规模的旱灾频繁出现,沙漠化有增无减,湖泊缩小或干涸,许多常流河变成季节河,季节河变成干河床,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城市水荒日益加剧……干旱和水资源紧缺就像一个恶魔,正在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人类的家园,困扰着芸芸众生。据《光明日报》刊文呼吁全社会重新认识水——缺水的危害绝不亚于水患。专家估算,缺水造成农业减产1500—2000亿斤,工业损失2000亿元。避暑胜地青岛夏季用水都要计划供应。北方缺水区域不断变大,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缺水,日缺水达1600万立方米。就是湿润的江南也缺水,尤其是沿海的岛屿。

在我国典型的丰水区——广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2700立方米,但是,广东的水70%—80%是以洪水形式集中出现在汛期,利用率很低,汛期过后,缺水便接踵而至。

一场场的洪水,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渺小。人类在不断愚弄大自然的时候,结果反被大自然所愚弄。如果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然也将善待人类。

水事,虽说天命,其实也是人事。渭河水灾和三门峡水库的联系给了人们一个鲜明的案例。每一场水灾,追溯起来,也是因为人们占据了本属于水的太多地盘。

中国虽然多年遭受洪水的肆虐,因而有人错误地认为,我国“水太多了”,其实不然。尽管1998年、2003年、2005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淮河、渭河、黄河流域暴雨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水多之患。然而,西北大部,华北大部及广东等地却雨水量少,干旱严重,这便加剧了我国水荒的形成。2003年,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实施,显示解决北方城市用水安全已刻不容缓。

在水灾中,我们牵挂那些因此失去家园的人们的生计和生活,更关心“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治水新思维。于是,水与人现在公平地站在一起,寻找利益平衡的临界点。因此,灾后的重建更让我们关注,因为这是一次考验着政府决策部门的智慧和能力,更关注人类如何看待自然力量这一重大命题。

由于全国80%左右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46%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也在悄无声息地加剧恶化着水资源,近50%的商业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淡水资源已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在21世纪里,我们却不得不要面对水污染、水缺乏等令人头痛的问题。我们无法逃避,更不能靠战争这类愚蠢的手段来解决,只有从现在起,珍惜每一滴水,珍惜那脆弱的生命之源,不要当历史的罪人,永远被后人唾骂!

时至今天,水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

听:小河在呼救!江流在呼救!大海在呼救!

为此,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增强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定能使生命之源脉脉长流!


万绿河源的定位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活力。

因为有水,“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诗人笔下的怡人美景,已成为河源这座“水上小城”的真实写照。

早在上个世纪,河源人民为了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于1958年开始建设新丰江水库,并于1959年10月建成蓄水发电。为了建设这一人工湖,河源新丰江流域的人民群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素称“鱼米之乡”的半江、南湖、锡场、回龙、古岭、女溪等村庄全部被淹没。双江、简头、顺天、灯塔、黄沙等乡、镇部分区域成为水淹区。世居在库内的11万人民,为修建新丰江水库献出了自己的家乡,到人地生疏的地方去重建家园。据有关资料显示:迁移外县的移民有2.2万余人,留在本县的移民有8.48万人。其中:库内3.64万人,库外4.84万人;安置在本县的8万多人,分布在全县20个公社(镇、场),136个大队,1067个生产队。具有远见的河源人民早已非常清醒地意识到,科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珍惜和保护水资源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

长期以来,河源人民为保护水源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树木不能砍,旅游发展要控制,工业门槛非常高。据原市长黄煜祯回忆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曾有一个投资达30亿元的造纸项目想落户河源,这在当时是全省最大的项目,但是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河源拒绝了。建库40多年来20多万新丰江库区的移民,仍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山上,在贫困线下挣扎。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状况,维系着人类生存与繁衍,关系到人类的前途与命运。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促使城市规模不断冲击着人类主宰的自然“文明”。这就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人类应选择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怎样才能保证拥有5000年人类文明史的地球家园才不会毁于一旦。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

河源是一座由新丰江、东江及城内的鳄湖托起的水城,水资源丰富,盛产各类农作物。两江一湖托出了河源“青山绿湖碧水城”的山水旅游城市形象。人们都说河源是一个充满灵秀的城市,到处春风艳阳,百花争艳,空气清新,草木吐秀。因为这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成就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特色——“一城风景半城水”,形成了一种清朗、明丽、现代与传统和谐相融的城市风光。

水是河源的容颜。市区被称为“槎城”,也是因水而得名。“两江四岸”秀水可餐,城乡农村处处绿水环绕,乡村田园溪流潺潺。古时有位老学究出了一个上联概括它的特征:“双城双塔双江水”。“双城”指上城和下城;“双塔”指“龟峰塔”和已拆毁的“燕石塔”;“双江水”指在槎城环绕汇合的“新丰江”和“东江”。至今还为人乐道。

河源,于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南接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北邻江西省文化古城赣州,是“京九”入粤第一市,是南中国现代城市群边上的一块绿洲,有着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河源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绿色生态旅游的新品牌,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全市有山地面积18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72%,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恐龙脚印遗址,出土恐龙蛋化石10538枚、恐龙骨骼化石8具,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恐龙蛋化石馆藏量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自然资源特别丰富的河源,被誉为是“港深水塔”和“粤东宝库”。全省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都在河源境内。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不但滋润着珠江三角洲东部,而且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市区碧水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为了保护好下游饮用水的安全,河源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的代价。如2004年人均GDP是4100多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让他们觉得尴尬。

几经科学论证,河源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为了更好地保护万绿湖这湖水,河源市委市政府投巨资“养颜”永葆“万绿”形象。“万绿”是河源给自己城市的形象定位,也显示了河源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追求和方向。作为广东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河源人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么的重大。

河源,担负着保护粤港地区饮用水源安全的重要使命,河源说到做到: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维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市区的主要饮用水源28项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森林覆盖率为72.8%。成绩来之不易,在解决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河源抓到了“要害”。

2007年,全市GDP增长20.7%,人均GDP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0.3%。这是值得河源人骄傲的,更让河源人自豪的是,河源的GDP在高增长中,仍然是国内空气质量最好、水质最优的城市之一。在环保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河源人的态度始终是:“鱼与熊掌”都要!用现任河源市市委书记陈建华的话说:“环保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为了保护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的水资源,河源人民在保证不污染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科学地处理好“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其实,只要保护好河源的绿水青山,本身就创造了金山银山,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定位。为了保护青山绿水,河源人民始终如一,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近年来,河源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工程建设与交通环境、人文历史、休闲健身、城市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达到防洪可安、水清可游、岸绿可闲、景美可赏、堤繁可贸的效果。位于东江、新丰江交汇处的客家文化堤廊,整个工程遵循防洪安全线、文化景观线、植物景观线、休闲健身线、旅游服务线,“五线并举”的原则进行建设,在市区形成了一个集防洪、交通、休闲、旅游、绿色、美化于一体,融客家文化特色于其中的靓丽风景线,为河源市营造“青山绿湖碧水城”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一张新的名片。

正因为河源人民在保护万绿湖水资源的漫长岁月中,默默地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放弃了巨大的诱惑,才换了河源蓬勃发展,“流体黄金”的今天!


生态河源的崛起

万绿湖——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

河源——被人们誉为“青山绿湖碧水城”,“珠三角的后花园”。

据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说:“河源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保住了生态,就保住了河源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就保住了我们最大的优势。”

自然生态,是河源的“名片”。“万绿湖”是河源名片上最亮的一点。这里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森林、一流的空气,有“天然大氧吧”之称,是广东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河源市从1995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就提出了生态旅游的理念,这在广东乃至全国是最早的。

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是开发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观赏景区,2002年跻身为国家4A级旅游区。湖内总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8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进库水量达60多亿立方米,蓄水总容量139亿立方米,湖景壮阔而不失秀丽,以动人心魄的万千绿意使游人醉心其中。湖区内在全国首家使用环保船,湖水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类地表水标准,可以直接饮用,是珠三角和粤港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

目前,正在推动通过管道将万绿湖水直供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的河源,已连续4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中获得双优秀,被列入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是全国5个“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之一。更让人惊讶的是,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河源,空气质量至今仍保持着国家一类标准,这让很多城市人向往和追逐。

南国的河源,四季如春,不管在马路边、公园里,还是居家的阳台上,满眼都是绿色。天空是那样的湛蓝,像刚洗过一样。这是河源人民长期以来,注重绿色环保和珍爱生态的一份馈赠,

河源人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了“乘势而上、率先崛起”的要求。河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方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坚定不移走“园区式、用地省、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宜创业城市建设上超越珠三角,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走科学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发展与生态“双赢”,走出一条不带“血”的新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河源围绕“绿色河源、文化河源”的主题,大力发展河源特色旅游,实施旅游旺市战略,以旅游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52亿元。由于环保要求高,河源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优良的生态环境也成了加快河源发展的最有利条件,成为河源吸引外资的最大优势。

河源虽然是广东省内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建市20多年来,河源市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对外经济空前活跃,投资不断升温,规模逐步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河源市将更加突出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创造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河源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线上的农业强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篮子”基地;利用沿海与内陆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河源建设成接纳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块投资兴业宝地;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河源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利用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加工型工业。不经意间,河源却成了增长“新势力”——连续5年增速名列全省前两位,经济总量到2006年甩掉垫底的帽子,跃上全省第19位。2007年在全国200个地级城市竞争力排名中评为“增长竞争力”第二名,也是2008年度广东省唯一不下酸雨的地级市。

河源,是一座充满魅力、生机勃发的城市,扎根在客家古邑,万绿之都这片丰厚的沃土上。河源人民乘载着多情东江水的情和爱,默默地向南流,流进深港楼外楼……在旅游开发建设中,河源人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环保志愿者活动,他们竭尽全力保护河源的绿水青山。经过河源人民几代人的艰辛付出,河源,拥有了一级空气、一级水质和一级森林的地级市,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今天的河源,正以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万绿之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生态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的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居地,秦汉时期,是中原与岭南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客家文化。东江、新丰江在市区环绕,亲水步道、客家文化堤廊相得益彰,把市区点缀得分外美丽迷人。“两江四岸”把河源构建成了具有美丽山水特色的现代化新城。河源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之一、“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

河源的实践证明:生态优先、加快发展可以并行。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河源考察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宜创业城市建设上超越珠三角,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在生态发展的路上,河源将再次踏上征程,而不难想象的是,10年、20年甚至更久以后,在河源逐渐取得小康和富裕的同时,他们也能拥抱湛蓝的天、清亮的水。”

当人们把期盼的目光投向2009年度《中国综合增长竞争力》名列榜首的河源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新丰江畔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目前,河源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进一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优化环境质量;提高综合竞争力,拉动经济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河源必定充满无限的希望。


人与自然的警示

水,万物的生命之脉,圣人之治于世。失去水,我们将一无所有。

水的美丽,无人不赏,无所不在,作为人类的我们,每天都在无偿地享受着大自然的一切。

辽阔无边的海洋,烟波浩渺的湖泊,奔腾不息的江河,雄伟壮丽的冰川……都是因为有水才存在,把我们的地球打扮得分外妖娆,也给地球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我们国家有好山好水,也有穷山恶水,这就需要人们去改造、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也至关重要,兼顾考虑好周边生态环境的共同利益,与水共济,与大自然生态共繁荣。珍惜并保护好人类的命脉之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人类在以特有的智慧任意征服着周围的一切,而且自以为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正是人们无所忌惮的行为,把水原本洁白无瑕的身体流淌着带有颜色的血液,水总是温顺地默默承受……

水污染源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随着工、农业发展迅速,大量未经处理的工、农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富营养化程度加大,氮、磷以及各种盐类、金属类含量增多。尤其是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导致生活污水增多,加大了治理难度。水污染还源于意外事故的发生,石油泄漏、油井爆炸等。如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一艘为壳牌公司提供原油的油轮意外泄漏原油,造成部分海水被原油所污染,使海洋生物成批死亡,情景惨不忍睹。历史上类似的石油事件频频出现。

当人们为自己和他人不屈不挠战胜洪水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时,也要悄悄地去听一听颓退洪水的表白和心声:“我是水,我是雨水,我是露水,我是泉水,我是溪水,湖水,河水,江水……,我在这个星球里生活了亿万年,让这个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变成一颗蔚蓝色的珍珠,让千百万种生命在这颗荒芜的星球上萌生,繁衍……,我栖息在大树和小草的叶脉里,我沉睡在根系盘绕的泥土中,我嬉戏在山间,我荡漾在湖塘,我奔流在宽阔而又洁净的河床上……,时至今天,我突然失去了家园,没有了树,没有了草,没有了深厚的土壤,没有了溪流和湖塘,我的河床变得拥挤又肮脏,我仓皇地奔突流浪,寻找我的家园……”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中……”多么精辟的一段话,也许我只能透着表面去理解,又或者我只能凭着自己的思想去猜测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鱼为什么会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只因为鱼认为水只是在它的表面,水不能真正了解到它内心的痛苦;而水又为什么会对鱼说我感觉的到你的眼泪,只因为水已经融入了鱼的内心,伴随着鱼一起难过,一起快乐,去分担它的痛苦,去享受它的高兴。

当水不堪重负,一步步后退时,荒芜的土地开始显现,人类尽显智慧之能事,可是那种工作仅是微乎其微。当水的愤怒,一点点积聚时,这种潜在意识把大量的能量汇集起来,于是暴风雪,暴风雨接踵而来,可以说老天的一个喷嚏,喷坏了多少人类的丰功伟绩,难道我们还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人定胜天吗?

曾有人预言:21世纪的战争很可能源于对水的争夺。从全球淡水短缺的严峻形势来看,这并非危言耸听。然而,在水资源问题上,我国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我们是否可以避免这场争夺呢?当今世纪面临着缺水带来的哪些危机,国际上各国针对各自的国情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应付水危机的挑战?水网稠密的伤害情况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水问题的文献资料,并走访了河源市水利局和环保局,从中了解到中国缺水已经从一个人们觉得还比较遥远的话题,如今变得越来越现实了。中国粗放式的用水形式以及水质的恶化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匮乏,而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问题的必经之路是开源与节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和经济飞速发展,然而,许多人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仍旧嗤之以鼻,我行我素,完全缺乏环境意识。这也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水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问题。

水,有无限的形式存在:缥缈无边的云雾,牛毛密织的细雨,巍峨壮观的瀑布,烟波浩渺的湖泊……无论她以什么方式存在,她总给人类以遐想,让人无时无刻不记忆,不关注。水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张显她的婀娜多姿和美丽无瑕,又以无限可能形式论证她的无所不为。想想我们眼前的美景,离开了水,那是何种景象,我们能够想象吗?眼前碧草连天,眼前繁花似锦,眼前郁郁葱葱……这时水又发挥她的万变,让我们欣赏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美丽迷人。

水像慈祥的母亲一样养育着一切的生命;水像无私奉献、无索取的阳光一样温暖着万物;水以她异样博大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一切可以包容东西。

世纪范围内水资源短缺和严重污染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了积极地行动计划。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前夕,联合国的报告中有一组惊人的数字。到2025年世界上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将增加到23亿,而由饮用水不卫生致死的人数将大大超过每年百万。目前20%的世界人口面临水源短缺的问题。据专家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30%。

难怪,国际上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可能争水”和“21世纪国际投资与经济发展,一看人,二看水”的说法。

鲁迅先生曾预言:“将来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站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回眸往昔,放眼远眺,古老的械斗正演变为现代的环境冲突。我们不难预见,水和自然生态将成为本世纪全球性的重大国际环境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已成为河源市委市政府和河源人民的共识。为了保护河源的万绿湖的不受污染,河源人民时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此,我们虔诚地呼吁全社会、全人类,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用水革命,高度关注和珍惜生命之脉。面对水,我们要学会敬畏,学会珍爱,学会善待,善待水就要像善待自己的宠儿那样充满无私,充满博爱,爱水的一切,享受水的一切,那时水也会尽显博大的胸襟与人类同家园共繁荣。

当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像珍惜自己的血液一样珍惜水,“水和血液等价”的日子,才会离我们而去……

(本文于20099月参加“岁月如歌——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报告文学征文”活动,并荣获三等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