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耿汝侠的头像

耿汝侠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5/10
分享

“中国汉简”从尘封中走来

从朋友那里听说,北京房山有个号“龙人”的艺术家,研究一种传统文字“汉简”,不图名利,只为弘扬传统文化。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深居在“龙的故乡”的“龙人”虽低调却难掩其光华。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外界知晓,一时间,国内外及京城的诸多名流、高人纷纷来访,名气竟迅速提升。带着好奇心,在一个高温的日子,我走进了龙人的汉简世界。

从炎热的太阳底下走进汉简文化展览室,就置身于另外一个环境中了。这间展室的墙壁及隔间里,挂满了用墨笔书写的文字,发散着浓浓的从遥远走来的文化气息,令人瞬间冷静,有沉浸在这文字世界里的渴望。

展览室的主人“龙人”吴迪先生,站在门口笑意盈盈,他穿着深蓝色立领盘扣中式衣服,身后是红色的“中国汉简”宣传栏,与旁边深色木牍上的古老汉字相谐,有着远离尘嚣的超脱,是一位从汉简旁走来的文化学者。

汉简的来源

吴先生知我为汉简而来,不曾客套便引到会客室,长方形桌上的水壶里挥发着袅袅热气,他坐在桌子的一侧,边沏茶边闲聊几句,很快就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茶香刚刚入喉,他便切入了正题:

“中国汉简,就是两千年前的汉朝遗留下来的写在竹子或木片上的文字,或叫简牍,竹为简,木为牍 窄为简,宽为牍。自二十世纪初,首次在新疆的‘尼雅遗址’中发现少量汉简,跟着又在敦煌一带的遗址中发现几百片后,就此拉开了汉简发掘的帷幕,如今已陆续出土三十万片左右。这些简牍就是一本本古书,描绘出了汉代社会的雏形。”

吴先生说起汉简,如数家珍。

目前出土的汉简多发现在西北边塞官署的遗址里,为屯戍的吏卒所保留。汉简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是官家的诏书、律令、兵书、文书﹐历谱、医方、占书等,还有一些与吏卒生活有关的私人书信,都是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这些汉简根据出土区域有着明晰的划分:以敦煌地区为主、沿着黄河流域出土的,都叫敦煌汉简;在甘肃、内蒙古发现的、属于张掖郡居延辖区的,就叫居延汉简;在新疆楼兰遗址附近出土的归为罗布泊汉简,这些统称为边塞汉简。

还有一些在汉墓里发现的称为墓葬汉简,出土地有甘肃的汉墓、湖南马王堆、山东临沂银雀山等,出土的简牍有很多是久已失传的古书,非常珍贵。

我从吴先生的介绍里听到一个名字,一个唐诗中出现过的边塞地名——居延,如今它与汉代文化相关联,听来竟有着悠远的亲切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简存在的意义

“汉简就是一小条竹片或木片,一尺多长,整体放大后看得清楚一些,这些就是放大的汉简。”吴先生简单的介绍之后,为了更直观、更方便描述,便引我来到展览厅,指着大厅北侧顶满墙面的一片片木牍说。

“还有一个概念应该明确,就是汉简上的文字,它也可以理解为‘汉代简化字’,汉代人为了书写方便,大胆简化了秦代李斯统一文字的小篆而得到的字体,也是第一次提出了‘简化字’的概念,这些文字逐渐成为汉朝以后的通行字体,是当代方块字的始祖。”

他边说边指点着木牍上容易辨认的文字:“看看,这些文字至今还在沿用着。不仅如此,汉简上的书法是由大篆、小篆、秦简而衍生出章草、小草、大草、楷书、隶书、行书等字体,因此汉简是中国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书体,没有之一。”

随着吴先生的指引,我仔细辨认着暗色木牍上的汉字,这些文字虽然与我们相隔两千年的时光,却与当代文字或繁体字有相同或相近的写法,有的一眼即能认出,有的稍加思考也能辨识,并没有太多的隔阂感,遂感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相较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早已没落在茫茫历史尘烟中的其他三个(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唯有中华文明是没有断流的文明,汉字,这个文明的使者,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这是汉简无与伦比的功劳。

汉简之美

“汉简书法潇洒飘逸,书写汉简的人大多是小官吏,其中不乏书法家及对书法有造诣之人,他们的字体风格各异,姿意俊美,较之后世规整化的隶书,更具有法无定法的时代特征。”我知道吴先生是书法家,他对汉简上文字的评价透着专业与喜爱,他对“不乏书法家”也怀有如获一宝的浅浅窃喜。

这排汉简前面有一小块空地,摆放着一套仿古的红木桌椅,两者虽然年代不同,似乎有某种共性,共同营造出了一份喝茶、读史、论古今的怀旧氛围。站在椅子旁,慢慢观赏汉简上的文字,它们确实有异于现代书法的风格,看那形态或左倾或右倾,或夸张或含蓄,或流畅或稚拙,或浓墨或轻点,每个字都是不受约束的个体,是书写者个性风格和文采的释放,如同一首五花八门又五彩缤纷的诗行。很多片放在一起,更加深了这种自由感,仿佛林间随意生长的枝杈,为争夺阳光而展现出的摇曳之姿、流动之韵。

汉简的作用

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曾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永远载入了中华史册:

汉朝所处的时期经过公元元年,即世界纪年的起点,而这一年正好是汉平帝元始元年,世界上竟有这般巧合;

汉王朝推翻秦朝后,由于常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文帝、汉景帝于是推行“修养生息”的国策,即将田租减半、不对外发动战争等,只几十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非常繁荣的一个时代,史称“文景之治”,并为汉朝接下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后又将丝绸之路延伸至欧洲;

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了中华版图;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之一;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是中国测量地震最早的工具之一。

大汉王朝的盛景是华夏子孙的骄傲,而今已过去两千年,如何将它再现?如何让世界了解它的先进与兴盛?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整理和阅读汉简,搭建起汉代四百年社会结构的主体框架,复原大汉王朝的治国方略,以及军事思想、历史背景、文化脉络、歌赋乐理、琴棋书画、药理记录、养老制度、邮政雏形、买卖交易、缴文急报等社会形态。而这些完整、成熟的制度,推动了社会的繁荣与强大,形成了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这些特定的称谓,这是两千年后的华夏子孙依然拿来炫耀的荣誉,也是重拾民族自信的根基。

汉简的开发与文创

汉简作为20世纪“中国考古四大发现”(北京猿人、甲骨文、汉简、敦煌藏经洞)之一,其意义重大。汉简出土100多年来,这个领域还没有专门的学科来研究,虽然成立了中国简牍研究所,其功能也主要是挖掘、整理和翻译。而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研究汉简多年,研究最深的是日本,他们生活中的很多文字都来自汉简,比如酒馆、饭馆招牌上的文字,目前国内最好的汉简学习字帖是日本彩印的。

吴迪先生多年致力于汉简书法创作与创新,他不断尝试在不同载体上使用汉简文字应用,即在汉简的基础上开创出与之相关联的、受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意在将汉简文化发扬、传播并延续下去。

吴迪,画家,书法家,大学是国画专业,毕业后执教于东北林业大学,兼习书法几十年。1988年他偶然遇到一本医书,从这本残缺不全的医书上看到汉简字体,很是喜欢,于是那汉简便驱动他去接触、去学习。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书写风格,那种很高级的呈现使喜爱之情更甚。从此,出土的汉简及彩印字帖便融入他的事业中了。

之后的很多年,吴先生潜心研究汉简文化,他从考古学、文字学、艺术学、美学等全方位入手,凝结、提炼其精华部分,纳入储备中;他同时将精心收集的汉简实物拿来描摹、学习、感受,取其优长,延其洒脱,这又是一道智慧的来源;他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被读书写字充实着,他临摹过多种书法,隶书、楷书、草书,每个字体都临过大量的字帖,光是整本的就有几十本之多;他也曾背过草书的书谱,每天背几十个,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他将这些精华融会贯通,逐渐自成一派书风,一种独特的字体“吴氏汉简”,就释放出了它熠熠的光华,有望成为汉字体系中一朵飘逸的奇葩。

我从他的叙述中听出了惊奇,展厅里存有汉简实物?吴先生指了指我身后的一个镜框说,那里边装裱的就是真实的汉简。猛回头,那一条条纤细的木牍,躺在长方形的玻璃罩中,或许是在地下时间太久磨灭了韧性,或许是出土时与外力相缠,反正是扭曲和断裂了身体,它们统统呈现出歪歪斜斜的样子。汉简的木质现出年代久远的干枯之态,那上边的墨迹也被时光掠走了光华,有些颓败,即便这样还是能从上边看出稍显模糊的文字:之、简、小、王、草、行、开、山、瓦、乐等,真不敢相信,这是两千年前的东西,时光仿佛一晃而过,留下一个个迷惑让人苦思冥想。

看到真正的汉简后,我迫切地想看到“吴氏汉简”这个新兴字体的真实面目,它们有着怎样的潇洒与不拘。

在展览室的隔间里,吴先生指着墙上镜框中的文字说:“这些就是写在宣纸上的‘吴氏汉简’,是我文创产品的一部分。”这些挂满四壁的作品,有着新奇的感觉,它们的内容大多短小,或一句贴近生活的感悟或两句诗:“快乐就在痛苦身旁”“路上看世界途中认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离歌无言为大悲”等。那上面的字体是我最关心的,它们以繁体字为主,吸收了汉简的不羁与灵秀、粗犷与圆滑,又融入了作者的智慧、感悟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脉风格,蕴含了远古文化的神秘与自由。

“吴氏汉简”不止写在宣纸上,那些刻在木头上的文字,是文创产品的又一种展现。它们以小木块的形式参差悬挂在一面墙上,有着隐秘的美感,这美感大抵是来自那半古半新的文字和暗淡色调笼罩下的悠远意境。

其他形式的文创产品,摆在中间的展桌上,静候着欣赏的目光。

紫砂系列中,红黄两色的紫砂双耳瓶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铺展在瓶面一侧,其中“千”字忸怩在诗句中间,纵贯天地,仿佛是长腿细腰的美女正在飞袖起舞呢;

陶罐是古老的烧制形式,在房山琉璃河的商周遗址中就出土了3500年前的土陶制品,它们只是一个个简单的器具,没有文字没有图案。眼前这两个深色的陶罐更细致更美观,上面分别刻有唐诗,仔细看时,发现这两个陶罐竟是一对,左侧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竖版诗文是从左向右书写,右侧那个《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从右向左写的,这两个颜色相同、制式相同的文创产品相依而立,仿佛拥有不离不弃的深情。难得的是,“吴氏汉简”的字体,给古老的器物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们焕发了新生;

门口内侧站立的场景式文化书签,是通身黑色的木质长方体,只在中间位置将浮雕的文字渲染成暗黄色,似遥远的神秘的符号。它们是取自《五经》中的内容,吴先生说以后要带它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他文创产品还有摆件、盘子、笔洗、花瓶等,其上点缀着只言片语的“吴氏汉简”,散发着别致的文化气息,是对视觉的又一次刷新。

面对这么多精美的文创产品,很好奇吴先生做汉简文化的初心是什么,他淡淡地说:“开始没有那么明确的想法,喜欢,认为是正确的就做了,边做边融入了不甘心落后他国及弘扬传统文化的成分,一路就做到了现在。”轻描淡写的言语,让人平静又不平静,想到他说过“排除私欲”的话,心中赞同,只有这样简单的初心和没有名利的想法行动,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吧。

汉简文化的传承

说起未来的蓝图,吴先生神情有些复杂,走到放大的木牍旁:“汉简,在中国社科院里进行的是考古研究,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它被列入隶书(古隶)中,可它是两千年来中国历史的记录者,包含了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又是中国方块字的始祖,它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应该有专业的机构来研究。”说着说着竟有些激动:“汉简非常伟大,我相信,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中国汉简,会震惊全世界!”

他稍稍平复一下心情继续说道:“目前,我希望先把这些汉简快速地整理成一座有体量的文化载体,成为传统文化创作、复兴的基地。未来的方向是打造汉简学院、产业园区、博物馆等,把汉代的生活状态跟现代的文化、艺术相结合,做成一个完整的殿堂级别的体系,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两千年前大汉的辉煌,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与典范,是华夏子孙赖以慰藉、绵延不休的民族之魂。”吴先生的这些宏伟设想,何尝不是每个中华子孙的心愿呢。

停顿一下,他转换了表情,有些无奈地说出他的担忧:“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不求名利,只愿做个奠基人,给大家铺展开一个空间,吸引更多人把开发、弘扬汉简当成事业来做,并为此去不懈努力。目前虽有不少朋友也知道汉简的意义深远,正成为同路人,共同走在实现这一文化复兴的路上,可未来如何让跨进这个门槛的人有饭吃,心甘情愿的把这件事情延续下去,这是我在苦苦思考的问题。”

我环视一下展览大厅,这亦古亦新的悠远意境,这满满的文创产品,不正是在弘扬古老文化的路上留下的印记吗?

我侧身看着这些被放大了的汉简,与历经两千年地下雪藏的真实汉简相比,它们的字体更舒展,笔墨更新,在灯光下,在人们欣喜的目光中,中国汉简正抹去灰尘,光鲜地朝我们走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