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夏时节,当我们站在沮河旧县镇旧县村董家桥下坝西双河堰水渠一边,向百米外坝南岸望去,河面陡然加宽,看双河堰河坝两边湿地内,枫杨茂密横卧,绿意盎然;常年鸟语欢唱,不时两三只白鹭沿着河道悠闲地飞翔;清澈的河水沿拦河坝缓缓顺流而下,快速游动的鱼儿在水中划出一道道涟漪。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远安县水利局副局长肖运喜介绍说,借用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而得名: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工程中把双河堰打造成沮河干流上景观节点:双河听莺。
双河堰作为水美乡村建设试点13处拦河堰生态改造的示范,治理目标就是“把节点建成景点、把岸线建成公园”,打造集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堰坝。
二
堰,是挡水的堤坝,也称拦河坝、堤堰、堰塘,一般卵石筑坝,拦水成堰,较低的挡水构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利引水灌溉。比如在中国四川省有座闻名中外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渠,在河、湖或堰塘周围,人工开挖的排灌水道,依山就势,修渠引水;堰成渠通,蜿蜒流淌,可灌溉农田解旱忧,可解人畜饮水之难 ……
远安引沮河之水灌溉农田始于清乾隆年间。
同治五年《远安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一年,宋邑侯楷莅远。见沮河南流,可引以灌,择神土之谙练者,查各铺地势,或穿山凿洞,或引高就卑,疏跃沟渠,亲为勘验,遂成八大河水:过山堰、白鹤堰、长丰堰、盈霖堰、青龙堰、屡丰堰、东平堰、永丰堰 。
继宋公之后,后人效法宋公,在沮河及其支流沿岸又添修了后八大河水:天缘堰、永顺堰、丰乐堰、捷道堰、民生堰、同台堰、双河堰、东庄堰等八条。
这些古老的堰渠,卵石筑坝,岸边开凿堰渠而成,至少也已经有着近三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造福于远安。
辛丑年七月的一天下午,小雨纷飞,我们探访了远安后八大河水——双河堰。
探访的初期,我们走入一个误区:把双河堰与双合堰混为一体。真实情况是双合堰与双河堰分别是古今两个时代修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当地人也称作老沟与新沟。
三
在董家鱼塘边,家住董家村二组的老书记张自贵今年69岁,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双河堰的历史。正当我们沿着沮河拍摄照片时,家住而董家村廖家湾67岁村民汪德新却告诉我们:双合堰与双河堰是两个堰堤,双河堰是解放后六十年代修建,而双合堰在清乾隆年间修建。
午后的天气有小雨,闷热。我和汪德新老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他向我详细介绍了双合堰的过去和今天。
双合堰位于鹿苑河入沮河处董家桥上方约500米处,坝址位于董家村2组,兴建于乾隆年间。引鹿苑河水灌田,引用流量0.1秒立方米,渠行南岸,长2公里,灌溉董家村安鹿村两处农田13.33公顷。
鹿苑河。它发源于旧县镇北沟村的四方山和柏家村的中州山。北面由四方山自西向东流经干洞子,南面由柏家村的中州山自西向东流经寨河,两河交汇于两河口,再向东经鹿苑寺,至董家村入沮河,流程27千米,流域面积84平方千米,入河口河床宽40米左右,近河槽有多处清泉溢出,如干洞子,鱼泉,盐盆河,牛鼻公洞等。鹿苑河水日夜奔流,造福于两岸村民。
安鹿村和董家村均位于旧县镇东南部地理海拔高于沮水。为解决农田灌溉,董家廖姓家和安鹿何姓家族商议,举两族财力、物力、人力,共同在鹿苑河筑坝拦水,合力修建堰堤水渠,解决廖家湾和何家塝两地500多亩农田灌溉。顾名思意,这个水利枢纽工程名叫"双合堰"。双合堰自建成后,一直发挥引水灌溉作用,渠道岁修时,以张家垭子为界,董家村负责东边,安鹿村负责西边。充分体现双方合力的兴修水利之本意。
当汪老陪着我们找到在双合堰的的地址,我站在古老堰坝上,听着汪老激动地讲解坝体的结构,看着不时有人人们穿过董家桥向我们起来,我仿佛化作了鹿苑河里的一滴水,堰闸里的一方石,在时间里静默。
如果是一个人,早已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但双合堰全然忘却了时间,淡忘了过去,似乎要用锈迹的闸门,规整的堰坝,爬了青苔的石体,与静默的鹿苑河一起安静地走向未来。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门采取保护和经常维修,除了负责岁修整险加固外,还对水渠进行水泥灌浆三面光,大大延长使用年限。
驻足在双合堰的堰堤卵石坎上,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两岸葱郁茂盛的树林是那么安静祥和,多年的谜是解除了,而我内心却难以平静。你可知脚下的每一方砌石走过了峥嵘岁月,迈进了如今的和平时代,而当年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今昔何在,他们的名字有谁记起,当初的赤胆热血是否还依旧?
如今双合堰依然巍然屹立在鹿苑河上,历经280年春秋,风雨侵蚀,风骨依存,每一块石头都铭记着远去的岁月,见证着世事的变迁。它们如此寂寂无闻,没有表白和碑铭,唯有悠悠流淌的鹿苑河常年相伴,共同讲述着那一段不可磨灭的往事。
四
汪德新老人说,双河堰是解放后六十年代修建的一处水利枢纽工程,当地人称之为新沟,与之相对的上游双合堰称之为老沟。
称之为老沟的双合堰引水远远不能满足董家和安鹿村农田灌溉。汪德新说,双河堰是在1968修建安鹿电站时兴建的,水渠至安鹿村(现在三桥)入沮河,以灌溉为主,发电为辅。
位于旧县镇东南部的安鹿村,村以安洋坪、鹿溪岭两地名首字得名。据说安洋坪原称雁落坪,为沮河沙洲,系大雁南迁时落脚的坪地。鹿溪岭紧邻董家村,为鹿苑河边的岗岭。这一带由于地势高,如遇一场暴雨,诸山之水齐下流入农田,很容易造成洪水泛滥,但如半月一月不下雨,又成了干旱之灾,农田得不到灌溉,农业歉收,农民叫苦不迭。
双河堰位于鹿苑河与沮河交汇处的董家桥下方的廖家湾村落边,筑坝拦沮河与鹿苑河之水,修建引水渠8.5公里,其中穿山渠道1500米,是沿沮河边与双合堰水渠平行的两条引水渠,灌溉安鹿村1000多亩农田,兼顾水利发电,当时鸣凤镇的花园村、西湖村都组织劳力参与穿山渠道建设。
汪德新介绍说,双河堰建成后,初期引水渠从进水口沿着廖家湾村民院坝前走过,因先后有3 人、5头牛掉入渠道淹死。后来在1975年结合灭螺工程整修时,才将水渠向沮河边推进10多米,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应当说,双河堰是解放后建成一个水利枢纽工程,用以调节沮河与鹿苑河水系的水位,挡住上游之水,或畅泄上游水患,或引沮河之水入堰塘,使董家、安鹿两地流域的群众才真正告别了缺水年代, 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才有了保障,农业连年获得大丰收。
沿着双河堰引水渠,从董家村廖家湾向安鹿村安洋坪方向走走停停,一路上只听见水渠时的水欢快会流淌着,水渠两边的庄稼生长正茂。在安鹿电站,机组正在运行,在哗哗的流水和轰鸣的机器声中,水能转化清洁的电能,源源不断地输向电网。
双河堰,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若干年后,将会成为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和遗产。
青山依旧在,碧水永长流。我们坚信,优秀的中华民族必将秉承前人的智慧和勤劳,亲手缔造我们更加美好的家园和未来。
五
远安将全域旅游建立在看得见蓝天白云、闻得见清新空气的绿水青山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双河堰的现状河道存在以下问题:淤积严重,河道过水断面萎缩;河道两岸防洪能力不足,岸坡大多数未护砌,抗冲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砂场残余弃渣影响河道行洪;现有双河堰不满足河道水生动物洄游需求,水生态退化较为严重;漫水桥影响河道安全泄洪;河道管理薄弱;缺少水文化及水景观等。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恢复河湖自然面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2020年,远安水利部门通过努力争取,使远安成为全省河湖水系连通试点县之一。水系连通实施多采取生态、供水、环境、防洪等多领域综合整治,营造出了良好的水环境和健康宜居环境,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因此在双河堰工程治理布局设计时,以湿地生态修复为主,采取河道疏挖清障、两岸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改造双河堰和局部灌溉渠道和加强管护;河道及跨河建筑物治理采用远安治水文化之“八大河水”理念和技术对双河堰、漫水桥进行修复和改造,打造双河堰湿地公园。左右岸绿道贯通,布置滨水植物,桥坝相结合形成景观效应,保持鹿苑河出口及其下游河道、滩涂与河心岛的野趣,通过曲径小道连通,建成绿道小憩地带,形成家庭在薄雾中悠然晨练的美景。
董洪马拉松赛道的那座桥已成为远安人的网红桥,跑步的、跳舞的、游玩的人都在这里打卡留念。站在董洪马拉松赛道网红桥上,看双河拦河坝河水从宽约50米的坝体上从倾泻而下,在沮河上形成的七道白色水帘,不仅满足河道水生动物洄游需求,更像是一只正在飞翔的白鹭,又像一把巨大的杨琴,一股股带着水雾的凉气不时袭来,悦耳的声音像是杨琴上弹出的音乐,让人不禁想起诗经里的意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那么,是不是现在的双河堰在我们眼中还只是一位姑娘吗?当我们漫步在岸边步道上,花草树木里,还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景观吗?
不到一年的时间,双河堰的面貌改变之大,完全超乎我的想象。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事物能让一个人如此倾心,也许流淌了千万年的河流也不明白一个地方的改变会在它的面前如此随意。
如今的双河堰,看到的只是碧水悠悠,那清澈河水中的倒影反映着两岸人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永流不息的河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憧憬。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前提下,水系连通来得真及时,不仅还原了双河堰的本真面目,更延伸了双河堰的人文内涵,在它周围还有沿岸的绿化带和景观节点,算是给它从里到外做了一次美颜。双河堰精彩蝶变,人们又重新喜欢它,喜欢依傍而居,喜欢沿岸走走。白鹭也爱上了它,喜欢盘旋在它上,喜欢落脚于它。或许,它又变成一个安静的姑娘,不言不语间,已悄悄化为乡村的修养,以不可或缺的品质,调节着远安一方水土的诗情画意。
百年古堰惠泽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文明。无论是乾隆年间修建的双合堰,还是解放后修建的双河堰,还有面目一新的双河听莺,其丰富的水利文化仍浸润着远安大地,见证着远安灌溉的文明进程和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