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学文的头像

葛学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8
分享

丈量灵魂的标尺

我有一个姓端木的朋友,是个中学物理教师。从小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依他的年龄,小时候应当是图书资源比较稀缺的年代。对一本书的渴望,淘到一本好书的激动,以及深入其中的陶醉,是伴随他成长的重要心路历程。长大后到师专读书,他身体不大好,除了必须参加的集体活动之外,绝大多数课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纵横交错的书籍让他眼花缭乱,兴奋异常。同时也痛感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冷静下来,才明白,不管书怎样多怎样好,也得一本一本地读。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源于自己的兴趣,也出于工作的需要,他把大学本科四年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全部潜心研读一遍。阅读的过程触发了他对哲学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开始,他阅读了大量的中西哲学和历史著作。尤为可贵的是,他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陪孩子一起读书。他说,“家庭没有读书氛围,后代都不行。”在书香中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天长日久,和孩子处得跟好朋友似的。

书读多了,带来的变化令人欣慰甚至让人吃惊。他说,最大的变化是看问题能抓住本质。他是教物理的,物理对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高,他能很快把教材内容的本质抽象出来。第二个变化是,内心变得宁静而强大。生活越来越自信,不再为一些小事患得患失,不再为谁高谁低黯然伤神。心灵充实,心态坦然,心情舒畅,连呼吸的空气都觉得洁净芬芳。第三个变化是,不论是讲课,还是与人交谈,基本上没有废话,课堂上学生一听就懂,他的课一直深受欢迎。而没有废话的生活,也变得简洁朴素,生机勃勃。

在互联网闪烁、数字化横行的时代,读书成了人人、时时、处处可为的事情。似乎人人皆可成博学之士,却难觅饱读之才;人人尽享知识信手拈来之乐,再无夙兴夜寐读书之苦。且不说装饰漂亮的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也不说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图书角、阅览架,更别说海量信息的电子书、微信书、数字图书,只要你想读书,你就能轻而易举地进入书的世界,融入书的海洋。与当年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苦读相比,现在的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幸运了多少倍!发达了多少倍!可能是太容易得到反倒不珍惜的缘故,抑或是这个更快更玄更无奈的时代的流行病,这读书的机会遍地都是,不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多。我们不能据此去批评或者说教什么,但不读书的时代困惑确实令人难解。当下,行政力量在千方百计地推动全民阅读,新闻媒体在苦口婆心地推广全民阅读,社会舆论在全心全意地支持全民阅读。一番努力下来,读书的内生动力和社会氛围仍嫌不足。反而是五光十色的娱乐至死、五花八门的感官刺激、登峰造极的个人享受,更容易引爆人们的眼球,抢占生活的阵地。与网络游戏、电子赌博、数字影视的热闹、精彩、刺激相比,读书是一件多么无趣、多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啊!时下还读书的,除了以读书为天职的学生和天生喜爱读书的小众之外,剩下的可能多是考事业编、考公务员、考各种证书的谋事业、求生存的庞大群体了。在校园里,年复一年地推动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好也非常理想化的制度设计,切中了教育问题特别是教师成长问题的要害。几年下来,在很多校园里确实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像前面提到的端木老师这样的优秀分子还是有的,一些学校形成了人人读书、个个思进、处处求新的良好氛围。当然了,这里面也有点问题,喜欢读书的,靠的是行动自觉。不喜欢的,成了不得不完成的指标和任务。硬着头皮读,其成效可想而知。我特别佩服那些能一直很好地坚持的学校,调动所有人、各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读书——教书,育己——育人,反思——成长,这种校长、老师、学生一起读书、共同进步的良好生态,真的是来之不易啊!

按理说,苦读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成才成功者的必修功夫。读书之苦贴上了求富求贵的靓丽标签,读书之乐也演绎成了咬文嚼字的经典表情。这一苦一乐之间,是往来古今的思想融汇,是四方上下的精华荟萃,是生死轮回的灵魂交响,是知识和文明无休止的创造、传播与升华,是人生与世界无止境的丰富、完善与绵延。关于读书的用处,从古到今,好多名句道出其中真谛。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皇帝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圣人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子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劝学篇······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附加在读书之上的光环和标记。抛开这一切都不讲,单是从人涉世立身的角度来看,读书从本质上讲是一件个人的事情,是一项关于灵魂的修炼,是自己与天地人的对话。读书是时间的填充物,灵魂的试金石,与一个人的三观息息相关,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读书最终成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人生选择。正是读书,建立起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哲学基础和精神源流。那些书籍,哪怕是客厅的装饰物、囊中的填充物、闲暇的寄托物,至少,它能让我们平静下来,在浮生之闲、闹市之静、网络之外,求得灵魂的安稳、心灵的宁静、人生的富有。读书,让我们在涉世之初睁开眼睛,在行路之前找准方向,人在旅途充满能量。当今社会,大家都在疲于奔命,读书已成为一种非常奢侈的精神享受和生活选择。作家张炜说;“读书少的人就是没出息。”他还说:“网络时代让孩子博学,也让孩子无知。”他对纸质书情有独钟,充满信任,并寄深远的希望于未来。书,是丈量灵魂的标尺。人生来是用读书垫脚的,灵魂的深度、思想的厚度、视野的宽度、成长的高度,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但愿那份手捧长卷、唇齿留香、腋下生风、极目万方的感觉,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消失。

我的一位忘年老友姚四新先生,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他爱书,读书,买书,藏书,写书,出书,泼墨挥洒一个基层文人的纸上光阴和指上诗篇。我去过他的老宅子,最抢眼的自然是他家的四壁藏书。儿子孝顺,给他们老俩口买了楼房,搬到楼上去的,最金贵的东西,就是那一摞摞各色各样的书籍。老伴儿笑话他:“他这辈子啥也没攒下,就攒下一堆书!”调侃之外,流露出对老头子的敬佩和爱意。他则说:“咱靠工资和读书活着,儿女成人,有书做伴,无愧天地良心!”他最近出了一本书,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儿子对我说,爸爸别印了,现在还有人看书吗?我固执地说,中国这么大,总会有的!”这或许正是两代人看待读书问题的不同之处。我不由为这睿智、诙谐、倔强的古稀老人点赞,也为这个有人读书的时代喝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