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永蔚的头像

林永蔚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2/16
分享

 七彩云霞映兰章

                       七彩云霞映兰章

                          ——李湄《诗十七首》小议                               

                             林属金

   

    翻开《当代影响力诗人诗选》的目录,我认识的重庆女诗人李湄的名字便赫然跃入眼帘。我往日也曾零零散散地拜读过李湄的一些作品,印象不错,但从未深读。这次看到她在这么高档次的媒体上发表的《诗十七首》,不禁引起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

    李湄是重庆市巴南区某合资公司的一位项目管理师 ,本名李梅,李湄、阿湄是她的笔名。她是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 诗词学会”、“新诗学会”…… 等文艺团体的成员,也是巴南区作家协会的理事。她数十年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兵器报》《中外企业报》《工人日报》《军工文化》《中国报道》《重庆日报》和本区内的媒体上发表作品数百余篇,而且也多次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其作品除入选多个文集外,还辑集出版了《玫瑰花语》一书。李湄是一位才思敏捷的高产女作家,也是一位性格奔放的,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的秀丽端庄的都市白领女郎。

    诗论鼻祖钟嵘说,诗人在创作中必须“直寻” ,从而体现“自然英旨” 。这即是说大凡写诗的人大都对大千世界的美好事物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受,并能通过自然鲜活的语言将这种即目所见的娱悦充分展现出来。

    李湄表面看来温文尔雅,但其内心却充满着无比炽烈的思想情感,在她的《诗十七首》中,以其娴熟的笔法,或含蓄深沉,或奔放不羁,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了自己蕴藏于胸的万千情思。

    人类因为生存的需要,借助所生活的土地获取生活资源,人们对所生活的土地所提供的舒适宁静、丰富优越的条件产生依恋的情感,是朴素爱国主义的基点。爱国主义依托的是一个人对生养自已的国度上的土地和万物,所蕴存的一种无比依恋之情。李湄在《给你》一诗就有着爱国主义的充分表现。

   “给你春天的十里桃花/ 给你盛夏的七彩云霞/ 给你麦浪翻腾/ 给你雪花飘洒/ 给你我的四季/ 用最美的颜色装点你如诗如画/ 给你苍茫原野万里风沙/给你青丝白发浪迹天涯/ 给你西风瘦马/ 给你泪水牵挂/ 给你我的全世界——”李湄拿出了自已的全部所有,她要“用我的汗水/ 为你浇灌希望的嫩芽” 以此来奉献给“我脚下的土地呀/ 我永生永世的家”。这艺术性的表达,就是豪迈的人生志向,也是女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诤诤誓言。

    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感情,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要关爱他人,要真诚对待他人,要善解人意,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所以说爱情是博爱的象征,是大同的火种,是于不理想的现实中一次理想的实现。大爱无疆,金石为开,爱之所至,天地溢彩,所以在我国古代的经典作品中,不乏用炽烈的爱情隐喻对国家富强、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切切企盼。

    且以开创中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例,他的诗歌总是给人以人格示范和精神指引。屈原诗歌有一个独特的“美人”意象,出现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的“宓妃”“有绒女”“湘夫人”“少司命”“山鬼” 等女性便是这种具象的代表。“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离骚》) “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九章》),屈原笔下的“美人”,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事物,也象征他本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自我完善。屈原笔下的“美人”世界追求的是一种美好理想、高尚人格,寄托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渴望。这样的美既可以是具有崇高道德属性的美政、理想,也可以是当时政治局面的明确指代象征,还可以是很真实可感的美人、佳偶,总之,屈原的“美人”世界内含忧国忧民的政治意识,有着更为复杂的心路历程和政治考量。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唐诗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无疑也是釆用了这种隐喻的艺术手法的成功创作。

    李湄女士深得传统诗歌创作的艺术真谛。对于她在作品中出现的大量涉及爱情的章句,我们切不可肤浅直观地去解读,而应曲径通幽,从中寻觅出更为含蓄深刻的丰富內涵。

    李湄写到“有一种深情/在口中静默/在眼中绽放”(《那一夜》),诗人“任思绪在幽香中徜徉/我想携手爱人/走过高高的山岗”,放言“想在阳光下行走/卸下所有的心防/用最平凡的语句/书写最真诚的诗行”(《我想》)。在李湄的短诗中,我们明晰地看到了她“用深情/雕刻思念的模样”,(《烟雨巷》)去“给未了的尘心/ 最深情的慰籍”。勿庸置疑,诗人心中的“爱人” ,不仅仅是共偕白头,长相厮守的贴心人,广而言之,更应是她赖以成长的家乡的广袤大地,以及世代得以安身立命的伟大国家。

    有人说:“悲悯情怀是文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任何一个古老的命题,肯定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文学正是因为具有悲悯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它的基本属性之一,才有人把它称之为“人学”, 进而成为一种必要的、人类几乎离不开的观念形态。

    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当简·爱得知一切,重回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沈从文的《边城》中爷爷去世,只翠翠一个小人儿守着最后的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擦亮最后一根火柴点亮了世界,并温暖了自己的身体和心扉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我们在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名著中,都能体会到了者的这种千古不泯的人文情愫。

    在女诗人李湄的许多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感触,对千百年沧海桑田的独到感悟,对营营碌碌的普罗大众的悠悠深情。

    李湄感叹“名利的欢场/ 熙熙攘攘/淡泊的门槛/ 结满秋霜”(《寒夜秋霜》),她透过现象看本质,敏锐地揭示出“心有千般像/ 眼有千般景/ 你以为眼中的是真/ 真却暗笑你虚妄”(《真与妄》)的历史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命题。抒发出了“哪怕身体蜷曲如蛆虫/ 灵魂也要挺立如孤松” 这犹如先贤易安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的千古绝唱(《悟》)。在《秋雨》这首诗中,诗人感叹“愁思涨满池塘/ 触手/ 是千年的凉/ 和李商隐笔下的忧伤”, 这其中对风雨如磐的厚重历史的声声忧叹,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女诗人深邃而独特的悲悯情怀。

    李湄诗歌作品中也不乏健康乐观,蓬勃向上的华彩乐章。诗人满怀激情地唱道:“我想守着纱窗/ 看暮色中的昙花竞相绽放/ 任思绪在幽香中徜徉/ 我想携手爱人/ 走过高高的山岗”(《我想》);“让我和水中的倒影/ 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给未了的尘心/ 最深情的慰籍/ 良人如玉/ 人生如寄/ 负几许/ 梦里佳期”(《泸沽恋歌》),从这些诗句中迸发出了对美好事物殷殷切切的深情厚意。

    诗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体验与解读。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得好,诗起于“由于沉静中回味起的情绪”。 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感受情绪是生活,回味情绪才是艺术。由感受到回味是由自我的地位跳到旁观者的地位,由热烈的震动变为冷静的思考的复杂过程。通过回味,情绪和发生情绪的境界在一起酝酿,从而就逐步化为作品中的意象。在这回味中,那情绪与境界的浑然整体经过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这“回味”就变成为了我们所崇尚的“创造的意象”。

    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非此意象不能生此情趣,有此意象就必生此情趣。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交融并不是偶然的,天生自在的,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然后才能“妙手偶得之”。

    佳句垂青织锦绣,七彩云霞映兰章。

    李湄女士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性格开朗,灵秀所钟。她涉猎中外名著,海纳百川似地吸收了众多优秀诗人的艺术手法,所以在她的诗作中才能不温不火,韵味无穷地将所闻所见的客观事物,通过自已的艺术加工,转化成意蕴深刻的感人诗章。

    常言文艺作品含蓄才能深刻,但过于隐涩又恐落入曲高和寡的窠臼。李湄女士的这些短诗,好似带上面纱的美女,若读者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仔细端详细品,确实还不易洞悉其秀外慧中的庐山真面目,我想这便算是我对她诗歌创作实践的一点小小建议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