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永蔚的头像

林永蔚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1/12
分享

京剧艺术地方化的又一力作

京剧艺术地方化的又一力作

——从重庆市京剧团《秦良玉》的排演说起

林永蔚

重庆市京剧团挖掘研究整理改编的失传京剧剧目《秦良玉》,在2019年11月初演后,为纪念尚派创始人尚小云先生120年诞辰,剧组又广泛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见,于一年后的同日,再次公演了这出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中的重点剧目。

该剧主创者在这出京剧题材地方化的力作中,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融入了更多的地方文化因子,力图使之更加贴近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体现时代的发展和戏曲艺术的创新。《秦良玉》演出海报刚一贴出,很快就在市民中产生了轰动效应。演出当天,偌大一个国泰大戏院座无虚席,呈现出了重庆京剧演出许久未见的一票难求的盛况。迸射出了令人击节难忘的艺术特色。

一. 京剧艺术地方化的滥觞

京剧艺术的地方化这个概念,包含表演风格和剧目题材两个方面。京剧表演风格与地方文化因子的有机结合是强化京剧生命力的必然,京剧题材地方化则是各地剧目创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20世纪中叶以来, 正届鼎盛的京剧艺术, 在以京、津、沪、汉的主流外,一些边远省、区题材地方化的京剧剧目乘势而起,接踵面世,京剧舞台渗入了异彩纷呈的地方元素后,让广大观众为之耳目一新。

寻根溯源,京剧艺术本身就是由徽汉昆曲,梆子秦腔、弋阳乱弹等多个剧种经过多年的融汇衍变而成。京剧形成后,逐步向全国各地辐射,后来也传送到了南方各地。一种艺术流传到另一个地方,往往会受到当地地域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发生某种变异。北来的京剧入乡随俗,逐渐形成了与京朝派有所不同的南派京剧。海派京剧可以看作是从南派京剧发展而来的典型,它是融汇了上海一带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民众心理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当年以周信芳为代表的海派曾为京剧舞台增添了不少夺目的光彩,进而受到圈内人士的普遍认同。由此可见京剧主流和地方两种表演风格的相辅相成,并驾齐驱, 肯定是有利于京剧发展与广泛传播的可喜现象。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客观的历史原因,民族传统戏曲的社会影响力逐日走向式微, 京剧同许多地方剧种一样, 其受众面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状态。鉴于多年来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团体生存区域的固定化,许多边远省、区的京剧团远离泾流之源。他们在边远省市扎根多年,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异, 观众需求的不同等种种原因,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磨砺浸润, 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地方文化的滋养。地方文化艺术的某些元素顺势渗透进了京剧舞台后, 使一些地方院团的新编剧目染上了不同程度的地域文化色彩,由此让大一统的京剧添芽生枝,出现了扩域分流的发展态势。

在地方院团的一些新创剧目中, 传统京剧的某些固有元素得以弱化, 非传统的、地方化的艺术元素明显增加,这种艺术形态的异化是不难理解,顺理成章的事情。

前些年,《完颜金娜》《草原母亲》《黛诺》《阿黑与阿诗玛》《苗岭风雷》《凤氏彝兰》《西域星光》《她从雪山走来》《多沙阿波》《佤山雾》《娜蒂秀》……等众多剧目, 就是地方上的艺术家们,向观众奉献出的一台台带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京剧精品。这些不断探索京剧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之作,不仅让京剧艺术更加博大精深,而且也有利于京剧在边远省、区的普及和传播。

早在20世纪末,京剧界就曾出现“西部京剧”、“云南京剧” ……等等称谓, 甚至于重庆市京剧团的著名小生朱福侠先生也有人称之为“川派小生”;该团沈福存先生的旦角表演艺术,也逐渐形成了大有川渝风味的“沈氏” 特色。仔细看来,这些远离京畿的“京枝京蔓”, 几乎都是在服务地方观众的思想指导下, 殚精竭虑地不断探索而成的姹紫嫣红。各地京剧人这种自强自立的敬业精神, 促成了京剧丛林枝繁叶茂的繁荣景观。

二、 京剧与巴渝文化的不解之缘

重庆是我国大西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 在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这片土地之上,出现过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等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文化现象。巴渝文化不仅为重庆京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花团锦簇的重庆川剧也为重庆京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重庆京剧在表演艺术上的突破。

自京剧厉家班上世纪30年代入渝以来,一直都十分重视京剧对地方文化元素的吸收。厉家班的老一辈艺术家为了适应本地观众的审美习惯,就特别重视学习和借鉴川剧中的许多表演技巧。厉慧良曾在川剧泰斗张德成那里得到过许多的有益启示,厉慧森也和川剧名旦许倩云同台演出过川戏《秋江》;沈福存先生的爱妻许道美本就是资深川剧演员,他在舞台上带有川剧表演的痕迹自然是在意料之中;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女士,作为沈福存夫妇的女儿,能夠“京川两下锅”必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京剧“川派小生”朱福侠在执排大型京剧《白蛇传》时,开头就大胆引入了地方风味的巴歌渝舞。在此剧的《惊变》一场中他又借用了地方戏中单膀臂长水袖的特技。演出中,饰演白娘子的演员用一只“单臂水袖” 拂出帘外,呈现出了“蛇在挣扎”的视角效果,从而生动地表现了“白蛇”服用雄黄酒后,强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依然对猛药及恶势力奋力搏斗抗争的悲怆。

除舞台表演技巧的融入外,厉家班历年还曾移植了《斩邑考》《治中山》《踏纱帽》《余塘关》《双八郎》《杨文广招亲》《假西天》《李逵绣花》《双青天》……等很多川剧剧目,这无形中也在自已的京剧舞台上引入了地方元素。

上世纪50年代改制后,新成立的重庆京剧团很快就组建了剧目创作小组,他们创作、改编、移植了《猎妇歼仇记》《夫人城》《四川白毛女》《嘉陵怒涛》《三进士》《潇湘夜雨》《夜明珠》等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剧目。20世纪80年代后,重庆京剧团又相继推出了衍绎本地题材的《涂山女姣》《巫山神女》《三峡红灯》《黄桷树下》《渝州盗》《山城曙光》《新的起点》《砥柱中流》《人与人不同》……等剧作。进入新世纪后,该团致力于本地题材创作更加趋于常态化,他们把《神马赋》《大足》《江竹筠》《张露萍》《天路彩虹》《双枪慧娘》……等剧目相继呈送给了巴渝大地上的广大观众。近日,经认真改编后的尚派名剧《秦良玉》,又以其翔实有趣的地方史实和醇厚朴素的地域风情, 获得了近年来难得的,令人欣喜的京剧舞台表演艺术的丰硕社会效益。

重庆市多层次、多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庆的京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立足本土文化,展现城市形象,是重庆市京剧团一直以来坚守的创作理念,也是重庆市京剧团立足地方,走向世界的不二法宝。剧团成立至今,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上创新,较为完满地实现了艺术风格的延续与优渥 。

三、地方题材舞台精品的打造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下的当今社会, 爱国主义在新时代中被注入了崭新的丰富内涵,京剧《秦良玉》的创作团队煞费苦心,以历史唯物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用全新的视角来重塑秦良玉这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确实是值得点赞学习的前卫创作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中,“女将风采”素来是一个个夺目的光环——北魏有花木兰从军,隋唐有黑白夫人战尉迟,北宋有穆桂英挂帅西征,南宋有梁红玉金山破敌,这众多巾帼英豪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丝毫不逊于须眉男儿,使她们的英名在世代读者或观众中广为流传,备受青睐。不过,上面这些人物在正史上却难以觅其踪迹,其事迹或为虚构,或为真实人生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只有在晚明时期干戈纷攘的年月里,才真真实实出了一个名叫秦良玉的铮錚女将。她在国家危亡之时身赴国难,大破杨应龙、辽东抗清军、平叛奢崇明、力敌张献忠,进军“成都省”,收复重庆城,为国家直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秦良玉的故事与戏曲舞台上的各路女杰一样,以其壮怀激烈的人生,让国人心中歼敌除奸,保家卫国的热血为之沸腾。当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服装上飞舞的“火凤凰” 图案,就是取材于三峡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御赐秦良玉金绣龙凤袍,由此可见巾帼英雄秦良玉在中华亿万爱国同胞心中的显赫地位。

秦良玉的英雄故事在清末民初、抗战期间以及建国后,都曾以多种文艺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尚小云、叶盛兰(早年)、孙明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也先后塑造过秦良玉的舞台形象,除此以外,川剧《秦良玉》及《割袍弃袖》也曾红极一时,脍炙人口。有鉴于此,重庆市京剧团启动了挖掘研究整理改编京剧失传剧目《秦良玉》的系统工程。

该剧编剧冯钢先生说,希望在他的笔下,让英雄的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弘扬,使该剧真正成为京剧舞台上具有浓郁“尚派”表演艺术特色的得以世代传承的保留剧目。导演沈斌也再三强调排演重点应是强化秦良玉身上闪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与报国情怀,并以邱乘云与杜维新等朝廷重臣以权谋私,贪腐误国的丑恶行径作为对立冲突,从中撷取出对广大观众思想的有益启迪。

以副团长周利领衔主演的主创团队组建后,为打造精品,剧组多次召开了专家座谈会,不厌其烦地对剧本作了5次大修改、多次小微调。该剧主创团队尊重明末清初的历史事实,希望通过对《秦良玉》尚小云演出本的挖掘整理,让改编后的剧本能较好地体现时代的发展和戏曲艺术的创新。

秦良玉是重庆石柱县人,在女英雄家乡相关党政部门的支持下,剧组主创人员先后两次赴石柱实地采风,在获取了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极大地启发了全剧演职员的创作灵感。编导者在排演过程中,有意渗入了许多巴渝地方上的民风俚俗,比如伴奏音乐和“桃花马上赴戎机” 等唱段中,就明显地吸收了巴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元素。当这巴渝大地上童叟妇姑都耳熟能详,世代传唱的“啰儿调” 弦律在剧院中响起后,极具感染力地烘托出了重庆人火辣外向,乐观向上,豪爽奔放,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由此很快就拉近了台上台下的情感距离。

京剧《秦良玉》2020版主线明晰,气韵畅达。全剧围绕秦良玉戎马一生中“平叛奢崇明” 的故事展开,塑造出了四百年前巴渝女杰秦良玉的感人艺术形象。

四、地方题材剧目中尚派艺术的绽放

《秦良玉》剧中女一号的饰演者周利女士,在舞台上完美地实践并绽放出了编导者对该剧的全部艺术构想。她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秦良玉的内心情感,以娴熟深厚的尚派表演技巧,塑造出了舞台上巴渝女将秦良玉的飒爽英姿。

2004年,周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在“青研班”,周利跟尚小云之孙女尚慧敏学习了《银空山》《大登殿》,跟京剧尚派名家孙明珠学习了《梁红玉》《双阳公主》《打青龙》,从此与尚派结下了不解之缘。3年后,她成为重庆首位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京剧演员,并在上海和重庆举办了自己的专场演出。2009年12月6日, 在北京的众多知名艺术家和专程从上海飞来的尚长荣夫妇欢聚一堂,参加了周利“皈归尚门”的隆重拜师仪式,周利从此正式成为了孙明珠先生的入室弟子。

周利从艺以来,在国内各类比赛中多次荣获各类奖项。2014年,在第六届青年京剧电视大奖赛上,周利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演艺,一路斩将夺关,从500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以决赛总分98.26的成绩荣获金奖。

随后,重庆市京剧团为周利量身打造了现代京剧《张露萍》。该剧也是重庆地方题材的剧目,周利饰演的红岩英烈张露萍,以其在剧中的出色表演,一跃获得了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大奖。

生活中的周利身材窈窕,秀外慧中,是一个纯朴谦恭、上进心强,极有潜力的青年京剧演员。舞台上的周利扮相俊美,嗓音天赋极佳,文武兼备,基本功十分扎实。她在业师孙明珠先生的耳提面命下,通过自已的不懈努力,业已成为活跃在全国京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尚派翘楚。

周利在接到饰演秦良玉的任务后,不仅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而且深入石柱民间,从当地的乡贤耆老口中搜集到了不少民间传说,由此将自已要塑造的女英雄的人物整体形象了然于胸,为舞台排演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文史依托。

周利在该剧演出中行腔圆润,吐字清楚,上场前一句“刀剑闪耀旌旗展”的导板,和紧接着 “战马嘶腾铠甲鲜”的流水唱段,不仅酣畅淋漓地凸显了尚派唱腔清亮激越、跌宕缭绕的传统风格,而且瞬间就表现出了舞台人物的气质身份。在以后“此时间强按下怒火狂焰” 的西皮,“云遮月月映关关隘险峻” 的二黄,“催骏马四蹄腾风驰电掣” 的高拨子等诸多精彩唱段中,周利发音上亢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给人纵横捭阖、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在这场戏的唱工中,周利恰到好处地掌握了板头的变化运用,灵活调控了唱腔的节奏尺寸,既展示了唱词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出了舞台情节中的峭险峻冽。

周利的尚派祖师尚小云先生在其近60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驰名菊坛。尚派的舞台表演,做工身段,起落准确,不失跬步。周利严遵师训,酷似乃师,她在《秦》剧中的尚派表演特色和娴熟深厚的个人基本功,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单看周利在武打场面中的各个片段节点,恰到好处地借鉴了传统戏中“探海勒马前趋步”、“空中旋转跳卧云”…… 等优美身段, 一招一式无不干净利落,美不胜收。周利尚派表演艺术的恣意绽放果然是不负众望,给观众在“咚咚镪” 的激烈节奏中,帶来了无比愉悦的审美体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是所有成功者的座右铭。凡事都须不断磨砺,锲而不舍方能取得成功,戏曲演员更是讲究“夏练三伏,冬练数九”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通过三十多年来的舞台历练,周利的尚派舞台表演艺术已渐入化境。该剧去年首演后,虽也曾是好评如潮,但该剧主创团队仍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继续广泛征求意见,对初演本进行了大幅度的提炼加工,对于该剧主创团队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大加赞赏的。

重庆人演重庆戏,台上台下有灵犀。

家乡女杰舞台形象的成功塑造,赢来了广大观众的阵阵掌声,从而炫示了这台京剧艺术地方化的又一力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