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永蔚的头像

林永蔚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7/31
分享

爱以身为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读学兵《让我报答你》短篇小说集

                             属金永蔚

   

    “上善若水” 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书中认为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道德经》中还提出 “爱以身为天下” ,倡导人们要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普天下的亿万生灵。

    重庆作家刘学兵先生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引入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先进思想观念,从而创作出了这十多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我认为作品是“爱以身为天下 的具体表现,所以也以此为题来展开本文的评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学兵先生在他的小说中不折不扣地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所应遵循的创作原则。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原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何炬学先生在读了学兵作品后,对此给出“温情弥漫的讲述 的高度评价。

    何炬学说,在他读到这本集子时,不由人从心底里惊呼:“……没有想到,重庆青年作家中,竟还有人写出了这样火候精准的好小说。”

    何炬学说,读学兵作品令人想到了苏轼“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名言。学兵的每篇作品扎实、饱满。密处,不透风;疏出,可跑马。避免了“大而不当,空洞无物;紧而不张,干索寡然” 的积弊,从中凸显出了这位作家已从生涩走向成熟的高标。

    学兵的目光注视着城郊结合部、注视着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农村”、注视着在这样的空间里生存着的普通百姓、注视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品从里弄阡陌,家长里短的平凡描达述中透析出了紧扣社会现实的深邃主题。学兵就像是作品中朱小雨、王国明、柄根、赶生和沉鱼等人的邻居,也更像真是“三叔”的侄儿。他对底层社会的营营众生充满了好奇、感慨、同情和理解。他亲切地关注着这些小人物,委婉地讲述着他们的悲喜故事,对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付出的都是最大的温情。

    何炬学说:“温情是天地间一切物种最需要最适合的情感。有了温情,善念才会出现,爱也才会发生,美也才会得到更好的彰显。生活中的龃龉,大多是由于缺乏温情所致。而艺术作品的面目可憎和格调不高,不少也是因为作者没有赋予作品以伟大的温情。”

    温情,成全了学兵的作品。正是温情,让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中去,揭示出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思想的合理性。学兵有耐性,有分寸,也那么雍容脱俗,因而能让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能鲜活而生动,带着不易挑剔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活灵活现地走到我们的面前。

    学兵作品之所以出类拔萃,不仅仅是有着“爱以身为天下” 的温情。他的笔下功力也十分老道,选材谋篇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纵横捭阖,鞭辟入里。叙述中有时劈空而来,故事陡地发生;有时迂回婉曲,暗处生花。学兵小说架构一切皆在情理之中,结局又在意料之外,文字自然流畅,详略得当,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开篇即体验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的芬芳。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仅选其中的几篇作品,说说我阅读后的感想。

   《让我报答你》是这本短篇小说集的核心篇目。篇小说发表于十多年前,作品针砭时弊,直面人生,塑造了一位家在农村的优秀代课教师三十多年来爱岗敬业而又困惑无助的生活经历。

    前些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许多乡镇的学校里都有着一些代课教师。他们出于热爱教育事业的初心,带着清纯如水的满腔期盼走上三尺讲台。有的人就象这小说的主人公林超逸那样,从教多年,桃李硕硕。但每月一到发工资那天,面对与在编公办教师工资待遇上的巨大悬殊,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无情的打击。体制带来的身份差别使他们劳而无功,难以同工同酬,这成了那个时期代课教师群体中的切肤之痛。我当年也曾是一名代课教师,读了这篇小说后,不禁勾起了我那段撕心裂肺的屈辱回忆,其中的许多情节,让我感同身受,伤心之处禁不住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小说构思巧妙,林超逸、范容容、桂花这特殊的三角关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范容容的清纯和痴情,烘托出林超逸在教学工作中的卓越成就;桂花的泼辣和大度则又表现了林超逸家庭生活的困窘。常言“贫贱夫妻百事哀” ,林超逸夫妇两人的许多无奈,也便在夫妻间的争执中坦露无遗了。三人在小说中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而塑造出了颇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除此以外,学兵在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位连林超逸姓什么都弄不明白,却惯说一些乖面子话欺哄安抚下级的“教委主任”。 作者功力了得,仅寥寥几笔,便把这位高高在上,不体民情的庸官的可憎嘴脸刻画得入骨三分。由此可见学兵作品中的“温情” 也并不廉价,笔下把握,自有分晓。

    “一万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个人认为《让我报答你》这篇小说的题目局限在了范容容对林超逸的报恩情结,游离在了更为深刻的主题之外,难以统领全篇意旨。另外,作品在描写某些细节时,缺乏心理依据。例如第三节中,林超逸从不要钱到“喜出望外,他一连说了好几个要” 就让人感到变化突兀。另外,作品中对男女之间情爱的描写似乎也显得不太顺理成章,范林关系的实质化、具体化,美则美矣,但从道德层面上衡量,却贬低了男女主人公的正面人物形象。

    学兵的小说中没有公式化、口号化,图解政治口号似的刻意做作,他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让人读起安逸,其味无穷,反复咀嚼,口留余香。

   《三叔那些事》通过对“三叔” 从青年、壮年到惨然老死的几十年岁月的叙述,从侧面推出了广大农村从生产队的“7分钱一个劳动日”,到占地开发,统筹发展的宏大叙事。“三叔” 算是集体生产中的既得利益者,他的死去标志了一个时代的衰微和结束。从这点往更深层次去解读,可以领悟到《三叔那些事》主题中那历史性的,更为深邃的典型意义。此篇与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相比,虽说时过境迁,观念形态有所不同,但都可说是书写农村社会大变革的上乘之作。

    在《三叔那些事》中,人物没有一点杜撰编造和矫造揉作的斧凿痕迹,他们就像是当年我在农村时的左邻右舍;作品中的许多语言和细节,作者都把捏得恰到好处,既朴实无华,却又那么清香扑鼻,直叫人一会如饮醇醴,一会又忍俊不禁。例如,爷爷咽气时骂三叔“算你龟儿狠……”,“秦多多跺了一下脚。说,你混蛋!”这两处的詈骂,被作者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自然而然地增添了语言的丰富内涵,成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的神来之笔。

    我对《三叔那些事》的结尾时突发奇想——秦多多毕竟和“三叔 相好过,又得了他的遗产,作者何不让“秦多多” 帶着孩子去“三叔 坟前烧几柱香,磕几个头祭奠一下呢?那样岂不是更增添了作品的人情味。

   “伤心土地” 是这本集子中的又一篇佳作。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改革开放对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小说以柄根从深圳打工回来与秋枝姑娘相亲为主线,揭示了外出打工和潜心农耕的矛盾两难。虽说作者并未明确地找出答案,但却引发了读者对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深深思考。

   学兵上述三篇作品中虽说也充满了矛盾沖突,但人物关系却鲜有金刚怒目似的争斗,“一根筋” 虽说与“三叔 有过一场打斗,但其女“多多” 仍给“三叔 送去了几多“温情” 。集子中《那怎么行》这篇则更是温情脉脉,讲述了沉鱼和赶生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性善论”作为民族传统观念,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 字,即是“爱以身为天下” 的真谛。

    中华自古为礼义之邦,历来崇尚“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 以此强调了世间上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学兵作品之所以能够那么打动读者,引发共鸣,从而受到圈内权威专家的高度肯定,让国内各大媒体争相发表,不正是“爱以身为天下” 创作思想的巨大成功吗?

                                                2021.8.1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