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是自然绚烂天,枝繁叶茂尽显生命的张力,色彩饱满成一个绿字隐去水瘦山寒的矜持,山川河流在这个张扬的时段把最好的青春年华淋漓尽致地绽放在世人面前。庄稼疯涨,草木葳蕤,万物竞风流,都在用最美的芳颜不辜负时光。绿意盎然,热情奔放,火辣辣的,处处是活泼泼的生命,遍地是激昂的旋律,如风似火的唐诗宋词,让你停不下来,你也无法停足下来。
一年有四季,四季有性情。春日含蓄,夏日热烈,秋日浪漫,冬日冷静。
当五月的棕香还漂浮在甜甜的睡梦里,一阵阵热乎乎的山风掠过坡头,金色的麦浪已滚滚扑面而来,携带者沁人心脾的麦香,人立夏中央。
夏日又是声音的旺季,有鸟鸣声、蝉声、暴雨声、蛙声.....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声音。声音丰富生活,声音演绎生命,声音传承文明。声音浓郁趣味浓。
夏的颜色其实是火红的,绿色是它惯用的易容。走近夏,拥有夏,红火一季一生一世。
人生如夏,岁月灿灿。夏色人生,日子红红火火,诗意生活香满天。
1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时节已至。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古籍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足见大暑的炎热程度。回乡下老家乘凉,梅酸杏黄,感觉清爽。
我小时住在商洛的深山里,劳动就是生活,小小年纪帮大人干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麦到夏至连根死。割麦是个重活。熟透的麦穗夹在腋下,尖细的麦芒频繁地触碰着裸露的肌肤,一下、两下、三下……火烧火辣的灼痛感不时传来,犹如碎玻璃渣在皮肉里跳跃;骄阳如火如荼,汗水和着泥土,再流过被麦芒戳得火辣辣的肌肤,那滋味挠心抓肺的,撩起衣衫狠命擦汗的情景,感慨至今记忆犹新。在每一次貌似掩面而笑的神情下,都是心中抵挡不住的逃逸的波涛在翻滚。一年一度的麦收,其实就是龙口夺食。脱粒麦子就是一场硝烟弥漫的遭遇战。遇上艳阳天还好,碰上雨天不放晴,可就惨了。印象最深的是初一那年,半个月的连阴雨,熟透了的麦子在地里出芽,抢收回来脱粒出来的麦子继续在出芽。那一年每星期都吃的是甜不丝丝的馍,后来胃不大好,估计就是那年甜馍落下的根。
我一直相信:大地上的粮食是神带来的。它是神在一些欢喜的季节里,先让土地彻底地松动自己的身子,再让足够的种子,带上呼吸了很久的阳光,或带上突然遭遇的风雨,顺着父母有着一定体温的手指,集体落入土壤最隐秘的地方。接下来的日子,父母要风一把、雨一把地守候。
看着这些黄亮的谷物,任由父母放在手上揉搓,吹去带着土腥的壳,就香甜地在嘴里咀嚼起来时,我称这些谷子、麦子和豆子,一律是神的粮食。我也由此想到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并且想把这位画中的父亲,从川西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倒腾到我非常了解的商洛丹凤。一季夏收,新粮压着陈粮家家笑靥如花。
家乡人对土地敬重,如同敬畏自然,犹如上古人对神农氏的崇拜。 麦收归仓,黄豆、红小豆、萝卜籽落地生芽,时令不等人。苞谷在猛长。在烈日的暴晒下,庄稼伴着咔咔的拔节声不停地生长着。望着田间起伏不平的绿色波浪,幸福快乐溢满了村民的眼。夏季,这是更显生命力的季节。薅草,在一人来高的苞谷林里,虽晒不到太阳,但密植的地里热不透风,一会儿浑身就湿透了。参差的苞谷叶飞刀一样恣睢着你的胳膊腿,马上就是见红的一道道印,汗水一浸,火烧火辣的疼。俗话说,暴雨三场。赶上晚上下雨,白天暴晒,庄稼打了鸡血似的疯长。想不丰收都不由你。时下,鲜有人种麦子苞谷的农村,每每这个时候都有一种浅浅的惆怅。
夏天的暴雨说来就来,连续降雨一两个小时,小山沟溢了,河水就爆满了。一场雨一场澡,暴雨是河道的清洁工。冬季积攒的淤积污垢,两场暴雨过后,河道清甜干爽,透明的河水是可以直接入口的农夫山泉。抬头见绿,出门看绿,绿意飘荡,人在山里走,如在画中游。
2
春日溶溶,当地的黄叶菜和茶叶一样的娇贵;秋波澹澹,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忙,而夏日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普天之下农人的心声。夏日汗水滋味长,锄头底下有清泉,美丽而充实的劳动庄稼知道,劳动之余的休闲自由自在。
院子里有几架连片的葛藤成了气候,秀一地幽静,洒一地清凉,与四周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葛覃》中的这段描述,将葛在山沟里蔓延,密密层层的叶子随着长长的藤条蔓延开来,该是像极了红薯,它的纤维可以织布,茎可以编篮做绳,用处可大了。
越是火爆的夏,它们越发绿的从容和灿烂。管你骄阳似火,管你大地蒸笼般模样。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是葛藤林最热闹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提上小凳子或是小草席,往树下的草地上一放,人就一茬一茬蹭到葛藤架的绿荫里,或坐或卧,惬意至极。老人们谈论的多是家长里短的事儿,张家娶了媳妇,李家生二孩了,程家药材卖了好价钱,王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村子不大,村头村尾的事儿不出半天人人都知道。小孩子呢,在树下玩耍。偶尔看到卖西瓜的商贩的车经过,一家买瓜全村尝鲜。潮湿的风里混杂着油炸土地的焖香,丝丝缕缕的凉意烘干了前胸后背的汗味儿,有着小木棍挠脚心的快感。杀两盘棋,听两折子河南豫剧,打个小麻将,闲谝到夜深。
正如南宋诗人李曾伯《宜兴山房十首》:“烧罢天香月半昏,掩扃才了便呼灯。窗前诵彻渊明赋,却傍禅床听葛藤。”是夜,此时的葛藤静如淑女,月朦胧,鸟朦胧,夜微香。
村头有几人粗的大槐柳,李家屋场的老核桃树,还有村里头的二黄戏班子,可供村民乘凉的去处多的是,可大伙就乐意粘乎这块葛藤林,是父母的人缘好人气旺,亦或是家里的烟醇茶水香。我知道这是勤劳纯朴的母亲调制的黄叶浆水菜、老豆角熬土豆的味儿地道。
平日里多在外少在家的我,和村子里的人打交道并不多,而每次从单位回来,他们见我特别客气,嘘寒问暖拉家常,我知道这是母亲为我积攒的福。
家有老是一宝。老人是家里宝贵的精神财富。年年夏季,儿女们能不远千里归来在老家纳凉,母亲把端午的槲叶粽子在伏天里煮香,美美满足一下口福,童年的美味在异乡沉浮的舌尖上飘香。但更深层次的内容是:老人健康心自凉。
老村老屋,老人是故乡最后一抹夕阳。站在秦岭上回望,白云深处是故乡。
3
夏阳灼灼,耳边传来“知了知了”的鸣叫声,伏天已到了眼前。俗话说,夏至三庚。意思说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日。一伏十天,三伏一个月,伏后还有一个秋老虎。蝉是伏天的使者,蝉鸣叫伏天到。上午多是独奏清脆悠扬,下午多是合唱浑厚雄壮。南北朝诗人王籍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是夏日的女高音,蝉声是夏之绝唱,、试想一下,没有蝉声的树林会是多么的冷寂,没有蝉声的夏日会是多么的孤单。夏日听蝉,蝉声虽聒噪,似一首老掉牙的儿歌小调,却也有几分韵味。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有过蝉与蚂蚁的寓言记述,上帝有眼,天气多热!真是蝉的好时光!它快乐得要命,尽情饱享那散射的火焰,这季节正好把庄稼收获…… 蝉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昆虫,可是它们一生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地下度过的。蝉的幼虫在地下一般要生活2~3年,长的要生活5~6年。现在,已经知道寿命最长的是美洲的13年蝉和17年蝉,它们每隔13年或17年才孵化一次。度过了漫长的地下生活以后,蝉的幼虫才从地下钻出来,在地面上留下了一个个圆圆的小洞。它们刚刚从地下钻出来时还没有翅膀,艰难地爬上草丛或树梢,蜕掉浅黄色的蝉衣后,才变成了有翅膀的蝉。过了些日子,雄蝉开始唱歌了,这是雄蝉的求爱,这“知了知了”的声音,对雌蝉来说,是美妙的乐曲。完成配对的蝉,雌蝉在树枝的嫩皮下产卵,几个星期以后,老蝉就无声无息地死去了。生命还在继续,不久,新的一代诞生了,幼虫从树上爬回地面,又钻进泥土里,再度过起“隐者”修炼的生活,直到有朝一日重见天日。有人曾把蝉称为神的化身,并当神来敬,有金子做的金蝉,有玉石雕刻的玉婵,因为声音吉祥,伴随着收获与成熟。 雄蝉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液,成虫吃植物的汁。蝉属不完全变态类,由卵、若虫,经过数次蜕皮,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虫。
蝉是北方农村常见到的一种生物。古人对蝉非常推崇,认为蝉性高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因为蝉和“禅”同音,加之蝉又名知了,有聪明的寓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诗,托物言志,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只是蝉鸣叫激烈时,夏已尽,秋来矣。故《庄子》叹言“蟪蛄不知春秋”。蝉老熟若虫变化为成虫时,羽化蜕除的外壳称蝉蜕,又称“蝉退”或“蝉皮”,俗称“知了壳”,是重要的辛凉解表中药。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的作用。在公园,在河边,是随处可见的。
秦岭最美是商洛。今夏,蝉声依旧,日子仄平。在商洛,平凹故里是个好去处,棣花七月的荷塘正艳。正如陆游诗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杨柳随风飘拂,荷花送来清香,在画桥畔倚床休憩,欣赏船家悠扬的笛声,真是盛夏酷暑时的一处美妙绝伦的怡情之地。
三伏天,吆喝几个水性好的伙伴结伴而行,觅一处幽静的深水潭,在清凉的河水里淋漓畅快的酣游,打半日江水,在我们的那片沙滩上让日光浴干,再捉几串小黄鱼炸了吃,这是男孩子夏天最惬意的事。
4
清晨,早早起床给孩子准备早点。自己加工的饭菜虽说简单些,吃了心里瓷实。等孩子吃毕饭,送孩子去学校。小城这阵子的空气虽说沒老家香甜,算是一天中最好的了。丝凉柔软,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
午饭之前的这段时间完全是我的。浏览朋友圈,继续昨天没有写完的文字。
打开电脑,把投稿的几家报刊捋一遍,看自己的文章花开谁家。发与不发都一样,谈不上高兴,也不失望。如果发了,只不过是朋友圈炫一下罢了。然后是看几页书,享受一下纸质书的传统馨香。记得杨乐生教授为李浩散文集《怅望古今》写的评论文章,由衷钦佩一个批评家的直言与风骨。忍不住抄录几句与大家分享:“优秀作家绝不是吹出来的。一个臭作品即使吹得天花乱坠,但三五个月后只能留下一些文字垃圾和笑料,吹捧者所能落下的也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不少从事写作的人,以为有人给他写几篇吹捧文章,便确定了自己的作家身份,其实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闻此言,大喜。盛夏犹如突遇幽峡,一股来自地底的清凉暗香。
到了上午十一点半,忙着准备午饭,接孩子回家,吃饭,洗锅洗碗,午睡。下午是空调专区,很容易睡过了头。室内室外两重天,三伏天,人总是容易懒散,盼望着太阳落山。
夏日的黄昏,像一个多情安静的少年,骚动的内心隐藏的不露声色,清爽的表象让人如此陶醉。翠绿、湿润、蓬勃的样子让人浮躁的心趋于舒缓,走在村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除了知了最后的绝唱外,夏日的黄昏就是一首无字的歌,优美的旋律轻轻划过心灵,让我感觉到一天的劳顿就是为了等待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刻。一个人的黄昏,让那些事事非非,家长里短见鬼去吧,有天边散乱的火烧云陪伴,有陶渊明的诗句伴我,有路边水鸟的尖叫,有脚手架上那盏聚光灯的绚烂。夕阳西下,一地金色年华。
西瓜正上市,冰镇冷饮烧烤生意火爆,冰淇淋是孩子的最爱。甘、冷、无毒的冰真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说,“冰者,太阴之精,水极似土,变柔为刚,所谓物极反兼化也。”冰可以去热烦、解烦渴、消暑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杨介的治法算是“从因治病”,妙手仁心。当时,宋徽宗和杨介的对话也简单有趣:“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病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还好,宋徽宗遵了医嘱。 很难想象,宋代的冰制食品简直不要太好吃哦,“冰糖冰雪冰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光听名字,心里就舒坦,怎么不想让它们“一步到胃”呢?南宋诗人杨万里早用《荔枝歌》道出了这份心花怒放:“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元代的商人又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开创了冰淇淋的先河。
有冰淇淋可以解暑的大宋,其乐融融,夏应该是凉爽而惬意的。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历年高考,喜的喜,忧的忧。六月高考季,这是一个全国人民格外关注的日子。高考,作为目前最为公平的一种优选竞技平台,当务之急是先把孩子平稳送入预定轨道,先入围,买一张门票,获取一种资格。至于孩子日后成多大的器,能成多大的事,仍需要孩子本人和亲友团不懈的努力。今年的高考正笑盈盈地来了,缤纷的季节,灯火阑珊,人影闪烁,焦急而忙碌。
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邮寄到考生的手中。而在古代,通知书的送达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到学子家中。送录取通知书的人称为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着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而且还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犹如现在结婚迎亲一般。《儒林外史》中便有描写报榜的情景:“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一纸录取通知书,把孩子送到预订轨道。八月欢乐季,八月离别季。
夏日沸腾,夏季是一幕幕等待王者荣耀归去来兮的舞台。
5
日薄西山,暑气渐渐消退。一股股的凉风从湿润润的河道吹来,拂去了白天的闷和闹,大人们在溪边、桥头乘凉闲谝。
闷热的夏夜,呼朋唤友去威尼斯吃烧烤。品美味,美女闲谝,男人们吆五喝六冰镇啤酒,甚是豪迈。夜色阑珊,凭窗而立,宛若画中人。冠山脚下,丹江河边,听丹水潺潺,看日落彩霞满天。人在小城游走,总有山在脚前水绕在脚后之妙。丹凤县城漂亮的女子多,她们的模样儿大多精致,正宗的丹凤眼,皮肤特别的白,脸上不胡画乱抹,只有个别的点点樱唇,绝大多数是素颜。她们款款走来的时候,是风景,走过身边没有熏人的气味,和花一样清香芬芳,而背影融入丹江夜色中,就是夏夜里开放的花朵。
而夏夜的乡村更是生命活跃的田野。月上柳梢,清逸飘渺。庄稼肆意地长着,远望去,皎皎如画。萤火虫从潮湿的草丛中飞了出来,浑身发着光,一闪一闪的翩翩起舞,像一个在黑夜中移动的小灯笼。渐渐的,萤火虫越聚越多,像满天的星星一样眨着眼睛,发出朦胧的泛绿的光。小孩子们忙着去捉萤火虫玩,欢笑声落下一河滩。河边的杨柳树上仿佛嵌满了彩灯,溪水都变得忽明忽暗,光闪闪的。忙碌了一整天的村庄,夜色四起,静谧而安详。
映雪囊萤、悬梁刺股的典故已远去,孩子多的地方多是蹭网痴迷手机的少年让人头疼让人无奈,成了小镇无法拭去的忧伤。
暮色渐落,田野总响起此起彼伏的蛙鸣,一种亲切的感觉顿时涌上心间。坐在黄昏的藤椅上,凝眸六月流水落花。“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的田野里蛙鸣四溢。
夏夜,温柔的月光洒了一地,蛙声起伏,起承转合,淹没了村庄。青石小道旁,田间水沟里,微风起处,蛙声不绝,腾宕回旋。雨后的浅浅池塘里,蛙声如潮。蛙声浸染着野花的清香,披着皎月的光辉,越过阡陌大地,怀着对丰收的期盼,和着大地的脉搏,彻夜地歌唱,不知疲倦,宛若洒脱的田园诗人挥动文思,凝成华丽篇章。
据考古出土的陶器显示,我国在4000年前的西周,以滇池为中心的西南少数民族人就是以种稻为生的,崇拜蛙,故器皿上均有蛙形图案。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有雨的寓意,种稻离不开雨水,用今天的话说蛙有雨报的自然功能,图腾蛙,足见蛙在上古农耕时期的显赫地位。时至今日,金蛙金蟾仍然是吉祥富贵的征兆,受人爱戴。
作家莫言小说取名《蛙》,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生动展示六十年波澜壮阔的“生育史”,深度呈现中国人对生命的敬重、悲悯和罪感,可谓寓意深刻。该书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捧回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该奖项设置以来中国作家的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家乡夏夜的一声声蛙鸣,唤醒了沉寂在心底的离村庄最近的童年。而作家莫言的一声哇鸣,让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中国农村。
盛夏多情季。余秋雨说,生命是一树花开。或艳丽,或素雅,都是我们这一路的风景,春花秋月,夏莹冬雪,心境,在经历中丰盈,日子,就在年轮里厚重,曾经的天真,都随着这一路的繁华喧嚣,刻上了或深或浅的印记。有多少人,能守着最初的那颗心,期许此生岁月静好,又有多少人,在染上了沧桑的风烟后,还在一路风雨兼程,时光的巷口会有人来人往,我们总会在旧的路上看到新的风景,可不论光阴如何流转,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老,比如爱,比如梦想,都会在夏季里恣意绽放。
再忙,也要给爱挤点出时间。
6
夏季的乡村,最不招人爱见的蚊子。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多地,地里多沟渠,沟渠里多污水,这就便利于蚊蝇的滋生。
蚊子是“四害”之一,其体小,其性恶,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但古人却常常以蚊入诗文。白居易《蚊蟆》曰:“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痕成。”道出了蚊子叮咬对人体肌肤的直接危害。而范仲淹是这样描写蚊子的:“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短短的四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蚊子的形态和习性。梅晓臣也用诗句刻画了蚊子的本性:“利吻竟相侵,饮血自求益。”清代沈复《童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乡下的蚊子个头小,瘦小,胆小,但盯人确下手狠。初生的宝宝睡不踏实,经常被蚊子盯得红红的疙瘩。蚊蝇香气太大,抢手味太浓,电子驱蚊仪说是对人有伤害。忽的突生奇想,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秀一堆绣花针似的竹签,红袖一甩,蚊子个个中签,纷纷落下一地。唐代诗文大家韩愈在《杂诗四首》中写到蚊:“得时能几时?与汝姿啖咋。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许是诗人受蚊害之苦太深吧,无奈之中,只好盼望秋天的到来。
在过去,最麻烦的事是上茅厕。商洛老家的茅厕一般都是旱厕,蓄粪池是敞口的尿窖子。每次茅厕归来,屁股少不了被蚊子叮上几口,少说也有一两个疙瘩,又疼又痒,赶紧用风油精涂抹。后来再去茅厕,先用风油精把屁股覆盖一下,如此甚好。一次去亲戚家窜门,见他们家茅厕里燃有蚊香,问之,驱蚊,抚掌大笑。回来后,蚊香点在茅厕里,果然好使。时下,新农村建设让村落美丽靓起来,蚊子躲进了深山老林。
对于这个“厕”字,《汉字源流字典》中解释说:“猪圈与厕所多相连,故又引申指猪圈”。厕所与猪圈连接,这在秦汉时期十分普遍,从考古出土的实物可以看出,当时的厕所十分简陋。晋代世风奢靡,厕所也非昔日可比。典型的是石崇家厕所的豪华。还有东晋大将军的王敦,在刚和公主结婚的时候,因为如厕,却变成了一个名留后世的“土老帽”,成语“澡豆为饭”,来形容一个人没见过世面,就是说他的。 其实,厕所日用,本为寻常之地,但在历史上,却也发生过一些惊心动魄的事件。在危急时刻选择从厕所溜走,不仅有“鸿门宴”中的刘邦,还有他的后人刘备。刘备居荆州时,蔡瑁和蒯越想杀害他。也是在酒宴上,伊籍示意刘备“请更衣”。“玄德会意,即起如厕”。当他了解情况之后,急忙开了后园小门,骑上“的卢”,跃马檀溪,逃走了。这两件事,都是以如厕为借口,让厕所成了一道救命的“生门”。
厕所小天地,生活源远流长。
人到中年,家有老人就是幸福事。母亲这次从医院归来,日益健忘,脾气见长,好在行动自如。孝顺老人,有时顺比孝更重要,只要她老人家高兴,随她就好。父母是土命,年迈时的父母,把土地当儿孙一样守着,是向土地要快乐要安宁。父母的一生,用辛勤的汗水给了土地虔诚和敬畏,土地也用丰硕的果实给了他欢乐和安稳。肥沃的土地汩汩地流淌着他们青春的血液,走在金色的土地上能感受到父母们喜悦的心跳。老人是故乡飘来的一朵彩云,是躲在老屋背后的守护者,夕阳垂暮,不是一天的结束,而是孕育着明天更红更灿。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7
七月毛桃八月楂,九月板栗笑哈哈。夏日里的水果灿烂,是饭前饭后一道美景。在商洛山里,漫山遍野的五味子、八月炸、毛栗子等着你来采摘。
有人说:“到商洛旅游,不吃不买商洛核桃是白来一趟。”核桃是世界“四大坚果”之一。核桃本名胡桃,是西汉时由博望候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先在京都长安栽培,条件不宜,后移植商洛山中,生长茂密,挂果累累。《本草衍义》上载,“核桃风发,陕、洛之间甚多。”古诗《咏核桃》云:“羌果荐冰瓯,芳鲜占客楼。自应怀绿油,何必定青州?嫩玉宁非乳,新苞一不油。秋风乾落近,腾贵在鸡头。”
商洛有“核桃之乡”的美誉,核桃树是商洛市的市树。商洛核桃个头不算大,浑圆瓷实、皮薄仁饱、味美醇香、回味悠长,有道家的风骨,佛家的参悟,会思考,有智慧。《本草纲目》说核桃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多吃核桃增智健脑、补气益血。而核桃油更是香油中的极品,《徐霞客游记》里有记载:“郡境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壳厚而肉嵌,一钱可数捶,锥碎蒸之,箍搞为油,胜芝麻、菜子者多矣。”
过了六月六,核桃长一半肉。到了暑假,从核桃树上摘下鲜果,坐在小河边,找块青石头,旋转着轻轻退去青皮,再慢慢砸开黄黄的壳,析出果仁,剥去果仁外边的白衣,放到嘴里咂摸细品,香味侵入每一处毛孔。这时,我们立刻就感觉脆生爽口,甜香生津。青涩的核桃滚烫的记忆,享受之后,你再看看自己的手指,棕黑通透,一个月余都洗不净。或者找一个大号洋铁钉子,做一把核桃刀,躲一处僻人的山窝窝,慢条斯理地,剜一个暑假的青皮核桃,一个夏天满口核香。
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有人引经据典,说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实物佐证,远在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采用板栗作为食物。有人说板栗从《诗经》到《史记》乃至唐诗宋词里都有记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云“紫灿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似乎说板栗比梨枣还要鲜美。诗人陆游则说:“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多吃坚果精气好。
山泡乎乎地可爱,满地绿荫果木飘香,走在在熟悉的土地上,青山绿水,碧云蓝天,绿的通透,翠的秀气,遍地是家园的情怀。
商洛核桃名动天下,植根于秦岭南麓贫瘠的土地,是西安“后花园”中一枚金光闪闪的坚果,领着老区人民奔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逢时过节都是喜庆的日子。前半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后半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两个特别看重两个节气。而农历七月十五,很多朋友可能已经不记得这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关于“盂兰节”的起源,佛教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更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应了古书“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花江上使人愁。情长、朴实的故乡,是一方安放灵魂的热土。
8
在春和秋的间隙,一任火热的夏静卧,宜呼朋唤友,登高望远;宜文人闲聚,啤酒烧烤,是一片闹中取静的日子。只是现在,县城里的家居环境越来越好。大热天,空调一开,蚊蝇吓跑了,蝉声遁出市区,蛙声再也没有在夜间响起过,人在空调下,心里空荡荡地,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趣味。孩子上大学,同事升迁,文友出书,母亲想我......是风的味道,雨的味道,时光的味道,还是极致的味道。我们失去了什么?晨雨洗纤尘,在夏日寻找那段逝去的光阴,心中纯净的味道。
商洛地处秦岭以南,气候上就有亚热带的味。喜面食,饮食习惯多与北方相近,丹凤牛筋面可以佐证。当地民俗有“六腊不提媒”一说,意思是说要提前或过后一个月提。清.石天基《传家宝》五:“俗云:六腊不交兵。言夏季六月多酷热,而冬季十二月多严寒,此时交兵,彼此皆损。”也许二民俗可相互借用,民俗是传统的,生活在圈子里的人免不了有地域烙印,这是民俗文化的魅力。小镇夏日的情人湾,岁岁年年情人都喜结良缘。
夏夜是恬静而富有弹力。半窗明月,二三文友,四五碟时令小菜,几瓶雪花啤酒,半夜球赛,听取蛙声一片。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在庭院中,神怡气静、心若止水。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夜的清风是最惬意的礼物。在经过了连日的烈焰炙烤之后,人们迫不及待推窗相迎,让风的清爽流动,吹得人的肌肤舒爽无比。仿佛这酷热的夏夜,都变得短暂,不再那么难熬了。于清凉们风中暂时忘却了酷暑逼人的烦恼。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今儿读到一篇文,题目叫做《掌叶半夏》,作者说当知道这样美的名字,不过属于一棵杂草时,竟有些不愿意相信。于是给了新解,叶长至掌大,夏已过半。我喜欢这种顾名思义。这样的夜,听窗外的一串细风,或细风里的一串叮咛。如对一个人的思念,是这样的轻,这样的美,这样的不惊不扰。即使掌叶半夏,也觉得整个身体里,草木苍翠。
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纯阳之气,夏天过半了。这人到中年,或多或少就有点半夏半秋的味道。
立秋。“立”意为开始,“秋”则是庄稼成熟的时期,万物从“夏长”进入“秋收”。俗话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幽幽。虽盛夏余威仍在,但一早一晚的凉爽己经来了。一场秋雨一场寒,一个新的季节,一幕新的气象铺天盖地而来。
9
当获茅奖的商洛作家陈彦携《主角》向我们走来,这是文学陕军的光荣,是253万商洛人的自豪和荣耀。目前,陕西省有四位作家获此殊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园》,人已西去,分享经典,乃是对作家最好的纪念。商洛两位,丹凤的贾平凹《秦腔》,镇安的陈彦。有“戏剧之乡”“诗歌之乡”美称的商洛,小说亦是火爆。文学依然神圣的商洛将倍受世人关注。
商洛市作协主席鱼在洋说,小小的商洛就走出了两个茅盾文学奖得主,在陕西文学圈,商洛作家哪个都敢挺直腰板横着走,要是谁敢吱咛,就撂一句,咋,不服气?你也学商洛人弄个茅奖玩玩?
林清玄说过,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利用休假时空,准备好行程,带着家人去旅游,去年青的城市,看年轻的风景:年青漂亮。漂亮年轻。
夏日正是读书时。白居易有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在庭院中,神怡气静、心若止水。的确,置身于书中,情操在捧读之中得到陶冶,心灵于吟咏之中得到净化,于浑不觉之中忘却了酷暑逼人的烦恼。
夏日,无论阴晴,可随时亲近书本。择一处山水秀气的场所,于大树筛落的阴凉中闻着幽幽山水气息,看水波涟漪与苍山倒影,一边读书,一边聆听大自然的低吟浅唱。日暮黄昏,风伴柳梢,就着蝉鸣,品味“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美妙,自然没了夏日的燥热,落一池心灵的宁静。
沏好一杯茶,茶香缕缕弥漫开来,一边啜茶,一边翻书,最是惬意不过。读纳兰容若的《饮水词》的人,才知道这个幸运儿心里竟有如许多忧伤,丧妻之痛,失恋之哀,似乎又不全是。他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衣食无忧,站在灯光辉煌的纽约街头,面对这个光亮温暖却又空空荡荡的也界,忽然迸发出莫名的泪水。
书读多了人忧愁。
读日本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篇的“四时情趣”写道:“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这是不必说了,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那时候,连下雨也有意思。”真是清凉适宜,碎碎念念的文字,是一种现世的安逸,好像我现在的生活,也是念念碎碎,波澜不惊。
晨起一杯茶,无需太浓,一人,一茶,便可聆听花开的声音。去浮躁,就多了一份安稳。学会了,于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于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不急,不争,将一杯茶喝到无味,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平淡的日子,过到无悔。帮女儿整理点笔记,帮妻子做点家务,给老人一句问候,在琐碎的空闲里独享夏日的清浅。也就是随手翻翻,爱看《芥子园画传》人物卷,淡远的山水,恬静的古人,心沉浸到远古人的生活中去。缓慢、沉重、艰辛,这些都是最好的东西,古人的慢生活,正宜了我此时此地的心境。
人在深山心自闲。方言闲谝,喝村里烧的苍谷酒,吃家常的酸菜洋芋糊汤。就是那些给你带不来功利还得掏腰包买的书,一得有闲心,二得有闲时,三得有闲钱。读读闲书就是慢生活的一种。
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让人才情四溢,一个蕴藏能量的季节让人激情四射,一个张扬个性的季节让人心系天下。半夏时节,要是还能遇见你,尤其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夏日。
生命如夏之绽放。穿越千年诗词,中寻到味道,李昂诗曰:“人皆苦炎热,我惜夏日长。”白天,蝉声悠扬,空调在侧;晚间,蛙声清脆,陪女儿学习。一窗明月半卷书,细品一个慢字,心静,夏凉,故乡的夏日滋味长。
心怀梦想,站在夏的肩头,故园新修,小溪流水依旧,青山苍翠如故,锦绣山河万家灯火。大地厚重,苍天福佑,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成为广袤而敦厚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