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生长温情的季节。漫步微风熙暖,静听咖啡小语,一阙驿动,两三点相思,魂过处,香盈袖,你,只一个回眸,我,已月光倾城。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书中写到: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好风一阵香如洗,两分明月。喜欢月所以喜欢唐诗宋词,喜欢唐诗宋词所以更喜欢月。喜欢月夜的静谧,喜欢月光的温馨,喜欢月下的景色,喜欢月中的思绪,更喜欢在月夜翻开枕边书,读一场醉人的故事。看故人忆滚滚陈年,心照不宣。“明月皎皎照我床,银河西流夜未央。”一去千里梦不散,好山好水何处看?叹花露晨晞秋光短。窗前明月光,捧一首宋词反吟复唱。读一句清照语,千回百转的是那种在心底流淌的温婉。
有时,我想我是如此的喜欢月光,因为月下的万象都是那么朦胧、梦幻而附有张力。尽管生活中的我又是那么的现实。一窗明月半本书,古往今来,月总是叫人动容。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此时,月下的曹植心情是何等的复杂、彷徨而纠结?“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不难想象,此时的陆机夜宿途中又是在怎样不平静的心情下,写得出如此幽雅净爽、清丽简远的诗句呢?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梭罗抛却滚滚红尘,在瓦尔登畔离群索居,最终收获了倒映湖面的一夜繁星碎月,领略到山间小溪的流水潺湲,尽享着空山幽谷的婉转鸟鸣……在这片未被工业化污染的净土上,他的智慧、他的情感、他的才思凝成了一部独步千古的《瓦尔登湖》。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一次次的困厄与磨难中,苏轼这只“孤鸿”涅槃重生。人生路上,难言的孤寂一次次包围着他,而这恰恰为他彻底洗去了沾染于俗世的激进与浮躁,于是苏轼可以抛开世俗的纷扰,去寻访无言的山水,拜访远逝的古人。山水日月的陶冶,诗书文章的熏染,使苏轼的灵魂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胸襟得以开阔……以至于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蒋捷《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常常如此:由喧闹到孤寂,由成群结伙到茕茕孑立,由入世到出世……这其中有被动的,有主动的。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你才会遇上不被玷污的瓦尔登湖;只有在灯火阑珊处,你才能邂逅一见倾心的伊人。静静地享受这沁人心脾的一池月光,我忽地想到了《石门颂》中的野鹤闲云,又想到了李斯的小篆,那《书谱》中的章法也淋漓尽现眼底。写生这一词,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另外一种诠释。自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姿态,自然的去生活,做好自己,你还累吗?诚如杨绛先生所说:“活到了一百岁,到最后才明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自己內心的淡定与从容,世界是他人的,与你毫无关系。”
佛家说,境由心造。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种经验:同样的时间,在高兴时会觉得很短暂,忧愁时会觉得很漫长,所谓“欢愉嫌时短,忧愁觉日长”。所以南朝乐府中的《子夜歌》中便有了“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的美妙的诗篇。“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在这首《春夜别友人》里,为读者展开了一副月夜里深远的送别图。而高雅的离情别绪。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白居易将女子月下弹筝的形象描绘得宛如画出,把古筝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着实让人回味无穷。而高适的“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白云、明月,在此时更显隐喻深刻且别具一格。
在月夜下静读,夜离我越近,梦离我越远。悬笔一绝,恐花如心瘦。作家董桥先生说:“爱书爱纸的人等于迷恋天上的月亮。”原来,好文字就是天空的一轮满月。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约好友,品香茗,难得半日清闲。
日月如梭,许多景象,在经年的微笑中淡去,三月的月光总是那么匆忙。如今在忙碌中从容着,那些不变的风霜就早无所谓,累并快乐着。你我如云茶素眉的朋友,岁月在陪伴中安好。婉约了心境,陶醉了时光。
晋朝王淑之《兰确铭》:“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腹有诗书气自华。悲伤如薄霜,只在清晨的墙壁一侧,在乌瓦上,停顿片刻,就消散了。愿寒冷的日子里,心中有春的希翼和温暖在沸腾。
每一本好书都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喜欢守着一杯清茶,怀揣一颗素心,行走在文字里,游离在墨香中,在温婉文字中寻一方月色淡淡的属于自己的青青芳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