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麓,诗意商洛。从丹凤县城北行37公里,岭脚下的红色庾岭是丹凤县北山的一个小镇,因1934年12月9日红25军在此庾家河战斗一役成名。庾家河战斗纪念亭是当地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而界岭山头上“红色庾岭”红25军军旗碑更是青春飞扬。由于当地海拔偏高、植被又好,夏季凉爽是避暑休闲的天然氧吧。
炉庾梁上一滴水,黄河长江两地分。这句话道出了小镇独特的地理位置。炉道那边的河水向北流注入洛河汇集黄河,属黄河流域,是洛水一支纤微的水流。庾家河的水流经峦庄、商南注入丹江汇入长江,是长江流域的一部分。一条小小的寂然的山梁把中国两条声名显赫的大河拢在自己脚下,小镇蕴藏了数千年的河流文明依旧悄悄静静。
庾岭地处鄂豫陕三省五县纠结地带,条条水泥山路演绎着春夏秋冬。此消彼长的山绵延开去,庾岭小镇卧躺在蠎岭和界岭的山窝窝里,门前是山,屋后是山。山头缓缓山势绵绵,松木栎树杂乱葱葱,河床仄仄溪流浅浅,小黄鱼飞窜螃蟹懒散。茂盛的植被把山体遮挡的严严实实,微风过处,满眼散淡着丝丝的甜清香味儿。伏里天,淡淡的清凉惹的人眼馋,不需要用电风扇空调,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
1
山高路远皇帝不管。偏远成就了这里的男耕女织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
听村里老人说,明末潼关一战,明军主帅洪承畴大败义军闯王,李闯王兵败13骑连夜逃进商洛大山,借助深山老林招兵买马修寨练兵。炉道木厂沟的五龙山就是一处较大的山寨。山上残留有3米多高的巨石砌的墙体遗址,乾隆年间里的一块石碑已风蚀的模糊不经,好像是一位将军的墓碑。临近的油炉沟也是一处山寨。闯王的兵除暴安良、劫富济平,爱民不扰民,深得当地民众拥护,遗址处得一座功德庙可见一斑。到了清朝,这些山寨又成了义和团、白莲教等义军的根据地。
兵荒马乱的年代,好多人家住在大山上,饱受摧残的民众如饥似渴地等待着和平。
1934年12月9日,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在程子华、徐海东将军和吴焕先政委带领下,一路所向披靡、叱咤风云、转战豫西,进入商洛,准备奔赴延安与陕北红军汇合。国民党中原战区刘峙部60师尾随而来,企图消灭我军。当时红二十五军军部领导程子华、徐海东等人正在庾岭街道杨家药铺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面对装备精良、数十倍于我军的强敌,程、徐二位军长和吴政委亲率红军勇士,于炉庾梁头浴血奋战,身负重伤。我军终以较小的代价,毙敌几百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庾家河战斗的辉煌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开始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篇章。
1982年5月,中共陕西丹凤县委员会县政府在此立碑,修建庾家河战斗纪念亭,曾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鄂陕特委书记,时任中纪委副书记78岁的郭述申同志亲笔书写“庾家河战斗纪念碑”八个大字。庾岭,红色革命老区,乃至商洛成为革命老区,此役功不可没。2015年又在纪念亭的侧边修建庾岭红军塚,将当地的已经作古的老红军团圆在一起。炉庾山梁上的庾家河战斗纪念亭是徐海东纪念亭,还要在两边山头上各修一个纪念亭,一个叫程子华梁,一个叫吴焕先坡。炉庾山梁,翠柏染绿,青山魏巍,日月诉说着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哀思。三亭耸立,守护一方平安繁荣。
庾岭街道杨家药铺现已成为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旧址,是丹凤县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杨家后人坚守老屋,教唱红色歌曲,宣传国防知识,平时洒扫纪念亭,每有人来纪念亭参观缅怀,他们都义务讲解庾家河战斗的故事。
2
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能人代代出,但能让人记住的有两个老爷。在《丹凤县志》中有确切记载。这里只想说一些有关两位老爷的轶闻趣事。
胡老爷,庾岭炉道人,清末进士科班出身,官拜山西巡抚。说有一年在山西为官,为了陕西老乡贩卖私盐搞了一个一箭三雕的把戏。盐的买卖一直是朝廷经营,由于利润可观,很多商人冒险出击。说有一次衙门里的人抓了几贩卖私盐的商人,堂审的时候,胡老爷凭说话的口音听出是陕西的,便私下里安排牢卒放松警惕,给这几个老乡留下逃跑的机会。第二天,当堂将昨夜看守的牢卒狠狠地打了一顿,算是对朝廷有个交代,背地里又赏给这几个牢卒丰厚的银子。贩卖私盐,睁一眼闭一只眼大家都有好处。胡老爷后因革命党人起义而弃官还乡全身而退。
还有一个叫李振汉的炉道人。小时家穷,13岁参加晚清队伍,参加过攻打武昌城的战斗。当时武昌城一时半会攻打不下,危急时刻受命,带领37名勇士从下水道爬进武昌城,用炸药炸出一出豁口,立下了奇功,声威大振。后来在汉中剿匪功勋卓著被上司赐名李振汉。黎元洪当民国大总统期间,颇受赏识,授陆军少将衔,负责政府的军械库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军队后勤装备部长职务)。后受到排挤,1936年带11名护兵回乡,在乡里能够主持正义,颇得人心,当地民众称他李老爷,卒时46岁。葬在炉道阴坡吴的山坡上,对面山上的岩石上奇迹般呈现出人物画像,像极了李振汉的模样,至今都是个谜。
3
在庾岭,炉道黄坪黄家屋场的地方,有江西移民后裔聚居的村落。这里有充满文墨味的老屋。宽大的客厅廊檐下,有许多木雕。
引人注目的是客厅门上的文字木雕,有“古今人号柘椿黄”、“枯木还生奕叶芳”、“山谷子孙家在此”,“石梯岭下柘枝椿”等,尤其是居中的“双井第”三个大字特别醒目。以“双井第”为宅号,并自称“山谷子孙”。
原来“山谷”系我国著名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据家谱和黄姓家族几位老人介绍,他们的先祖后来到了赣北九江市瑞昌县,又迁到赣南的兴国县,再经湖北大冶,于乾隆年间,先祖黄世怀来到了黄坪村。
在节庆上,黄家保留许多独特的风俗文化。在江西有个传说,当年秦始皇调全国民工修长城,江西籍民工在腊月24日后才开始陆续回到家,江西人就以亲人到家的日子为“过年”,因此就有了“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之说。
在丹凤,因为多为移民后裔,有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的,有三十中午吃团圆饭的,只有黄家最奇特,上午9点前就要吃毕团圆饭。因为黄庭坚在朝廷做官,大年三十这天还要料理公务,所以家人只好把年饭提前到大年三十早上。黄家就这样形成了在三十早上吃团圆饭的习惯。后来历代老人都是对下代要求:年饭一定要早,不准吃迟,祖先要去上朝。
黄家还有个美丽感人的传说。一天,黄庭坚过年回家时,遇到一位半老妇女在路旁哭。黄庭坚下了轿,问老人要过年呀为什么哭。老妇回说是她儿子死了。再细问,让黄庭坚惊奇的是,该妇女的儿子和黄庭坚恰好是同年同月同日同一个时辰出世的。黄庭坚就想,她娃要在世和我一样大,这人怪可怜,不管咋,让她到我屋里去过年。于是对手下说,你们把她抬上。就这样用轿将这个妇女接回家。黄庭坚的母亲见了说,这是哪里的死猫烂狗,叫花子,你把她弄到屋里来过年,谁有饭叫她吃。黄庭坚说,咱这么大的家室,多一两个人吃饭还养活不起。我经常给皇上奏文说百姓都有吃的,还给百姓放粮呢。现在百姓没有吃的穿的,我当这么大的官,咋能不管。他母亲没有办法,就不让老妇吃井水。黄庭坚想,不让吃水咋弄呀?他把官帽子、蟒袍啪地一摔,叫手下人把桌子抬出来,在院子里摆上香案,烧香磕头禀告道:如果这个老妇真的和我有缘,是我亲生之母,在这个地方一时三刻要刻个井。正磕头说时,来了一股旋风一下就掏了个井,一股清泉直往上冒,水旺得很,比原来的井水还好,而且刮风下雨,泥沙不入,水来了绕道而走,泥沙一到井口就跑了。黄庭坚道,我是烧香禀告了的,老天都准了的,这就是我妈,天生的妈。他对老妇说:“我母亲不让你吃那一井水,你就吃这一井水。我就把你养活上,你就在我屋住下。”就这样黄庭坚把这个老人认成妈了。但两个妈咋区别,黄庭坚决定,把这个亲妈叫姨,把那个母亲继续叫妈。黄庭坚并给自家起堂号“双井堂”。
如今在江西省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前面河中依然有两口相距不过数尺的奇井,发大水时,洪水漫井而过,但泥沙不入井中。
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鸡鸭鱼肉丰富着酒席的内容,但仍然沿袭着八大件子的习俗,荤素搭配,菜是一盘子一盘子的上,每桌两碗干菜扣肉一直喜闻乐见。划拳幺五喝六,魁五不赢人的炉道玩法热闹着乡村的夜空。
4
外地有雪乡,商洛丹凤有雪镇,而且比它们的都还要好。
还是由于当地海拔偏高,冬季尤为寒冷,素有丹凤“北极”之雅称。就是冬来得早走得晚慢时光多一点冷一点。像今冬进九以来,县城干燥点,庾岭也不冷,气温基本都在0℃以上,早早准备的羽绒服迟迟穿不到身上来,“干冬湿年”似乎已成定局。流感来袭,咳嗽发烧此起彼伏,坐等点滴,大家盼望着一场雪的盛宴。
近日,当县城、公路沿线下着时大时小的雨时,一山之隔的庾岭早已是雪满界岭,校园红墙上的积雪厚度竟达26厘米,静谧的山村,空旷的土地,白茫茫一片煞是好看。雪是冬季盛开的花,界岭山上的雪,这是落给庾岭的雪。雪不知落了多久,巍峨,沉默,淡然。小镇简直成了雪的世外桃源。朋友圈里晾晒的一张张帅酷的雪照片和视频溅起一浪一浪的惊艳。
雪在下,年关火热,静听雪花飘香。宋诗人杜小山《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烧一炉温暖,饮雪成诗,酿字入酒,时光清浅,笑容灿灿。下雪不冷消雪冷。只是今冬暖和,雪落地生根,下得虽火爆点,太阳刚一露脸,白色冷艳刺眼,可阳和的地方却湿润连片,天地间黑白两色,静若如画。
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缤纷的色彩热闹起来。场边、树下堆起了雪人,重拾童趣,豪情顿生,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味道。
冬季的庾岭镇,雪儿频频光顾、流连忘返。方圆左右,烟雨迷蒙飞雨时,小镇早已雪花翩跹雪色斑斓。雪镇雪镇,一个爱落雪的小镇,一个能留住雪的小镇。雪镇之雅,庾岭受之无愧。前年元旦,突降暴雪,六百里商於古道冰天雪地。小镇庾岭更是被大雪封存,静卧一隅,前后半个月商旅不行,静待春暖花开。去年元旦,瑞雪吉祥,有一个周时间客运车辆滞留不前。好几处晒不到太阳的地方,来年二三月才冰雪消融。相比往年,今冬情况乐观多了。走在松软的雪地里,路面光滑,脚下腾挪跌宕,足底雪声清脆。脸上冰冷,满目雾凇沆砀、玉树琼枝聚堆连片,人家屋檐下冰溜子晶莹剔透,匆匆归来的扶贫人喜笑颜开,灯火微阑,夜色如画。走不多的路,一会儿就热气腾腾,辛辣的空气清冽而欢快。
作家孙见喜在《丹凤的水》一文里说,好象庾家河的水很有修养,就怀疑老子的“上善若水”是在这里说的。的确,从崇山峻岭间潺潺而下汇集成溪、成潭的山泉水,用如椽的巨笔卤去雪的脂肪,喝在嘴里有丝丝的甜味儿。雪镇的早晚温差大,道路上中午融化的雪水,到了晚间冻得油光可鉴,冻雨般光滑。一天到晚,与炉火为伴,早上咥一碗洋芋糊汤,就着腌菜吃,嚼菜的口齿里有踏雪的清脆。中午就着木耳香菇清炒芋头擦擦手工擀面,一碟油泼辣子吃的你大汗淋漓。晚上读书品茗,下棋小酌,烤几个冻得发紫的柿子,温点野生猕猴桃窝的佳酿,一气呵成,却又不紧不慢,享受静的醇香。远离喧嚣浮华的岁月,便是沉淀自己的时光,温暖的灯光和璀璨的星光都会为我们指引方向。
冬天,想看雪景来庾岭。借毛老人家的诗句喜庆一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5
纪念亭是小镇的一张名片,但凡来庾家河公干的、游玩的,非去不可的地方就是纪念亭。红色庾岭,淳朴的民风,天然氧吧,滋润着村民殷实的日子。散养的土鸡,吃不完的土鸡蛋。用青草苞谷慢慢喂大的黑猪,一杀吃一年,日子过得油润。没有吃饲料的猪肉,自然晾干的腊肉,是招待亲朋好友的特色小菜。用庾岭当地的洋芋洗的晒干了的洋芋粉,存放十年八载品质依旧,是赠送嘉宾的地方特产。手工挂面是常年漂泊在外的庾岭游子典藏的情怀。
木耳、香菇是当地农民的主打产业,还有两岔河的红豆杉基地、吊蓬沟的药材种植、窑沟的面洋芋等产业,助力脱贫致富,谱写老区新篇章。
站在异乡的桥头回望故乡,庾岭的木耳香菇、土鸡蛋、腊肉、洋芋粉、手工挂面,每一种食材原料就像站在村头的老人,散发着浓郁的诱人的思归情愫。
吞风吻雪葬落日,欺山赶海践雪径。在外打拼的游子,正以不同的方式,浑洒着传播者家乡小镇特有的风情。
庾岭中学作为庾岭当地文化集散地,学校文化校史展室微缩了庾岭教育画卷。群星璀璨、地域文化、沧桑岁月、红色记忆彰显的是一种人文庾中的情怀。
江山有信,草木无私,小镇风情摇曳着庾岭的星空,峥嵘岁月流淌着不息的风土人情,浸透着烈士鲜血的革命庾岭老区,小镇正以她勃勃的生机引领着家乡人民走在康庄的幸福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