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困从一首老少皆宜的唐诗里溢出来,春乏夏懒秋困冬眠,这一年四季总是找不出一个好时节。
老人有一种说法是“春困夏乏秋盹冬眠”。春困秋乏、夏盹冬眠,是说阳春三月让人容易犯困;夏季暑热难耐,更是瞌睡连连;秋天天气渐冷,人精神不振;冬天冬眠为的是第二年有一个好的状态。而春天气候日渐转暖,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就是春困;受气温和人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功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白天处于一种困倦状态。这久是夏乏;秋天天气渐冷,人精神不振,感觉老想睡觉,就是秋盹;冬眠指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对冬季外界寒冷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这些是因为季节交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客观反应。现今,“困了”“累了”“乏了”似乎是常见的生活状态。
人勤春来早。在乡下,春耕时节,暖暖的阳光照在干透的土地上,刚刚翻耕的新鲜泥土,顺成一条一条均匀延伸的犁沟,像梳子梳过的一样美丽自然。村民们头顶蓝天,脚踏着锦绣般的土地,软软的、泡乎乎的,如同画家一样随意挥洒着手中的锄头,一任春风拂面。空气里弥漫着家禽粪的清香,人就被这春风柔软了,慢慢地拽进了春的梦里,打个小盹去了。
春天,这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犯困的季节。其实,春困并不是我们的专利,早在很久以前老祖宗们也曾受到过春困的骚扰。走进唐诗宋词,采撷几朵春困诗文,春困顿显神采。
唐人王建《宫词》之九十五诗:“长风卷帘春意懒,伊人瞌睡卧枕眠;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春来睡困不梳头,懒逐君王苑北游。”
宋范成大《春困二绝》诗:“采花生菜又新年,节物人情已可怜。不待春来呼我困,四时何日不堪眠?”
宋曾巩《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诗:“月明如昼露叶浓,锦帐名郎笑语同。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红云灯火浮沧海,碧水楼台浸远空。白发蹉跎欢意少,强颜犹入少年丛。”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文:“时日(立春日).....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城中.微波》一文中说:“此外完全寂然,什么东西都在春困呢。”犯困了,眯瞪一会儿后,身子轻松了许多,脑瓜子似乎也灵光了,精气神明显充沛多了。
二月春风似剪刀,总觉得春困难熬。春回大地,天气变暖,万物复苏,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旺盛,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就是这样,困得老眼昏花,困得耳朵也聋,困得神志不清,困得若是想要座起来,身子便若融化了的雪水,又瘫软下去。这样的春困啊,你有过没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困来袭,苦了最后百日奋战的莘莘学子。四季轮回,生命不息。奔跑在生机勃勃的春色里,憧憬满满。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打打球,走走步,活动活动筋骨,适量运动,可使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这是消除疲劳和困倦简单有效的方法。可听听音乐、赏赏花草、做做体操,让右脑半球得到活动和使用,左脑半球适当休息。抵制春困,读书学习,一片大好河山。
春末的夜晚和清晨一样,暗藏几丝隐隐的寒意,风里婉约数缕轻柔。河边漫步、故里踏青,郊外春游,野外挖野菜,都成了非常有情趣的活动。春到桃花谷情满小江南,那朵美丽的桃花定格在三月丹凤的桃花谷丛林里,日落金山,夕阳晚照下的一池丹江春水已渐渐远去。这个春夜,当我在心中重温《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时,整个商洛的春季旅游升级工作已开始,我在春困的迷迷糊糊中打了个呵欠,突然想起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中年是一壶清茶,在觥筹交错之后,人静夜阑时,懂得了妥协和坚守,妥协成一种从容,坚守成一种雅致。一缕春风,半盏茶香,岁月静好。晨起一杯茶,无需太浓,一人,一茶,便可聆听花开的声音。
不再有浮躁,而多了一份安稳。学会了,于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于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不急,不争,将一杯茶喝到无味,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平淡的日子,过到无悔。于春困处,帮女儿整理下笔记,细品茶的清浅,不负今岁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