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高考季。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高考延期退回原来的时间。七月,女儿在我当年就读的学校如期参加高考。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历年高考,喜的喜、忧的忧,这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情。过了这一阵子,一切烟消云散归于平静。时间是愈合伤口的一剂良药。
十年寒窗,一考跃龙门。古有金榜题名时的放大,你瞧唐朝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古到今,状元只有一个,谁与争锋?!这是胜利者的获奖感言。
其实,还有更多的名落孙山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大唐落第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千古流芳。
清人蒲松龄当私塾先生之余写写小说,《聊斋志异》演绎科举不举的传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是金子总是不会被埋没的。磨砺是一种财富。有人把高中生活喻作但丁笔下的炼狱,没有经历三年炼狱的体验,没有亲身体验从肉体到精神的煎熬,高中生活的苦你是想象不出来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丹凤中学读高中,县医院对面有一个工人俱乐部,里面的书是可以借阅的,大多是文学方面的书籍,掏10块钱办个借书证就行。对于一个十七八岁单纯的高中学生来说,见到这些书就如同一个饥饿的人一下子扑在面包上。那三年,确切地说是高二后来的课余时间,我把能读的书,比如国内外名著,基本上都通读了一遍。时间都花在读书上,理化老是不及格。浪迹文科,英语也一般般。所以我念高中就比其他人时间长,三年专科读成了四年本科。当时父亲不想我再复读,是我偷偷跑到四个舅舅家借钱复读的。记得一次,大舅到县城出差顺道来看我,对我租房里的一幅字很喜欢,那是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用来激励自己的名言警句。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在租居寒舍的醒目位置写一字条:“闲谈不超过三分钟。”似乎是借此恶补一下弱课,多少讨回一点流失的时光。
1994年,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命题作文《尝试》。我虚构了一次外出打工谋生的艰辛曲折的历程,上大学后知道高考作文得了48分,而班上一个陕北黄陵的女生作文得了满分50分。
据当年班主任说,教导副主任兼高三(8)班语文的李君庆老师拿着教案本在校园里欢呼:“我猜中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文采飞扬的李君庆老师后来当了多年的丹凤县教研室主任,为县域的教学质量提升是有大贡献的,后来成为小县唯一一名正高级教师。
他的作文课每周仅有一节,常常讲一些精辟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例文清一色是他发表过的文章或者是新创的作品,我们的作文训练也就是一节课40分钟时间当堂完成。学生所有的作文一一批阅,而我的批阅尤甚。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能说会写的作家型语文教师,对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说有多么难得!
那年高考,学校文科第一名的男生乒乓球打得好,家在县城,我曾到他家玩过,好几次都遇上其父在为他整理英语笔记,那一丝不苟的神情觉得北大离我们并不远,而他的父亲却是县医院一名主治医生。
当我拿到大学通知书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是被调配的。没想过当老师,竟上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今已经默默地躬耕于山区教育二十多年。遥想当年青春年少,沉迷于文学名著,疏于学业,补习求得功名。而今,繁华落尽,又重操旧业,爱上读书,喜欢上写作。生活无常,人到中年,无奈尴尬事常有,风一样的抚摸着你。
觉得还年轻,孩子催人老。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爱好读书写字。女儿却一直喜好理科,在小县城上高中以来,我能辅导只剩下作文了,偶有新颖之词妙句脱口而出,或许是小时候书读得多,阅读的优势,只有写作时这优势才彰显出来,这是读书的力量。
去年暑假,在学校一位英语权威的指导下,女儿高二时的英语有了大的起色,这是我最欣慰的事。开学后,孩子还想让这位英语权威指点迷津,我欣然答应。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关键时候,给孩子鼓劲加油,那是必须的!
心里有阳光,脚下有力量。高考,几家欢喜几家忧。高考,全家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