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四季有性情。春日含蓄,夏日热烈,秋日浪漫,冬日冷静。
五月的棕香还漂浮在甜甜的睡梦里,一阵阵热乎乎的山风掠过坡头,金色的麦浪已滚滚扑面而来,携带者沁人心脾的麦香,人立夏中央。
夏日是声音的旺季,有鸟鸣声、蝉声、暴雨声、蛙声.....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声音。声音丰富生活,声音演绎生命,声音传承文明。声音多了趣味浓。
1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回乡下老家乘凉,梅酸杏黄,感觉清爽。
我小时住在商洛的深山里,劳动就是生活,小小年纪帮大人干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麦到夏至连根死。割麦是个重活。熟透的麦穗夹在腋下,尖细的麦芒频繁地触碰着裸露的肌肤,一下、两下、三下……火辣辣的痛感不时地传来;骄阳如火如荼,汗水和着泥土,再流过被麦芒戳得火辣辣的肌肤,那滋味挠心抓肺的,撩起衣衫狠命擦汗的情景,感慨至今记忆犹新。在每一次貌似掩面而笑的神情下,都是心中抵挡不住的波涛在翻滚。一年一度的麦收,其实就是龙口夺食。脱粒麦子就是一场硝烟弥漫的遭遇战。遇上艳阳天还好,碰上雨天不放晴,可就惨了。印象最深的是初一那年,半个月的连阴雨,熟透了的麦子在地里出芽,抢收回来脱粒出来的麦子继续在出芽。那一年每星期都吃的是甜不丝丝的馍,后来胃不大好,估计就是那年甜馍落下的根。
麦收归仓。黄豆红小豆落地生芽,苞谷猛长。在烈日的暴晒下,庄稼伴着咔咔的拔节声不停地生长着。望着田间起伏不平的绿色波浪,幸福快乐溢满了村民的眼。夏季,这是更显生命力的季节。薅草,在一人来高的苞谷林里,虽晒不到太阳,但密植的地里热不透风,一会儿浑身就湿透了。参差的苞谷叶飞刀一样恣睢着你的胳膊腿,马上就是见红的一道道印,汗水一浸,火烧火辣的疼。俗话说,暴雨三场。赶上晚上下雨,白天暴晒,庄稼打了鸡血似的疯长。想不丰收都不由你。时下,鲜有人种麦子苞谷的农村,每每这个时候都有一种浅浅的惆帐。
夏天的暴雨说来就来,连续降雨一两个小时,小山沟溢了,河水就爆满了。一场雨一场澡,暴雨是河道的清洁工。冬季积攒的淤积污垢,两场暴雨过后,河道清甜干爽,透明的河水是可以直接入口的农夫山泉。人在山里走,如在画中游。
2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日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普天之下农人的心声。夏日汗水滋味长,锄头底下有清泉,美丽而充实的劳动庄稼知道,劳动之余的休闲自由自在。
院子里有几架连片的葛藤成了气候,秀一地幽静,洒一地清凉,与四周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越是火爆的夏,它们越发绿的从容和灿烂。管你骄阳似火,管你大地蒸笼般模样。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是葛藤林最热闹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提上小凳子或是小草席,往树下的草地上一放,人就一茬一茬蹭到葛藤架的绿荫里,或坐或卧,惬意至极。老人们谈论的多是家长里短的事儿,张家娶了媳妇,李家生二孩了,程家药材卖了好价钱,王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村子不大,村头村尾的事儿不出半天人人都知道。小孩子呢,在树下玩耍。偶尔看到卖西瓜的商贩的车经过,一家买瓜全村尝鲜。潮湿的风里混杂着油炸土地的焖香,丝丝缕缕的凉意烘干了前胸后背的汗味儿,有着小木棍挠脚心的快感。杀两盘棋,听两折子河南豫剧,打个小麻将,闲谝到夜深。正如南宋诗人李曾伯《宜兴山房十首》:“烧罢天香月半昏,掩扃才了便呼灯。窗前诵彻渊明赋,却傍禅床听葛藤。”是夜,此时的葛藤静如淑女,月朦胧,鸟朦胧,夜微香。
村头有几人粗的大槐柳,李家屋场的老核桃树,还有村里头的二黄戏班子,可供村民乘凉的去处多的是,可大伙就乐意粘乎这块葛藤林,是父母的人缘好人气旺,亦或是家里的烟醇茶水香。
平日里多在外少在家的我,和村子里的人打交道并不多,而每次从单位回来,他们见我特别客气,嘘寒问暖拉家常,我知道这是母亲为我积攒的福。
3
夏阳灼灼,耳边传来“知了知了”的鸣叫声,伏天已到了眼前。俗话说,夏至三庚。意思说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日。一伏十天,三伏一个月,伏后还有一个秋老虎。蝉是伏天的使者,蝉鸣叫伏天到。上午多是独奏清脆悠扬,下午多是合唱浑厚雄壮。南北朝诗人王籍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是夏日的女高音,蝉声是夏之绝唱,、试想一下,没有蝉声的树林会是多么的冷寂,没有蝉声的夏日会是多么的孤单。夏日听蝉,蝉声虽聒噪,似一首老掉牙的儿歌小调,却也有几分韵味。
蝉是北方常见到的一种生物。古人对蝉非常推崇,认为蝉性高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因为蝉和“禅”同音,加之蝉又名知了,有聪明的寓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诗,托物言志,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只是蝉鸣叫激烈时,夏已尽,秋来矣。故《庄子》叹言“蟪蛄不知春秋”。蝉老熟若虫变化为成虫时,羽化蜕除的外壳称蝉蜕,又称“蝉退”或“蝉皮”,俗称“知了壳”,是重要的辛凉解表中药。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的作用。在公园,在河边,是随处可见的。
秦岭最美是商洛。今夏,蝉声依旧,日子仄平。在商洛,平凹故里是个好去处,棣花七月的荷塘正艳。正如陆游诗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塘自在香。”杨柳随风飘拂,荷花送来清香,在画桥畔倚床休憩,欣赏船家悠扬的笛声,真是盛夏酷暑时的一处美妙绝伦的怡情之地。
三伏天,吆喝几个水性好的伙伴,觅一处幽静的深水潭,在清凉的河水里淋漓畅快的酣游,打半日江水,是男孩子夏天最惬意的事。
4
清晨,早早起床给孩子准备早点。自己加工的饭菜虽说简单些,吃了心里瓷实。等孩子吃毕饭,送孩子去学校。小城这阵子的空气虽说沒老家香甜,算是一天中最好的了。丝凉柔软,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
午饭之前的这段时间完全是我的。浏览朋友圈,继续昨天没有写完的文字。打开电脑,把投稿的几家报刊捋一遍,看自己的文章花开谁家。发与不发都一样,谈不上高兴,也不失望。如果发了,只不过是朋友圈炫一下罢了。然后是看几页书,享受一下纸质书的传统馨香。记得杨乐生教授为李浩散文集《怅望古今》写的评论文章,由衷钦佩一个批评家的直言与风骨。忍不住抄录几句与大家分享:“优秀作家绝不是吹出来的。一个臭作品即使吹得天花乱坠,但三五个月后只能留下一些文字垃圾和笑料,吹捧者所能落下的也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不少从事写作的人,以为有人给他写几篇吹捧文章,便确定了自己的作家身份,其实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闻此言,大喜。如突遇幽峡,一股来自地底的清凉暗香。
到了上午十一点半,忙着准备午饭,接孩子回家,吃饭,洗锅洗碗,午睡。下午是空调专区,很容易睡过了头。室内室外两重天,三伏天,人总是容易懒散,盼望着太阳落山。
夏日的黄昏,像一个多情安静的少年,骚动的内心隐藏的不露声色,清爽的表象让人如此陶醉。翠绿、湿润、蓬勃的样子让人浮躁的心趋于舒缓,走在村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除了知了最后的绝唱外,夏日的黄昏就是一首无字的歌,优美的旋律轻轻划过心灵,让我感觉到一天的劳顿就是为了等待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刻。一个人的黄昏,让那些事事非非,家长里短见鬼去吧,有天边散乱的火烧云陪伴,有陶渊明的诗句伴我,有路边水鸟的尖叫,有脚手架上那盏聚光灯的绚烂。夕阳西下,一地金色年华。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历年高考,喜的喜,忧的忧。六月高考季,这是一个全国人民格外关注的日子。高考,作为目前最为公平的一种优选竞技平台,当务之急是先把孩子平稳送入预定轨道,先入围,买一张门票,获取一种资格。至于孩子日后成多大的器,能成多大的事,仍需要孩子本人和亲友团不懈的努力。今年的高考正笑盈盈地来了,全家总动员,一起给孩子加油。七月毕业季,小升初,九年级学生升高中,中小学生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大学生毕业就业,竞争让这个不同寻常的夏日更加火热。缤纷的季节,灯火阑珊处,人影闪烁,焦急而忙碌。
5
日薄西山,暑气渐渐消退。一股股的凉风从湿润润的河道吹来,拂去了白天的闷和闹,大人们在溪边、桥头乘凉闲谝。
闷热的夏夜,呼朋唤友去威尼斯吃烧烤。品美味,美女闲谝,男人们吆五喝六冰镇啤酒,甚是豪迈。夜色阑珊,凭窗而立,宛若画中人。冠山脚下,丹江河边,听丹水潺潺,看日落彩霞满天。人在小城游走,总有山在脚前水绕在脚后之妙。丹凤县城漂亮的女子多,她们的模样儿大多精致,正宗的丹凤眼,皮肤特别的白,脸上不胡画乱抹,只有个别的点点樱唇,绝大多数是素颜。她们款款走来的时候,是风景,走过身边没有熏人的气味,和花一样清香芬芳,而背影融入丹江夜色中,就是夏夜里开放的花朵。
而夏夜的乡村更是生命活跃的田野。月上柳梢,清逸飘渺。庄稼肆意地长着,远望去,皎皎如画。萤火虫从潮湿的草丛中飞了出来,浑身发着光,一闪一闪的翩翩起舞,像一个在黑夜中移动的小灯笼。渐渐的,萤火虫越聚越多,像满天的星星一样眨着眼睛,发出朦胧的泛绿的光。小孩子们忙着去捉萤火虫玩,欢笑声落下一河滩。河边的杨柳树上仿佛嵌满了彩灯,溪水都变得忽明忽暗,光闪闪的。忙碌了一整天的村庄,夜色四起,静谧而安详。
映雪囊萤、悬梁刺股的典故已远去,孩子多的地方多是蹭网,痴迷手机的少年让人头疼让人无奈,成了小镇无法拭去的忧伤。
暮色渐落,田野总响起此起彼伏的蛙鸣,一种亲切的感觉顿时涌上心间。坐在黄昏的藤椅上,凝眸六月流水落花。“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的田野里蛙鸣四溢。
夏夜,温柔的月光洒了一地,蛙声起伏,起承转合,淹没了村庄。青石小道旁,田间水沟里,微风起处,蛙声不绝,腾宕回旋。雨后的浅浅池塘里,蛙声如潮。蛙声浸染着野花的清香,披着皎月的光辉,越过阡陌大地,怀着对丰收的期盼,和着大地的脉搏,彻夜地歌唱,不知疲倦,宛若洒脱的田园诗人挥动文思,凝成华丽篇章。
盛夏多情季。余秋雨说,生命是一树花开。或艳丽,或素雅,都是我们这一路的风景,春花秋月,夏莹冬雪,心境,在经历中丰盈,日子,就在年轮里厚重,曾经的天真,都随着这一路的繁华喧嚣,刻上了或深或浅的印记。有多少人,能守着最初的那颗心,期许此生岁月静好,又有多少人,在染上了沧桑的风烟后,还在一路风雨兼程,时光的巷口会有人来人往,我们总会在旧的路上看到新的风景,可不论光阴如何流转,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老,比如爱,比如梦想,都会在夏季里恣意绽放。
6
夏季的乡村,最不招人爱见的蚊子。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多地,地里多沟渠,沟渠里多污水,这就便利于蚊蝇的滋生。
蚊子是“四害”之一,其体小,其性恶,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但古人却常常以蚊入诗文。白居易《蚊蟆》曰:“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痕成。”道出了蚊子叮咬对人体肌肤的直接危害。而范仲淹是这样描写蚊子的:“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短短的四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蚊子的形态和习性。梅晓臣也用诗句刻画了蚊子的本性:“利吻竟相侵,饮血自求益。”清代沈复《童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乡下的蚊子个头小,瘦小,胆小,但盯人确下手狠。初生的宝宝睡不踏实,经常被蚊子盯得红红的疙瘩。蚊蝇香气太大,抢手味太浓,电子驱蚊仪说是对人有伤害。忽的突生奇想,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秀一堆绣花针似的竹签,红袖一甩,蚊子个个中签,纷纷落下一地。唐代诗文大家韩愈在《杂诗四首》中写到蚊:“得时能几时?与汝姿啖咋。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许是诗人受蚊害之苦太深吧,无奈之中,只好盼望秋天的到来。
在过去,最麻烦的事是上茅厕。陕南老家的茅厕一般都是旱厕,蓄粪池是敞口的尿窖子。每次茅厕归来,屁股少不了被蚊子叮上几口,少说也有一两个疙瘩,又疼又痒,赶紧用风油精涂抹。后来再去茅厕,先用风油精把屁股覆盖一下,如此甚好。一次去亲戚家窜门,见他们家茅厕里燃有蚊香,问之,驱蚊,抚掌大笑。回来后,蚊香点在茅厕里,果然好使。时下,新农村建设让村落美丽靓起来,蚊子躲进了深山老林。
人到中年,家有老人就是幸福事。母亲这次从医院归来,日益健忘,脾气见长,好在行动自如。孝顺老人,有时顺比孝更重要,只要她老人家高兴,随她就好。父母是土命,年迈时的父母,把土地当儿孙一样守着,是向土地要快乐要安宁。父母的一生,用辛勤的汗水给了土地虔诚和敬畏,土地也用丰硕的果实给了他欢乐和安稳。肥沃的土地汩汩地流淌着他们青春的血液,走在金色的土地上能感受到父母们喜悦的心跳。老人是故乡的最后一抹晚霞,是躲在老屋背后的守护者,夕阳垂暮,不是一天的结束,而是孕育着明天更红更灿。
7
七月毛桃八月楂,九月板栗笑哈哈。夏日里的水果灿烂,是饭前饭后一道美景。在商洛山里,漫山遍野的五味子、八月炸、毛栗子等着你来采摘。
有人说:“到商洛旅游,不吃不买商洛核桃是白来一趟。”核桃是世界“四大坚果”之一。核桃本名胡桃,是西汉时由博望候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先在京都长安栽培,条件不宜,后移植商洛山中,生长茂密,挂果累累。《本草衍义》上载,“核桃风发,陕、洛之间甚多。”古诗《咏核桃》云:“羌果荐冰瓯,芳鲜占客楼。自应怀绿油,何必定青州?嫩玉宁非乳,新苞一不油。秋风乾落近,腾贵在鸡头。”
商洛有“核桃之乡”的美誉,核桃树是商洛市的市树。商洛核桃个头不算大,浑圆瓷实、皮薄仁饱、味美醇香、回味悠长,有道家的风骨,佛家的参悟,会思考,有智慧。《本草纲目》说核桃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多吃核桃增智健脑、补气益血。而核桃油更是香油中的极品,《徐霞客游记》里有记载:“郡境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壳厚而肉嵌,一钱可数捶,锥碎蒸之,箍搞为油,胜芝麻、菜子者多矣。”
过了六月六,核桃长一半肉。到了暑假,从核桃树上摘下鲜果,坐在小河边,找块青石头,旋转着轻轻退去青皮,再慢慢砸开黄黄的壳,析出果仁,剥去果仁外边的白衣,放到嘴里咂摸细品,香味侵入每一处毛孔。这时,我们立刻就感觉脆生爽口,甜香生津。青涩的核桃滚烫的记忆,享受之后,你再看看自己的手指,棕黑通透,一个月余都洗不净。或者找一个大号洋铁钉子,做一把核桃刀,躲一处僻人的山窝窝,慢条斯理地,剜一个暑假的青皮核桃,一个夏天满口核香。
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有人引经据典,说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实物佐证,远在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采用板栗作为食物。有人说板栗从《诗经》到《史记》乃至唐诗宋词里都有记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云“紫灿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似乎说板栗比梨枣还要鲜美。诗人陆游则说:“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多吃坚果精气好。
山泡乎乎地可爱,满地绿荫果木飘香,走在在熟悉的土地上,青山绿水,碧云蓝天,遍地是家园的情怀。
8
在春和秋的间隙,一任火热的夏静卧,宜呼朋唤友,登高望远;宜文人闲聚,啤酒烧烤,是一片闹中取静的日子。只是现在,县城里的家居环境越来越好。大热天,空调一开,蚊蝇吓跑了,蝉声遁出市区,蛙声再也没有在夜间响起过,人在空调下,心里空荡荡地,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趣味。孩子上大学,同事升迁,文友出书,母亲想我......是风的味道,雨的味道,时光的味道,还是极致的味道。我们失去了什么?晨雨洗纤尘,在夏日寻找那段逝去的光阴,心中纯净的味道。
夏夜是恬静而富有弹力。半窗明月,二三文友,四五碟时令小菜,几瓶雪花啤酒,半夜球赛,听取蛙声一片。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在庭院中,神怡气静、心若止水。的确,置身于书中,情操在捧读之中得到陶冶,心灵于吟咏之中得到净化,于浑不觉之中忘却了酷暑逼人的烦恼。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今儿读到一篇文,题目叫做《掌叶半夏》,作者说当知道这样美的名字,不过属于一棵杂草时,竟有些不愿意相信。于是给了新解,叶长至掌大,夏已过半。我喜欢这种顾名思义。这样的夜,听窗外的一串细风,或细风里的一串叮咛。如对一个人的思念,是这样的轻,这样的美,这样的不惊不扰。即使掌叶半夏,也觉得整个身体里,草木苍翠。
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纯阳之气,夏天过半了。这人到中年,或多或少就有点半夏半秋的味道。
立秋。“立”意为开始,“秋”则是庄稼成熟的时期,万物从“夏长”进入“秋收”。俗话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幽幽。虽盛夏余威仍在,但一早一晚的凉爽己经来了。一场秋雨一场寒,一个新的季节,一幕新的气象铺天盖地而来。
9
沏好一杯茶,茶香缕缕弥漫开来,一边啜茶,一边翻书,最是惬意不过。读日本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篇的“四时情趣”写道:“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这是不必说了,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那时候,连下雨也有意思。”真是清凉适宜,碎碎念念的文字,是一种现世的安逸,好像我现在的生活,也是念念碎碎,波澜不惊。
晨起一杯茶,无需太浓,一人,一茶,便可聆听花开的声音。去浮躁,就多了一份安稳。学会了,于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于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不急,不争,将一杯茶喝到无味,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平淡的日子,过到无悔。帮女儿整理点笔记,帮妻子做点家务,独享夏日的清浅。也就是随手翻翻,爱看《芥子园画传》人物卷,淡远的山水,恬静的古人,心沉浸到远古人的生活中去。缓慢、沉重、艰辛,这些都是最好的东西,古人的慢生活,正宜了我此时此地的心境。
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让人才情四溢。半夏时节,要是还能遇见你,尤其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夏日。
生命如夏之绽放。穿越千年诗词,中寻到味道,李昂诗曰:“人皆苦炎热,我惜夏日长。”白天,蝉声悠扬,空调在侧;晚间,蛙声清脆,陪孩子看书学习。一窗明月半卷书,细品一个慢字,心静,夏凉,合在一处是为夏日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