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鸿的头像

高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1
分享

炉道不是一个村

   在商洛,从丹凤县城沿丹庾路北行37公里就到了庾岭街道。小镇因1934年12月9日炉庾梁上的一战成名。但凡来庾家河公干的、游玩的,非去不可的地方就是纪念亭。一路向北,翻过炉庾山梁,脚下就是炉道。

1

炉道得名始于西汉。西汉时,官府于庾岭两岔河铁铜沟置炉炼铁、修道运矿石,任用官吏管理,始有“炉道”之名。承于唐宋,盛于明清。

在商洛几个县里,丹凤建县相对晚点,是从周边的商县、商南、山阳、洛南四个县里拼凑来的,期间经历过撤并重建。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乡镇卷)》记载:1949年设炉道乡,1953年分南、北炉道两乡,1956年又合并为一乡,1958年设立五星公社,1961年更名炉道公社,1984年改炉道乡。1996年,炉道乡面积81k㎡,辖龙骨岩、黄坪、天明、建国、五一、新春、五二、五三、和平、何塬等10个行政村。1997年,撤销炉道乡、庾家河乡,合并设立庾岭镇。庾岭镇的林牧业资源丰富,山林面积20.7万亩,林木蓄积达36.5万m³,有丹凤重点林场莽岭林场。土特产品主要有黑木耳、香菇、核桃、板栗、山萸和中药材等。镇政府驻地街坊村距丹凤县城37.5公里,辖区有丹庾、庾峦、庾三(洛南三要)、庾皇(蔡川皇台)公路,全镇基本上达到了组组通公路。

时至今日,炉道不再是乡政府名也不是哪个村名,而是成了一个时代远去的象征,凝聚成一代人的家园情结,浓缩成一方水土的牵肠挂肚。

炉道其实是两道川,是两个比较开阔的河道。解放前归洛南县三要司管辖,三要称前保,炉道称后保,俗称前川后山。据老人讲,界岭原先是洛南县和商县的分界线。1954年之后,炉道乡划归丹凤县管辖。三要是农贸市场,三六九逢集,庾家河是骡马市场,一四七逢集,兴盛的时候,商旅云集。只是后来庾家河集市衰落,而三要的集市依旧,特别四月会和十月会热闹红火,是炉道青年男女逢会必去的集市。喜欢沿庾三公路坐车过三要到河南金矿的炉道人,似乎骨子里隐藏有一种洛南情节。

山高路远,皇帝不管。明末潼关南原一战,明军主帅洪承畴大败义军李闯王,闯王兵败十八骑连夜逃进商洛山。闯王的兵除暴安良、劫富济平,爱民不扰民,深得当地民众拥护,木厂沟的五龙山就是一处较大的山寨,遗址处的一座功德庙可见一斑。

小镇地处鄂豫陕三省五县纠结地带,炉道是丹凤经洛南到河南的捷径。1934年12月上旬,红二十五军在河南卢氏县城与敌激战之后,以急行军的速度向陕南挺进。8日红军翻过箭杆岭,进入陕西,直扑洛南县的三要司。取得九泉山阻击战的胜利后,从石峡口(官名双关)入,翻三条岭,沿庾三公路行进,9日到庾家河街道,军部驻扎在杨家药铺。部队途中在黄坪的陈家屋场到天明山木厂沟口的张家屋场一带留宿。当时部队曾借陈某人八斗包谷,开具有借条,解放后政府给这户兑现了800块钱。9日庾家河战斗气壮山河。

1946年6月中原突围时,李先念的部队从河南突围出来,途径炉道,顺利完成战略转移。1948年10月底的一天,着黄色军装的解放军在炉道过了一整天大部队,老人说这是参加淮海战役的陈谢兵团。也许是老天一直有意眷顾弱者,在大秦岭与河南的伏牛山之间,竟然隐藏着这样一条秘密通道,长达五六百华里。庾家河正是这条秘密通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而炉道正是位于这条浸满革命先烈血汗的红色之路,留许多感人的英雄故事。

2

在炉道这片传奇的土地上有两个老爷家喻户晓。一个是胡老爷,一个是李老爷,巧的是这两个老爷还是邻村的。

胡老爷官号胡一清,是南炉道三里曼村人,清末进士科班出身,官拜山西巡抚。后因革命党人起义弃官还乡全身而退。胡老爷用他的博学点亮家乡年轻人读书之星火,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炉道人发愤图强、勇毅创业。其传奇故事在丹凤县志里有记载。

天明山好风光。听老年人说,当年闯王李自成屯兵商洛,忽一日带兵行至该山头,问手下到了炉道什么地方,手下说不甚清楚。正好东方欲晓,闯王大喜,随口就叫天明山。站在此处山头远眺,方圆有四个头均匀分布,形似莲花,当地人称这群山为莲花山,而闯王曾经登临的山头正是莲花山的花芯处。

天明山下的村子就叫做天明村。天明村的李昆仑,小时家穷,13岁参加晚清队伍,参加过攻打武昌城的战斗,立下了奇功。后来在汉中剿匪中,威震土匪,被上司赐名李振汉。黎元洪当民国大总统期间,颇受赏识,授陆军少将衔,负责政府的军械库工作。“二虎守长安”时受到排挤,1936年带12名护兵回乡。在乡里能够主持正义,颇得人心,百姓称他李老爷。由于年轻时在省城仇家多,殃及在西安读大学的儿子和尚(小名)。儿子死后,李老爷把洛南高耀大姐的儿子张永吉过继在自己名下,张永吉任炉道后保保长多年。李老爷卒时62岁,与儿子同葬在炉道阴坡吴的后山根。不久,对面山上的岩石上现出一人物脸像,呈浅白色,当地人说极像李老爷生前脸型,奇闻传颂至今,头像还在山崖上,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好在,天明村能人聚窝扎堆,没有辜负李老爷的在天之灵。

3

炉道山川秀美,山不高俊秀苍翠,水不深清澈透明。山沟沟不甚幽深但恣睢生趣。粉笔沟深约五公里,窄宽窄宽的,从沟口到石幢有两公里的行程。山沟似一个穿旗袍的小家碧玉,景致宜当。小溪流水,土径蜿蜒,隔河二岸,简易木桥多横亘,梯田多点仄少,沟壑纵横,苍翠浓荫欲滴,白墙蓝瓦的土木结构的农家屋舍星罗棋布,鸡鸣犬吠起伏,不时有摩托车从身旁擦肩而过,一拐弯就不见踪影。

沟垴宋家祖坟地的两颗松树,直径均在两米开外,树围在六七米左右,四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围过来,树高在三四十米左右。同事说这两棵树至少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说是在八几年,有外地人出价一棵树1500块钱,两棵树给3000块钱,宋家人说是老树是有灵性的,不愿意卖。后来县上派人专门对这两棵松树做了登记,这两棵松树静悄悄地生长着,洒一地绿荫,佑一方平安。而在北炉道的北沟口路畔,还有一棵更粗壮的柴栎树,村民在树下修一庙,系满红布条的老树更显神秘。

生儿防病,不如家有贤妻。几年前,同事的老父突发脑梗,在县医院昏迷近十天,院方已下了病危通知,亲朋也劝他勿再固执。辗转多家医院,终于出现奇迹,其父病情日渐好转,能说话能吃饭,于是有了其妻四年病榻前悉心伺候的佳话。厚德传梓里,孝亲美名扬。在炉道,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炉道最好的地方数南炉道的黄坪村和三里曼村,地势好人气旺。黄坪村是原炉道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和炉道中学撤并后境况大不如从前,好在新农村移民新区建设又让黄坪重现当年的风采。而三里曼村是隔河二岸,四桥回环,春水涣涣,绿草如茵,柳丝飘舞,花儿吐蕊。山并不高大,泡乎乎的可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炉道人才多出此地,三里曼算得上是块风水宝地,是文化名村。其中,朱家的子孙更显优秀。

有旅游观光价值的地方应该是南炉道的龙骨岩山。龙骨岩的娘娘洞已修葺一新,庙里香火旺盛。平时求子许愿的人就多,每到农历二月二十九娘娘爷过生日当天,灯火通明到天明,当地镇政府、派出所每年都要派人前去维持秩序。最为稀奇的是北炉道杨家岩,岩顶巨石处有约一米长的金属箭头,手摇可转动,无论如何使劲,嵌在石头里就是拔不出来,当地老人说是杨二郎射的箭。在隔壁的三要镇三条岭村干江河路畔的山梁处有一个椭圆形的石洞,传说就是二郎神杨戬在河南卢氏县兰草的箭杆岭上用这支箭射的。杨家岩、干江河、箭杆岭三点在一条线上。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増添了地方元素的神秘色彩。

南北炉道,两条小河,在两岔河处汇集成一个苗条秀气的y字形。青山绿水,y影斜依,炉道河的水,流经陡峭的文沟河出县境,鬼斧神功成三口大小不一的瓮状深潭,当地人形象地叫它三道瓮,瓮沟因之得名,是三要的一处颇有潜质的景点。

如果说南炉道人爱读书,那么北炉道人就会做生意。炉道糖木耳,早在八十年代就在省城西安久负盛名。炉道的木耳源于负氧离子富集的莽岭山区,棒上的木耳绿色环保,品质有保证。多少北炉道人因贩卖糖木耳常年旅居省城,把西安炉道商会当成自己的家。商场风起云涌,时下,生意兴隆的小杨烤肉的领头人杨书会成了炉道人在西安的一张名片。

4

据丹凤县志记载,庾岭的居民主要是明清、民国时期从江浙、湖北、安徽一带迁徙来的南方人,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乱等原因。这些人操蛮子话,俗称下扈人。他们吃苦耐劳,生活勤劳节俭,待人实诚,讲信用,民风纯朴。炉道的民居,多是三间高大宽敞翘檐的土木结构明柱房,缀一个秀气小巧的院子,有几分徽派民居的简易风格。民俗最引人注目的是黄坪黄家的老宅。客厅门上的文字木雕,“双井第”三个大字特别醒目,并自称“山谷子孙”。“山谷”系我国著名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黄坪的黄姓人是黄庭坚的后人。黄家人三十早上过年,把大叫做父,把妈称做姨,是当地一道独特的民俗。如今,像黄家、胡家、李家、朱家等家族将家风与核心价值文化融为一体,移风易俗,树农村新风。

两岔河人爱唱二黄戏。早些时日,五一村就有戏班子,唱二黄戏,也唱河南曲剧戏,锣鼓开场,热闹得很,台下是乌泱泱的人群。与看戏相比,人们更热衷于听说书。说书是说唱艺术,没有乐器伴奏,其内容体现了一个“说”字,其作用在于教化人民,弃恶扬善。遇上红白喜事,主家爱排场热闹,包场电影,请个说书先生,一闹腾就三两天,村子里跟过年似的。如今,两岔河村又成立了村剧团。农闲时排练节目,逢年过节遇上重大节日前去助兴,很受群众欢迎。

早饭吃酸菜洋芋糊汤,这是炉道人的最爱。老式品种的苞谷,颗粒质地坚硬,磨出的糁子好吃、劲道。煮饭用的是铁锅,水开后,大火搅进加碱面的玉米糁子,待上下翻滚三起三落后,去皮洗净的洋芋浑煮。大火煮,小火焖,闻着洋芋香,饭就熟了。金黄的玉米粒涨成一个个的透明的晶体,熟透的洋芋似凝脂一般。纯吃洋芋糊汤滋味单调一些,来一盘腊肉炒芋头粉,就着酸菜、腌菜吃,一粘一脆,能吃出个神仙感觉来。

逢时过节,喝木厂沟人家烧的苞谷酒,不醉不归。今夜,一边读《水浒》,一边吞口水,眼前不断幻出的景象都是书中情景,在酒气肉香中,一个声音我在脑子里不断响起,足以催动我的味蕾爆发---那是一声吆喝,尽显大宋朝的豪奢:小二,温两斤酒,切二斤牛肉,一只肥鹅……顿时让人馋涎欲滴啊。忍不住喜欢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说的话,“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5

一草一叶总关情。炉道的黄叶菜和槲叶别是一番风味。

黄叶菜,炉道人习惯叫它疙瘩叶。疙瘩叶有两种,一种是叶片整体泛暗红色的叫红疙瘩叶,叶片四周边及叶片背部有细密的肉乎乎绒毛,红疙瘩叶树是丛生的类似于茶叶树冬青木冠状乔木。一种是叶片嫩黄泛绿的叫白疙瘩叶,叶片比较光滑瓷腻,白疙瘩叶树是类似于葛藤条,需依附其它树木蔓延伸展,呈藤架状。疙瘩叶树多生于视野开阔的路边地畔,树林不甚茂密的山沟、半山坡、石岩荫翳处,星星点点散乱分布,很少有成片成林的现象。

春暖时节,草长莺飞,又到了一年一度村民上山打疙瘩叶的季节,久等了一冬季的村民都在此时翘首期盼,等着尝鲜。一个冬天的休眠和养分储备,让疙瘩叶在春天的第一片芽叶中累积爆发,那一枚枚叶片聚满了鲜灵高爽之气。这时的疙瘩叶,内涵最丰富,口感亦为最佳。一般是三月中下旬就差不多就可以上坡采摘了。像今年,有闰月,物候早,气温一直偏低,四月初的疙瘩叶还没有老。听村人说上山打疙瘩叶前后也就半个月的时间,上坡太早,疙瘩叶太小太嫩,不经吃。上坡太晚,疙瘩叶老了,叶片是柴柴,咬不烂嚼不碎。错过了疙瘩叶采摘的时间,疙瘩叶和其他树木的绿叶一样,春去秋来,茁壮自己,撒一地清凉。

疙瘩叶打回来后,不能窝在蛇皮袋里,要摊开晾放以免变色变味。吃的时候,先要择菜,把其它些混杂其中不能吃的叶儿挑拣出来,把连着疙瘩叶片的茎梗摘除干净,轻轻焯一下水,用冷水清洗沥干。可以凉调,可以窝浆水。凉调疙瘩叶,红红的辣椒油,叶片盈盈翠绿,吃的赏心悦目。窝浆水,疙瘩叶极易酸易化,第二天就可食用,无需加醋,一盘疙瘩叶酸菜,一撮葱花姜末,两三勺蒜泥足矣。当然,采摘的太多了的疙瘩叶,一时半会吃不完,捎点给常年在外的儿女和非常要好的亲朋好友尝个鲜,或者晒干储藏起来日后慢慢享用。这山坡上自然天成,日晒月照,吸天地灵气,沐雨露甘霖,纯天然有机佳品,难能可贵。

有些人家,熬稀饭或做不稀不稠匀匀的糊汤时,抓一把洗净的疙瘩叶放到锅里,稀饭或糊汤的饭色颜值大增,一肚子的馋虫立马被激活,闻着香香的,吃起来黏黏的。此时胃口顿开,再多咥半碗饭也丝毫不成问题。

炉道满坡槲叶树,端午吃槲叶粽子。槲叶与别的野生植物不一样,新叶不出,老叶不掉。每年春天,端午时节,正是槲叶成熟的季节,槲叶肥大,形如荷叶,带有一股自然清香,有一种特有的香气。这时人们会上山大量采摘,并将它带回阴干。新鲜的槲叶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熟化,在包粽子前还要经过高温蒸煮和摩擦清洗。包粽子时,先将槲叶用水煮一会,叶色由绿变为黄时,就可以包粽子了。端午是粽子的江湖,在粽香里细品传统文化。

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无酒不成席,炉道人仍然沿袭着八大件子的习俗,魁五不赢人的炉道玩法热闹着乡村的夜空。

6

炉道人在县城有“三多”的美称,一是在县城“吃皇粮”拿工资的人多,二是在县城买房子的人多,三是在县城照看孩子读书的人多。

炉道地方不大,有名气的人不少。他们有从政的,有从医的,有经商的,主政一地,造福一方。退休与否,造福社会,赤诚未改;回报桑梓,将一腔热血真情洒满丹江两岸。

炉道和外地的情况一样,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创业,劳务输出是一大特色。这几年,陕南大移民的浪潮把好多农村人卷进了城市,腾退工作如火如荼,留下的多是老年人。疫情期间,更多的炉道人还是选择留在家里发展经济。

木厂沟的年青人雷凤阳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积极发展天麻种植,自己富了,成立的种植天麻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致富,已成为黄坪村乃至小镇的创业带头人。

听雷凤阳说,八几年他十五六岁的时候,那时家里很穷,没衣服穿,没钱交学费然后就没上学了,那阵子在从里干活会挖到些野生天麻卖钱,当时好像20元一斤,算是很贵的东西了。当时有人种植天麻,自己也想学种植天麻,可惜没有经验基本上没弄成。后来他才知道天麻种植技术和普通农作物不一样,它没有根和叶,自己吸收不了营养,开始几年都是赔钱在务弄。后来查看资料和大家交流,慢慢摸索着经验,才一点点好起来,后来就学着天麻生长习性,仿野生种植,天麻适合生长海拔在1600米,刚好符合这里生长条件。再后来,自己做菌,自己种植,每年天麻菌的生产量是五万套,自己用一万,剩余的卖给附近的乡亲们,也带动了当地的天麻种植。前两年的天气状况不好,导致减产了。去年的长势看到还不错,成立的种植天麻合作社,想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今年天麻又是个丰收年,刚一开始采挖天麻,就被老板定下了,货还是供不应求,当下种植天麻潜力很大,市场越来越大。

谈到以后的打算,雷凤阳想引进云南乌天麻,然后和当地的红天麻杂交,这样做是想增加产量,达到高产,等产品出来以后,质量要是达标的话,可以注册商标,有自己的品牌,走高端市场。

我从他亮晶晶的眸子里看到的是自信,是历练后的成熟。还有更多学成归来的年青人把科技植根于熟悉的土地,足不出户就可以发家致富,这不正是建设美丽乡村、富裕乡村必由之路?

炉道不是一个村。经历了岁月的风尘,炉道、河里的沙石、坡上的松柏,与村落融为一体。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静谧安闲,风情世故摇曳着炉道的星空,峥嵘岁月流淌着不息的纯朴民风。

炉道,我为你骄傲。你不只是一个地域的标签,你不只是活在我梦里。即使将来有一天,我远涉千山万水,我离开了你,我想我依旧会时时想着你,念着你。因为你早已植根在我的心田,融入我的血液,和着我的脉搏一起跳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