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日,市场出现一种可以直接吃、不用漤的水果柿子(不是圣女果),商家说是日本的柿子。上网搜搜,是脆柿子,又名甜脆柿,在每年秋天成熟,十月份上市。脆柿子属于落叶乔木植物,果实扁圆,可制成柿饼、柿汁、柿糖,新鲜脆柿口感是脆甜的,不是软的,有柿子的香味、苹果的口感。买几个颜色光亮、个头大的尝尝,微微涩口,吃不出丁点儿老家漤柿子的味。又是一年柿子红,还是惦记着家乡的柿子。
十月的商山洛水,小桥流水,群山尽染,沟壑遍野是红彤彤的柿子,这里一片河堤,那里一丛密匝,高的矮的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像似一串串红灯笼似得挂在枝头,浓墨重彩,成为了秋日商山洛水的一道靓丽的景观,时不时吸引着游人驻足拍照留念。
22℃的商山洛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气候南北兼而有之,物产丰富。盛产核桃,有“核桃之都”之美誉;适宜种植葡萄,丹凤葡萄酒美名传。正是因为商山洛水独有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商洛柿子成熟时的与众不同。
从当初如梨子般的青绿,到秋霜重时的变黄、变红,柿子好像把积蓄了一年的力量都凝结在这小果子里,使了劲地耀眼、香甜。捧在手里,细细把玩,轻轻一嗅,温柔了岁月,惊艳了秋色。
读乡党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他在那篇《树佛》里说:“我称柿树为佛,是树嫁接了结果,如女子成熟少妇乃渐入渐老之境。”贾老师对杮子再熟悉不过,这是他对家乡柿树最完美的诠释。
柿子圆润多情,颇得文人雅士的喜爱。梁简文帝有诗云:“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唐代诗人刘禹锡更借“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来颂柿子之美,明内心之志。北宋词人仲殊在《西江月.味过华林芳》里赞美柿子说:“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里团酥。不比人间甘露。神鼎十分火棘,龙盘三寸红珠。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南宋诗人陆游在《秋获歌》里赞美柿子说:“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文人墨客对柿子的赞誉之情溢于秦岭南麓,六百里商於古道袅袅飘香。站在远处,和煦的阳光照在柿子树上,熟了的红柿子悄悄躲在叶子下,像一盏盏红灯笼,连树叶也变得金灿灿的。那些还没熟的黄柿子,像一个个小黄球,点缀其中,淡墨如画。
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洗礼,愈发红艳,惹人喜爱,那是丰收的景象,是希望的凝结,更是秋天对劳动人民的馈赠,每一棵柿子树,都宛如商洛人民的善良和淳朴的品质,守望着岁月的沧桑和时序更迭。
一阵秋风吹过,柿子树在摇摆,柿子的清香也随之飘散到空气中。秋色绚烂,柿子红了。繁华落尽,嶙峋的枝条上却挂满一簇簇、一丛丛,火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把荒芜的山野点亮,清冷的秋风也忍不住驻足。萧瑟的深秋,这一抹红火,就像暗夜深处的明灯,仿佛在说:只要心怀期许,人生总会喜事连连。
沟大林深的商山洛水,柿子品种多。有火晶柿子,因其色红耀眼似火球、晶莹透亮如水晶而得名;有磨盘柿子,因个头大,有核或无核,成熟后为黄颜色,形似磨盘而得名;有火罐柿子,因个头小,无子无核,红彤彤的,形似火罐而得名;还有什么像“平头柿子”、 “牛心柿子”、“舍留黄”等等,这都是当地群众根据它们的形状、习性为它们起得名,叫顺口了,不一而论。这些柿子,皮薄、肉细、个大个小、汁甜如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乱赶集。”这是一句我从小就懂得谚语,也就是说,每逢到了农历九月,那些可爱的柿子就成熟了。柿子含有丰富的糖纤维,甘甜而不肥腻,是其它水果所不能媲美的。
俗话说,柿子要挑软的捏。轻轻掰开一颗饱满的柿子,清甜的馨香扑面而来,放进嘴里,细细品味,甘汁就止不住地往嘴里钻。甜甜软软的柿肉,充盈着味蕾,从舌尖一直滑到胃里,一路甘甜,一路清爽,最后幸福地填满心间。
而刚摘的柿子有些硬有些涩,最好放几日软和一下。想吃的时候,需要用温水漤一下。这法子简单、实惠又经济。漤柿子是一个细活,柿子要在40°左右的温水中至少暖一夜。在这中间,水温一直保持那个适中的温度,既不能凉,凉了脱不了涩味;也不能热,热了又怕把柿子烫坏。母亲晚上在灶房里出出进进,直至柿子的涩味完全脱掉,就可以捞出来晾干。这个时候,伸手从锅里捞出一个暖暖的柿子,轻轻咬上一口,那甘甜、清脆、温润的感觉一直从喉咙溢到胃里,暖心的味道,从头到脚舒爽极了。漤熟的柿子,晾凉了味道更醇厚。好东西不能多吃要慢慢享用,因为柿子本身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吃多了会“心口疼”的,尤其是不能空腹食用。所以,不管我们那时有多馋,始终不敢大口朵颐、尽饱吃个肚子圆的。
科技为柿子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见识了批发商在冷库里用二氧化碳低温漤柿子脱涩,这样漤出的柿子出果率高,品相好,很少有烂果,操作简便,成本也低。
商山洛水的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鸟雀也格外的多。在饥荒年代,大人们采摘柿子总是把树顶梢上的柿子留下,红红的柿子温暖着草木萧瑟的冬,留给熬过漫漫寒夜的鸟雀们吃的,确保来年柿子丰收。庄稼人都懂得,在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因为,给鸟儿留有吃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今,隔河两岸的柿子树依旧,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不再稀罕这些普通的果子,整树整树的柿子挂在枝头,就像年前年后城市一街两行的大红灯笼,喜庆着年景,是鸟儿们的栖息乐园。
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湛蓝的天穹下,映着冬日暖阳,那墨色树枝丫上悬挂着红彤彤的柿子随处可见,唯有晚熟的柿子树红透天下,勾勒成一幅幅浓妆淡抹的乡村冬野山水画,同时也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
一场雪又一场雪覆盖大地,红通通的柿子就变成黑啾啾的圆蛋蛋,不用在锅里暖,干吃起来也非常的甜。每年除夕年夜饭过后,父亲都会拿个梯子,爬到场边的柿子树上折几枝冻得乌紫的柿子,放在炉子里的温水里等它慢慢舒展开来。每一颗冻柿子都会在温水里苏醒过来,紫里透红、晶莹圆润,薄薄的一层外皮如蝉翼,轻轻一滑即卷起,捏着柿蒂儿,用嘴微微一吸,整个柿子的琼浆玉液一股脑地窜进嘴巴,歆甜沁脾,手里只剩下一个蒂皮儿,吃一个还想吃两个。父亲说,三十晚上吃柿子,图个来年事事如意。
柿子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水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古人曾记载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柿果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行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咳止血之功。”其实在这部药典大成之作中,关于柿子树皮、树根、柿蒂、柿霜、柿叶、柿果的药用价值记载甚多,让人不禁感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水果背后居然有这么多故事。 穿越千年而来,柿子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商洛人的记忆,也在传承发展中成为乡村经济振兴发、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商山柿饼名气大,孝义湾柿饼成名早。磨盘柿子,油质重、糖粉足色调鲜,成熟后生吃,味甜绵润。用它加工成柿饼,自然远远胜过其它柿饼了。勤劳敦厚的商洛人把吃不完的柿子做成体大霜厚、甘甜绵软、少核或无核的柿饼,绿色环保,而且具有耐储、耐运、使用方便的特点,柿饼拿到市场里去卖,深受市民喜爱。最开始是一家一户手工削柿子晾晒、储藏上霜成柿饼,发展到现在的改用机器生产,形成红红火火的乡镇柿饼产业,久居深山人不知的商洛柿子,摇身一变,成了乡亲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和核桃树一样受人尊敬和爱戴。
商洛民间酿制柿子醋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锐意创新的商洛人还利用现代微生物科学技术,秉承古法酿制工艺,选用当地新鲜柿子为原料,本着绿色、健康的人文理念,酿制的柿汁香醋,口感醇厚、果香浓郁、色泽清亮红润,“原汁”“原味”、“原生态”。还搭上了832扶贫电商平台新时代特快专列,既解决了柿汁香醋的销售问题,又增加了果农的收入。商山洛水的柿子又一次华丽转身,完成了一次次舌尖上的旅行,诗意商洛,美食商洛,洒下一地惊艳。
前几日,顺道回趟老家。小河两旁、坡脚底的一树树柿子红艳,山萸树丛红果果粒粒闪亮,繁荣滋茂,带着一分野性的生气。房前屋后晾晒的苞谷、柿饼在阳光下泛着红光,握着乡亲们一双双热情而有力的大手喜气洋洋。回望美丽如画的村庄,一张张熟悉而忙碌的笑脸和对面山崖上的映山红一样灿烂,幸福的日子柿柿年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