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红烈的头像

高红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7
分享

白杨铺的秧歌

白杨铺的秧歌

高红烈

 

这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的家乡再没有耍秧歌。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底思念起那欢乐的秧歌了。

                               ---题记

 

“白杨铺的秧歌永不败,初十晚上猛出来。”

很小的时候,我就记住了这句故乡方圆几十里妇孺皆知的口头禅;一年四季,老盼着正月初十晚上尽快到来。

其实,白杨铺的秧歌初九晚上就起来了,只不过在本窝子里闹一下,像唱戏演节目彩排一样,初九的秧歌充其量只是运动员上场前的预热而已。真正的白杨铺秧歌在农历正月初十晚上。每年这一晚上白杨铺朋秧歌,周围秧歌都要到白杨寺上一炷香,腊一会花,那场面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心!白杨铺秧歌早早在寺院正门前列队迎候,一时炮仗震天,唢呐呜咽,旌旗翻飞,篝火熊熊燃烧,狮子闪跃腾挪,神龙见首不见尾,急如响雷的大鼓震得崖娃娃吼。头家叩首作揖接秧歌,成十家秧歌次第涌入寺院烧香敬神。十里八乡看秧歌的人们拥挤着,说笑着,拉着手,抽着烟,互致问候和祝福,共享原始宗教般的狂欢盛宴。

寺庙里敬神毕,秧歌就接到事先商定好的村庄,叫接“官摊子”。我们白杨铺有后沟里、杨屲上、赵家川、中沟里、康家山、崖川、西坡里、黄家川、丁家沟、老庄上、庙嘴上、东坡岭、菜子沟、任家坪,十几个自然村,年年轮流转。秧歌一到,在比较宽敞的地方,先由狮子打开一块地方,跳桶子鼓,舞狮子,跑旱船。只听 “咚咚咚咚---咚”的大鼓声如滚滚春雷卷地而来,“锵锵锵锵---锵”的锣钹家什脆生生地惊得人心尖子乱颤。压鼓杆子的把手中的鼓杆子绕花挽花,弱压强压,节奏明显,舞得呼呼生风;桶子鼓手一律黄头巾、黄衣黄裤、白球鞋,腰里束着红绸带,蹦起来有三尺高,鼓鞭子在头顶旋转,红漆桶子鼓在手中上下翻飞,掌鼓胯鼓卧鼓,紧三鼓慢三鼓,转槌抖槌翻槌,腾、挪、闪、跳,鼓手忽而鹞子翻身,忽而虎落山间,骑鼓两头,前打后击,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月,鼓声在白杨铺的夜空飘荡回旋,整个大地顿时成了锣鼓的海洋。

接着耍狮子。白杨铺的秧歌常常是两头大狮子领几头小狮子。小狮子一人舞;大狮子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身一般用长麻丝编织而成,狮头用竹片和布头糊成,装上会活动的眼睛和红舌头。锣鼓铙钹家什一响,古代武士装扮的引狮人手握旋转绣球,开始逗引狮子,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上桌子、滚绣球等动作,观众拍掌喝彩。我那时候最羡慕引狮的,把红红的绣球放置在场地中央,耍一会拳脚,舞一会棍棒。然后啊地一声大喊,大小狮子一跃而起,绣球上下翻飞,狮子左右跑动,一时锣鼓喧天,尘土飞扬。有时候,大人把小孩从狮子身下抱过去,祈求禳灾祛病,讨取吉祥平安,实在是有趣极了。

耍旱船也叫跑旱船。整个船身用湿柳条烧烤曲折而扎成,讲究轻巧玲珑。顶盖两头微微翘起,用彩色布遮幔。上扇周围饰以彩色线穗,前后各吊一个大红绣球。船舱前门呈方形,贴上大红对联;后窗用纸糊住,贴上色彩各异的图案,两边侧窗一般用彩带网成。下扇前后也用彩色布遮幔,前后各放一盏莲花灯。最下边围子染成浅蓝色,再绘上水纹。米黄色船顶,水绿的船裙,透过窗孔,可以看见那漂亮的船姑娘,粉嘟嘟的脸盘,水灵灵的眼睛,微微上翘的小嘴,长长的睫毛扑闪扑闪,显得那样纯朴可爱。耍旱船要围一个场地,按四个方位分四门进行表演。船夫一步一摇,前奔后退,船也左右晃动,上下起伏。随着急促的鼓点,旱船飞快地旋转,船裙圆圆地涨起,整个船身好像飞旋的风转,又似漂浮在水面,浑然一个圆圈,令人眼花缭乱。船夫使劲呐喊,划船的桨板左奔右突,犹如进入激流险滩,大浪旋涡。周围的观众,也都在提心吊胆,情绪紧张。突然,船姑娘收住舞步,徐徐下旋,交腿坐地,船儿下沉,场上响起一片喝彩声。这会儿,我赶紧挤到前边伸长脖子瞅船姑娘,旁边不知谁大声说:“瞅啥哩,那是你媳妇!”我又瞅了一眼,船姑娘竟然冲我莞尔一笑,我立即脸似火烧,但从此以后,船姑娘美好的形象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至今难忘。

第一阵子秧歌一闹完,就开始唱社戏,小小的土台子上咿咿呀呀唱上几折子秦腔和眉户小曲,还要去各户人家腊花,唱秧歌铰儿,唱词多为表示祝福吉祥的话语,象“正月里来么是新春,百草芽儿往上长”,“进得门来一院花,二门响炮把旗插”,“卧龙狮子当院耍,祖祖辈辈享荣华”,“初三十三二十三,曹给亲亲拜个年”……有时还要闪天狗,跟秧歌的人先后涌入厨房,把锅盖、碗、铁勺、擀杖、脸盆,一闪一闪又一闪,见啥把啥顶在头上拿到院子里,一时锣鼓震天,笑语喧哗,热闹非凡。

白杨铺的秧歌如雷贯耳。在白杨铺,秧歌也叫社火,社火也叫秧歌。我想,因为在晚上玩耍,还要唱戏,所以秧歌又叫社火吧。每年正月里都要耍秧歌,正月初九开始耍上八九晚上才歇将。

白杨铺人闹秧歌由来已久,主要是敬神祈福。

   “先有白杨寺,后有白杨铺”。正阳山白杨寺始建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建筑规模宏大,庙宇众多,塑像精美,香火旺盛。可惜毁于兵燹战火。清代后期有一高姓男子在寺院大门对面不远的台地上开了一间山货铺,由于勤劳善良、不怕吃苦、服务周到、老幼无欺,生意越做越大,闻名遐迩,以后连整个村子都叫成了“白杨铺”。如今,白杨寺毁了又建,白杨铺的秧歌却常演常新,绵绵不绝。

白杨铺的秧歌由灯笼、狮子、旱船、龙、腊花、锣、桶子鼓、大鼓等组成。秧歌一起,就是天再冷,雪再大,路再远,也要每晚必闹。白杨铺的秧歌向来阵势大,花样多,组织严,讲仁爱,威望高,无疑是龙头老大,方圆几十里的村庄,哪儿能接到白杨铺的秧歌实在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俗话说,秧歌是个气皮胎。在农村接秧歌,其排列程序有很多讲究,要按方神大小来排次序,做到有礼有序。稍有马虎,就会因为鸡毛蒜皮之事发生打架斗殴,但只要白杨铺的秧歌在,唯白杨铺秧歌是瞻,谁也不敢闹事,一切井井有序进行,镇压压的,大家耍得有板有眼,善始善终,开开心心。

相传白杨铺的秧歌最盛的时候有好几百人,走起来一头还在白杨寺,一头已经到了平塔岘。一名头家,两条龙灯、两条旱船,四杆唢呐,六面大鼓,八只狮子,十二杆彩旗,二十四位小伙子背着桶子鼓分成两队一演一演又一演,三十六位年轻人举着象征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灯笼闪来闪去,四十八位小姑娘扮成腊花子扭着秧歌碎步。大鼓一响,跟秧歌的人赶紧放下饭碗,拿起家伙什儿,循着鼓声往指定的地点快速集合。

白杨铺秧歌最令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折服的是耍龙灯。龙灯由竹子扎成圆筒状,上面糊纸,再配以色彩绘出红龙甲或绿龙甲,龙身有九节,每节中点上灯,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此时明月高悬,开阔的土地上点燃九堆熊熊大火,白杨铺秧歌要表演“蛇抱九蛋”,围观的人们大呼小叫,扶老携幼,孩子架在大人脖子上,远远地站在火堆周围指指点点。只听一声鼓响,两条龙腾云驾雾而来,龙头上喷着火,呼呼地穿插跑动,要么你缠我绕,要么上天入地,好似翻江倒海,气势若虹,腾起的土雾几乎遮盖了天上的月光;舞龙的小伙子个个喘着粗气,汗流浃背,但精神抖擞,飞快地跑来跑去,跳跃穿插着来显示表演舞龙的高超本领。

我小时候,最喜欢跟秧歌。秧歌走到哪儿,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跟到哪儿。秧歌接进庄户人家后,锣鼓家什一歇,头家抽烟喝酒商量唱戏闪天狗诸事,农村叫舔四碟子;跟秧歌的喝上一碗清汤,开始串门谝话打扑克。我们一帮娃娃就跑来跑去,有时还能混上一颗糖果或者半碗米棋花子面呢。有一次,秧歌耍着耍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我竟然睡在菜子沟李家的热炕上睡着了,秧歌闹完走了我也不知道,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才醒,推门一看,大雪封山,白茫茫一片,噗通一脚下去没了小腿,只好在菜子沟与小伙伴玩耍了五六天,我爸拿着铁锨铲路才把我领回家。

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闹新春。岁岁年年,勤劳朴实的白杨铺人带着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响锣鼓,扭秧歌,秧歌成为当地老百姓敬神祈福、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大餐。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虽然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有了手机,有了电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白杨铺人对秧歌的热爱丝毫没有减退,痴心不改,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晚上朋秧歌,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依然响彻云霄。白杨寺灯火辉煌的秧歌与宝兰客专高架桥上一闪而过的高铁列车相互映衬托出了定西北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