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红烈的头像

高红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10
分享

那山 那树 那人

金秋时节,我们“安定印象·绿色家园”林业生态建设采风团迎着朝阳,坐车向赵家铺村金盆山进发。

举目四望,高低错落的山坡全部被草木覆盖,空气清新,晨雾氤氲。上山的道路已经被葳蕤野草侵蚀占领,而蓬蓬勃勃的沙柳伸出臂膀热烈地欢迎着我们。透过密密匝匝的松树、侧柏、沙柳、国槐、毛桃、山杏、柠条,我看见一座坍塌废弃的庄院静静地蹲在树丛下,回忆着过去的荒凉,记录着如今的林草丰茂。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我们曾经住在那样的宅院中,土窑土炕土围墙,缺吃缺穿缺柴烧。突然,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野鸡嘎嘎叫着从车前飞过,一车人惊叫着,欢笑着,不知不觉冲上了金盆山。

金盆山顶视野开阔,气象万千。我曾经采访来过这里,没想到山顶平台上中央领导亲植的松树已经枝繁叶茂,树影婆娑,长得有两层楼高了,树上挂满了像蓝宝石似的松塔,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站在金盆山顶俯瞰四周,满目青翠,郁郁葱葱,绿色织成的锦绣画图从山顶铺到了山麓,草木辉映,震撼人心,反坡地里一行行整齐的树木像威武操练的士兵,又像非洲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变成绿色的斑马跑到了陇中旱塬,这儿一簇那儿一片的紫花苜蓿恣意疯长,野草的苦味和野花的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据林草局的同志介绍,自2003年以来,金盆山退耕还林工程示范点按照整山系、整流域推进的原则,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治理模式,林业技术人员严把种苗、整地、施肥、栽植、覆土五道关口,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凭着“人一之、我十之”的那股韧劲,一次性完成退耕还林六千亩,荒山工程造林五千亩,种植紫花苜蓿三千五百亩。这是干旱山区植树造林的一个典型,没有水,也没有机械。多少个白天黑夜,他们顶着酷暑严寒,硬是靠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用铁锨和架子车这样简陋的工具,栽活了一棵棵树,绿化了一道道山坡。

安定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来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自然条件严酷,只有农民住家的庄前屋后生长着榆树、杏树、杨树和柳树,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有刻骨铭心的印象,那就是山是和尚头,户户没柴烧,满眼是望不到边的荒凉。

每次触目青山绿树,我都感慨不已,脑海里不由得幻化出童年和少年时期放羊拾柴的苦难画面。那时候我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背上背篼去铲柴。近处地埂上的冰草蒿子和山坡上的草胡子铲光了,就爬到崖畔上去铲,跳到窟圈里去铲,有时还要翻山越岭偷偷潜入集体林场去铲,犯尽了难心,但晾晒在场院里的柴草老是不够烧水做饭。在我的记忆里,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霸占一个山嘴或一条沟坡,用铁锨顺坡连草带土铲下来,长一点的拣出来喂灶火眼,碎草和土皮背回家填炕。植被破坏了,草根铲掉了,来年还能长出绿草吗?

裸露的山川任凭酷暑的毒太阳暴晒,任凭三九严寒的老北风卷着大雪肆虐。我一想起来就疼。许多人无奈地摇摇头,凄楚的眼神写满了失望。

旱塬渴望绿色,安定呼唤绿色。

虽然政府有过停止破坏植被的规定,但解决不了老百姓的烧柴和吃饭问题,依然是一纸空文。好政策如春风化雨,退耕还林改变了安定“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生活怪圈,也从源头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几十年来,安定区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绿化不动摇,坚持整乡、整村、整山系、整流域推进,运用科技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配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公益林等生态项目,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配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全区生态环境面貌得到了大力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八,有十三个乡镇基本实现了灭荒。

安定人起鸡叫睡半夜,封山禁牧,封山育林,造林绿化,为“遮不住羞丑”的黄土地织衣裳,全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山梁沟峁上整修水平台,深挖燕尾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栽活每一棵树;面山绿化,道旁植树,有效构建起了功能多样、协调互补、以点带面的长廊生态屏障区;庄前屋后栽植杨柳杏果,闲置荒地播撒紫花苜蓿,用勤劳的双手装扮自己的家园。曾经破衣烂衫的安定大地如今披上了绿装,苍山如黛,草深林茂,野兔子跳,山雀在啁啾,肥嘟嘟的野鸡“嘎喇喇”尖叫着从草丛里奋力飞到了对面的灌木林中。

安定的林业生态建设,集中体现了定西“三苦”精神。

官兴岔、九华沟、锦鸡塬、车道岭、城区四山、金华林、农行员工林、福州林这些精品示范点像一座座绿色纪念碑矗立在干旱苦焦的黄土地上,春夏满山葱茏,秋来层林尽染。

如今,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块曾被称为“苦瘠甲于天下”的地方时,会惊奇地发现这里荒凉渐退,绿色渐浓,沟壑梁峁焕发出勃勃生机。青山郭外斜,绿树村边合。我无数次走过的故乡的羊肠小路杂草茂盛得不能行走,到了冬天,山上枯萎的蒿草给大地盖上了厚厚的毛毯。说来也怪,安定这些年雨水也多了,气候也变得湿润了。原来没柴烧,没处放羊,现在却最怕失火。每年清明时节,林草局和各乡镇干部昼夜守在上山的路口,劝说人们文明祭扫,不要在坟地里烧纸。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已经成了安定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在定西南山上,有一片安定和福州两地在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携手挥写的林业生态建设大手笔,工程造林,科学管护,纵横交错,一次成林。福州林运用“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浇大水”技术经验,打造了集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夕阳将福州林染成了金色,一行行、一排排栽植整齐的绿树手拉手在风中轻轻摇曳,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我感受到无边的草木在微笑,山川在微笑,哗哗的笑声随风飘荡。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绝对不会相信这么雄伟壮观的工笔画就镶嵌在定西城边。林草局的同志笑着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我们流转了林地,福州带来了雄厚资金,福州的干部和技术员蹲点造林带领我们转变了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项目建设吸收当地农民参与和选聘建档立卡户人员为生态护林员,优先采购贫困户自育的苗木,还有退耕还林补助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万亩福州林实现了精准脱贫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我们留恋于自然怀抱,吮吸着田野里泥土草木的清香,三三两两徜徉在亭亭如盖的松柏树下,笑语喧哗,指点江山,甚至有人引吭高歌《我的祖国》。我们一个个合影留念,将绿色名片通过视频发到了朋友圈。抚摸着福州亭的栏杆,我遥望着苍茫远山上悠悠转动的风力发电机群和脚下越长越美丽的定西城,似乎有一幅青山、绿水、蓝天的壮美画卷在陇中大地徐徐展开,我的心中訇然响起了建设秀美山川的大合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来的路上,我们议论着所见所闻,不由得发出感叹:昔日安定的荒山秃岭,如今正在一点一点、一片一片变为苍翠青山。安定的每一寸山梁,都留下了林业人抚摸的痕迹;安定的每一面沟坡,都闪耀着林业人千针万线皴染的杰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