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汉新的头像

古汉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8
分享

师恩如山

我于1991年6月中师毕业后,从五华的小山村来到惠阳区良井镇北联小学任教。那是一个很小的小学,也许在村子里已经很不显眼,如果不是听到学校里传来的读书声,大家可能已经认为这个小学校已经荒废。当我捧着一叠作业本走来的时候,同学们看到我的步子有些蹒跚,年纪虽小,但额头上也可见几根头白发。当我走进了这个小小学校,小学校里马上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是的恩师就是现在的惠阳区良井镇教育办副主任刘谭军名师。

    我年幼17岁,来到这个很小的学校,周六、日学校是不开膳的,只好到恩师刘谭军名师家里樽饭吃。刘谭军名师,常过问我教学上、生活上、婚姻上等的事情,亲如兄弟,像父辈一样关心着我的成长。在良井镇北联小学渡过了难忘的三个学期的任教时间。从师范刚出来的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过程,肩负着老师的义务与责任,肩负着学校与家长的寄托,肩负着同事与校长的关注,肩负着自我成长与恩师名誉嘱托。为了学生的美好明天,我只好在恩师刘谭军名师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认真细心备课,上课,改作,辅导,请教,反思,慢慢地有了一点一点的进步。当老师,师德与责任是首要的,老师是一份良心的工作,对专业知识,做到精准,不能含糊的解答学生的疑问,那么,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常识礼仪,特别是家乡习俗的知识,风度人情等乡土教材的熟悉要了如指掌,才能在课堂上赢得学生们的认可与尊重。

    乡村的孩子们是纯真、丰富力、探知、勇敢等多种型性格组成的一个真诚灵魂。

    镜头一:“老师来了!”孩子们立即簇拥过来,拿着书本,拿着作业本,问长问短。太阳从东面的山坳爬上来,小学校里顿时充满了温暖。虽然这群孩子没有统一的校服,有些孩子穿着带补丁的衣裳,还有的脸上还有没洗干净的泥污,但这是一群充满希望的孩子。

镜头二:很旧的讲台,很旧的黑板。老师走上了讲台,给眼神中充盈着渴望的孩子们输灌着知识。老师讲解着,学生们认真地听着,似乎在给这些孩子们讲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的眼神是那么的慈祥,语气是那么的自信。读书声也在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山坳里传出来,穿过大山之间,仿佛传到了外边的世界。老师细心地播种着火种,虽然这些火种很微弱,但是却已经倔强地燃烧了起来。

     镜头三:那是我年轻,这里更偏僻了,虽然学校里很小,但是山里的人们却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每天迎接晨曦,送别晚霞,这么周而复始,我在这所小学校里辛勤地耕耘。在别人看来,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却是无比的快乐。

    镜头四: 1993年3月,我来到东莞市樟木头镇任教,因为是有个春节隔着,我没有告诉同学们。听说恩师说,开学时,同学们知道我到另一个地方任教后,一个班30多为同学都哭了起来,这是我教学的成功,还是对学生人性上关怀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还是那是老师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呢?我至今还没有答案。但是,现在的他们整天打听我的下落,我虽有见过恩师,可惜不敢告诉同学们。因为同学们需要我的时候,我离开他们,向更好的地方发展。怕同学们说我自私,这是我教学上第一次离开乡村教育,同学们举动让我感到的震撼,却让我无地自容,我的形象变得渺小起来,只能让我成长的岁月中留下了遗憾。

    人生道路上成长历程里,能得到同行名师的指导是一种缘分, 更是一种福分。如今,刘谭军恩师对我的引导,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也忘不了悉心关怀的美好岁月。如今的科技发达,微信的力量把我们的友谊拉得更近,谈得更细,聊得更高兴。让人生第一段成长岁月的日子,永远铭记心中,让这种火把传递给下一辈,让教育的青春岁月成为有价值的回忆与传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