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军平的头像

郭军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06
分享

烟雨蒙蒙黄鹤楼

文/郭军平

江南多烟雨,处在长江岸边的黄鹤楼,更是如此。终于站到了黄鹤楼上,如同见到了梦中情人,我长舒一口气。

与黄鹤楼的相识,起于童蒙时期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那是我童年时最美丽最深刻的记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彼时童子们琅琅不绝的读书声,把那百唱不厌的诗句不断地传进在我的耳膜。

黄鹤楼,如同一位丽人浮现在我的眼前。她是那样的奇崛宏伟,她是那样的清秀明媚,她是那样的诗意氤氲。如清水出芙蓉一样,她以超俗的品格征服了所有青睐她的游客;如天然去雕饰一样,她以飘逸的魅力征服了所有钟情她的粉丝。默默地,在这里,一站就是千年;长江与她相伴,诗仙与她守望。当然了,还有那一首让她声名远播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自童蒙时候就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被我们不知吟诵了多少遍,书写了多少次。而今,依然在我的头脑中不断地回响。为何这首诗会让一座楼而名扬四海呢?诗文的影响力缘何胜过于政治与权力?穿过了岁月的云烟,历久弥香?我站在楼上,久久地思考这个问题。

蓦然,“乡关何处”闯入我的眼前,久久盘桓,挥之不去。是啊!此刻,登楼远望,我为何心绪不宁?我为何眼睛迷离?原来大凡有乡土情结的游子们到了这儿会不由得牵挂起远方的家乡。“狐死首丘,代马依风”,游子们是漂游他乡的叶,远方的家乡才是他魂萦梦绕的根哦!难怪这首诗具有穿透时间、空间的力量,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

这里,也有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故事。至今,我依然被李白的谦虚风度所倾倒。据说,彼时写出《黄鹤楼》一诗的崔颢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然而,因为这首诗,诗仙竟欣欣然放下了他一向高傲的作风。在与诗友登临黄鹤楼时,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千古佳话。

这真是雷霆一语。大诗人一出手就消弭了历来文人相轻的陋习,再次书写了俞伯牙与钟子期惺惺相惜的历史佳话。那座“搁笔亭”恐怕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很有雅量的大诗人吧。自古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岂止是学无止境,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艺,也无止境!这岂不正应了当今一句流行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与张若虚因了《春江花月夜》而出名一样,崔颢,凭借这首诗足以登上诗坛大家的行列,名震寰宇,声名远扬。好文章人人皆欣赏。此诗一出,便传诵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百多年后,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赞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以看出这位著名诗论家对它的青睐与器重。

其实,在崔颢破茧成蝶之前,他前期的诗风绮丽轻浮,常被人诟病指责。后来,当他迈出家门,游历天下后,诗风便大为改变。而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理所应当是他游历天下、厚积薄发后收获的必然成果之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句不知牵动了多少在外游子思乡的愁绪,不知搅动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绵绵不断的乡愁。要说这是书写乡愁的滥觞与绝唱,实不为过!

据说诗仙李白实在喜欢这首诗,后来还特意仿照《黄鹤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金陵凤凰台》。兴许,这首诗至少也能慰藉诗人在黄鹤楼上的些许遗憾。

“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养料。生活就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文学作品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只要有那么一篇千古绝唱能够流传下来就足以欣慰了......”

望着江面上淡淡的烟雾,俯瞰着来来往往的船只,在游人如织的纷嚷中,我思绪万千,淡定自然,头脑中忽然闪过这些给人无限启发的话语。

本文发表于《好家长》2021年第C2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