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军平的头像

郭军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12
分享

澄城,这一方热土

澄城,这一方热土

/郭军平

澄城是我的家乡,是哺育我的文化母土。

像一棵草、一棵树对大地的依恋一样,五十年来,我依然深深地挚爱着这片热土。听父母言,我们是黄河滩移民,是1958年配合国家三门峡水库建设而背井离乡迁移到澄城这块土地上的。父母虽然对黄河滩很有感情,但对于生于澄城的我而言,黄河滩再好,那也毕竟成为一个遥远的梦,一个梦中的故乡。

家乡如父母一样,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就像一棵草、一棵树因了土地、气温、水脉等资源而成活过来,然后就顺其自然、蓬蓬勃勃地适应了这块土地的气候、环境一样。我身上所有的基因、教养也就深深地烙上了澄城这块土地的印痕。

上师范时,班里团支书不知为何不喜欢呼我名而称我“澄城”。当然不是因为班里澄城籍就我一个人,当时我们班澄城籍有八个人。团支书是蒲城人,而我是被他唯一以家乡的名字直呼的。当时我的同桌是澄城人,她听到了这个外号后笑着对我说:“你成了咱们澄城人的代表。”我哈哈一笑,没有多语。

是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一呼一吸,一言一语,都代表了澄城人的形象。这就注定,我的今生、来生都与澄城这块大地分不开了。

我生活的村落不大,属于澄城县庄头镇里庄村辖下的一个小自然村。如果把澄城县城比作一座大森林,那么,我们的小村落就是距离大森林不远的一个小小的树林了。如同卫星环绕地球一样,我们的小树林环绕着大森林。这样,散布在县城周围的村落,一座一座延伸着,就像一座一座树林延伸着,从而使澄城这块大地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当然了,大森林与小树林的气息是彼此相通的,它们不是彼此隔离的小岛。

自从有了翅膀,我便像一只小鸟飞跃着,从这座树林飞到那座树林。尤其是县城这座大森林,开阔了我的眼界。县城里有一庙一塔,庙曰城隍庙神楼,又名乐楼,因其杰出的建筑艺术,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成为关中地区遐迩闻名的名胜古迹;塔曰精进寺塔,堪与西安小雁塔媲美。这里的故事、诗文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给我启蒙、知识、智慧的是我曾经就学过的远去的小学和初中,在那里,它们给了我向远处、高处飞翔的力量和勇气。

在县城这座大森林里有一座令所有人仰望的最高学府,它就是澄城中学。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数以万计,有的飘洋过海,有的学成归来,其中大部分都奋斗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曾经的我,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澄城中学重点班,但是,因诸多因素,父亲还是让我上了免费师范。于是,很遗憾的我就与澄城中学这座足以让人飞向更高更远天地的著名学府失之交臂。

谁知,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上升的渠道并没有完全堵死,在成人高等院校的招考中,我以超出分数线一百多分的绝对优势下考取了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在文学的殿堂里,我得到了广泛的涉猎,像一条鱼遨游到大海里一样,我贪婪地吮吸着文学的营养。顺利完成学业后,我被录用到澄城中学任教,当年少年梦想破碎的遗憾终于以青年在此任教而得以弥补,原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所有先生的愿望。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跨越了风雨沧桑五十个春秋,我目睹了祖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宏伟业绩与巨大变化,我亲睹了澄城这块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可以让美的变丑,让丑的变美。推开记忆的闸门,时间来到了七十年代的那座小村落,我们的小村落小的只有一条巷道,而且家家都是破旧的半院子,一个窑洞,稍好的有一、两间厦房。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挤住在一个屋子里、一个院子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一晃五十年后,昔日的土鸡变成了今日的金凤凰。先前的一条巷道变成了五条巷道,家家户户屋子豁亮了,院子宽敞了,大门漂亮了,道路硬化了,而昔日破旧的柴门、土墙、窄小的院落、灰暗的屋子、泥泞的土路则变成了博物馆里供参观的旧照片。

当时人们出入乘行的是慢悠悠的毛驴车、自行车,而现在是一日千里的汽车、摩托车,便捷快速的电动车等。五十年来,住的、行的与以前简直不敢比较,恍如有天上人间之感,有天壤之别。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吃的、穿的、用的方面,那自然升级换代了。当然,这五十年的美好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和家乡人民的勤奋努力下日渐变好的。

我们的小树林繁茂了,那么,我们县城的大森林呢?那当然更令人刮目相看了,恰如以前是轻量级,现在是重量级,简直不在一个星球上!倘若让七十年代远走海外的游子回来看看,那么,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甚至会揉揉发呆的眼睛,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吗?瞧瞧,走入高楼林立、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县城,哪里是以前的街道,哪里是以前喜欢的商场,哪里是儿时玩耍的游乐场?他们一定会发呆,一定会质疑,一定会惊奇!驻足徘徊,方向迷离,他们以为自己误入某个大城市。沧海桑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切都在悄悄改变,一切也都在迅猛变化!

能改变一切的既是时间的力量,也是人的力量,更是改革开放的力量。澄城人是富有务实敬业、开拓进取精神的。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流传在这块大地的名人事迹不胜枚举,唐有名相魏谟,清正廉洁,敢于谏言,被誉为有世祖魏徴之风;明有关学大家张秉直,精研宋儒程灏、朱熹、张载诸家学说,独树己见,不与时流苟同;清有吏部稽勋司员外郎白意,留下白氏家训,教育后代,使得英才辈出;民国有爱国将领耿直,热血爱国,奋勇杀敌,孙中山亲笔题词:“为国捐躯”,追赠陆军中将;共产党员王超北,战斗于第二战线,忠心耿耿,被毛主席誉为“无名英雄”,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富有务实敬业、开拓进取精神的澄城人敢于干大事、立大业。为了克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澄城人在“要想富,先开路”的理念指导下,先后在县域内架起两座大桥。

 

这两座大桥,气势雄伟,气势非凡,堪称国内罕见的跨沟大桥。新世纪以来,为了让这两座大桥更能适应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澄城人又在原来基础上拓宽了大桥,使得大桥更加雄伟坚固,成为贯通县域东西、南北的大动脉。这两座罕见的跨沟大桥工程足以载入澄城高速发展的史册,成为永恒、生动、闪亮的一页。大桥的建立,真使“天堑变通途”。人们出行、交流更加方便了,效率提高了,而且潜在的危险也消失了。这缩短了空间、凝固了时间的工程真是令无数代澄城人受益无穷的千秋伟业。

 

面对拥有的成绩,澄城人并没有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而是放眼域外,勾画更大的蓝图。西禹高速、合铜高速、商榆高速穿澄而过,使得澄城与省内外发展联成一片,仿若一个人的任脉、督脉全部被打通。一个域内道路四通八达的格局完全形成,这把澄城的发展提速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动脉打通了,那么,那些毛细血管——乡村道路呢?自然也一样,在勤劳务实的澄城人努力下,村村通公路,巷巷水泥路,甚至有些地方,连通往田地的道路都打上了水泥路。如今,走在满眼绿色的乡村道路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澄城的路不仅畅通了,干净了,而且靓丽绿化了。

在追赶超越的道路上,澄城人大胆改变传统观念,开拓创新,从单一的种植业开始发展多元经济作物,甜滋滋的苹果、红亮亮的樱桃、水灵灵的酥梨、沉甸甸的葡萄、绿油油的黄芩等名满省内外,远销四面八方。

富起来的澄城人并没有奢侈浪费,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他们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百年树人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建设教育强县,是澄城代代人的不懈追求与梦想。澄城教育五十年来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厚望,清北学子榜上有名,一流大学学子层出不穷。澄城的文化、文学事业开展得蓬蓬勃勃,有声有色。五十年来,澄城的文艺佳作层出不穷,受到省内外的广泛赞誉。在党中央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下,澄城人完全可以给社会、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澄城,这一方热土,这一方我挚爱的土地,这一方哺育我的文化母土,这一方给予我无限智慧与力量的土地,这一方给予我无数帮助的土地,有书写不完的人物与故事,有书写不尽的感动与执著。为了回报这一方热土,我愿意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去努力工作,在教育、文学的天地里,书写无愧于这块土地的人生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