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客的头像

燕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29
分享

冬游大觉禅寺

 

冬游大觉禅寺

 

北京西郊的深山之内,藏着许多千年古寺。我去过的,除了潭柘寺、戒台寺、八大处、龙泉寺之外,还有这座位于阳台山麓的大觉禅寺,一去就非常喜欢。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因为寺中没有僧人,也几乎没有游人,感觉非常清幽雅致。古刹之内,千年银杏叶子落尽,但古松仍然针叶茂密,殿堂全都褪尽了铅华,但更显得古朴沧桑,就连时光也仿佛凝固在朔风之中。

大觉寺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该寺庙坐西朝东,也是因为契丹人崇敬太阳、以东为尊的习俗。说起契丹人,我总是想到抗击辽国的杨家将和辽国的萧太后。北京古属幽州,当时也是辽国的属地。金灭辽后,一段时期曾定都北京,金朝的第六个皇帝叫完颜璟,史称为金章宗,非常喜欢北京西山的景色,在山内选择风景清幽、泉水丰沛之处,修建了八处离宫,号称“金章宗西山八院”。大觉寺就是其中之一,原名叫做清水院。实际上,今天其他七大水院已经踪迹全无,只有大觉寺依然完好,所以显得尤为珍贵。

完颜璟虽为女真人,但来到中原日久,已经严重汉化,尤其喜欢儒家文化,写得一手好字。大觉寺内原有一道灵泉,自西山脚下、庙墙根处汩汩淌出,完颜璟派人专门设计了水道,修挖了龙潭,将这道灵泉巧妙地灌注于寺内各主要院落,显得非常有灵气。大觉寺依山势而建,总占地6000多平方米。自山门向上,依次建有碑亭、放生池、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除此以外,大觉寺还有千年银杏、三百年玉兰、古娑罗树、蛇柏等很多的珍贵花木,环绕映衬着古殿、白塔、水池,号称“大觉八景”。春天的时候,有雪白的玉兰花;秋天的时候,有金黄的银杏叶,是京城有名的观赏胜地。尤其是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并称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历来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常来造访的地方。清朝时,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代皇帝也都多次到大觉寺游玩,经常拨款修缮。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也先后有朱自清、陈寅恪、俞平伯、季羡林等名人到这里驻足,都有文章或诗歌记行。冰心女士和吴文藻先生还在这里度过了新婚蜜月。

我来大觉寺是在冬天,似乎不是最佳的时节,但冬日的萧瑟也赋予了大觉寺别样的清幽,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感慨。我喜欢大觉寺的古朴简约,所有的殿堂都褪去了油彩,露出灰色的殿瓦、青色的庙墙和黝黑的楠木门窗,一切都是底色的呈现,洗尽铅华,天然去雕饰,正应了佛经上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觉寺的大雄宝殿上,挂了乾隆题的“无去来处”横匾,出自《金刚经》中“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充满禅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后边的无量寿佛殿,挂的是乾隆题写的“动静等观”横匾。这四个字,也值得玩味,典故出自东晋僧肇《物不迁论》,原意是讲,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相对的,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观察事物,对它的动与静,应当等量齐观。实际上,这句话掉过来念,是“观等静动”,也有道理可讲。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先观察、等时机、先静待、再行动,简言之就是谋定而后动。中国的文字就是如此玄妙。

跟其他大多数庙里不同,大觉寺内的大雄宝殿内,在中间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侧,分别塑有十地菩萨和二十诸天,为明代文物,也是我平生所仅见。一般的庙宇里,供奉三世佛、四菩萨、四天王的多,但供奉诸天的很少,所以我才感觉尤为珍贵。

所谓十地菩萨,是指菩萨修行次第提升的十个境界。依次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十地菩萨,都头戴佛冠,面庞丰腴,身上衣带飘飞,非常庄严肃穆。

所谓二十诸天,是指佛教中所讲天界的二十位天神,依次为:大梵天、帝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大自在天、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其中,我们在其他寺庙的天王殿中,经常看到四大天王。在龙王庙中,可以看到娑竭龙王。在城隍庙中,可以看到阎摩罗王。其余的,就见得少了。这些塑像姿态各异,活灵活现。

三世佛的后身壁上,是用悬塑手法塑造的观音菩萨,在海涛之中安坐,小龙女、善财童子分别在一旁侍奉。这一布局,很像石家庄正定隆兴寺的海岛观音。隆兴寺我去过很多次,对其中的海岛观音记忆深刻。相比而言,大觉寺中的观音比较庄严,隆兴寺中的观音比较随意。我个人更喜欢隆兴寺的观音,因为隆兴寺中的观音面如傅粉,姿容俊雅,体态轻盈,翘着二郎腿,更加显得轻松自在,实在是无愧于“观自在菩萨”的圣号。不止是我,鲁迅先生当年也对这座塑像尤为推崇,叫她“东方美神”。

大觉寺还有一个让我感慨的原因,是纳兰容若曾经来过,并写了一首《浣溪纱》。作为清朝最具盛名的词人,纳兰风华绝代,但英年早逝,让人感叹天不佑人。我对他甚是钦敬,尤其痴迷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等词句,有一咏三叹之感。有一次,我还冒昧借用了他写的半阕词,放入了自己的小说《天雷舞》。纳兰到大觉寺时,正值五月,应该是满庭青翠、樱桃果熟的季节。这时候的纳兰,只有25岁,虽正值青年,但心爱的妻子却已经亡故,对于纳兰来说,人鬼殊途,情何以堪?纳兰的词中,最令人伤怀的,就是他的悼念亡妻之作。如沁园春,“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纳兰还自己记载与妻子梦中相会的情景,“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如此种种,还有很多。唉,问世间情为何物,设身处地一想,真的会让人悲不自胜。

纳兰到大觉寺是在1679年5月9日,当时是作为一品侍卫,陪同康熙视察西山一带的庄稼长势,由瀛台到西山大觉寺,再走寨口、戒台寺,最后驻跸在潭柘寺,属于公差,并非私游。我个人推测,虽然是暮春时节,虽然是陪同皇帝出游,虽然是权倾朝野的当朝宰相明珠之子,纳兰的心境应该仍是孤寂的,郁郁寡欢的,因为对亡妻的满怀思念无法排遣,又听到僧人的梵音,看到残破的画壁,面对肃穆的诸天,不禁心有所感,做了这首《浣溪纱 大觉寺》:

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

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

此时相对一忘言。

我个人猜想,纳兰离开大觉寺的时候,可能会想故地重游的,但时不我待,短短6年之后,也是暮春时节,他抱病与好友一聚,大醉之后一病不起,最终于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30岁。令人欣慰的是,如果冥冥之中有知,他应该与长久思念的亡妻团圆了,已无需在这个世上独自伤怀,正如他词中所言“料也觉、人间无味”。据说,纳兰是南唐后主李煜(字重光)的转世(清周之琦断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陈维嵩说,其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也难怪,二人的写作风格竟是如此相似,都是婉丽凄清,哀怨动人,令人不能卒读,道尽了人生凄凉。纳兰生平所作的300多首诗词,后来辑合成《饮水词》传世,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地位。有人曾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死后,葬于京师西北郊外的纳兰氏家族墓地,离大觉寺不远,大致位于现今的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据载,纳兰墓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中部为汉白玉,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被彻底拆毁。纳兰墓的砖石被村民用于盖房,棺材被做了驴槽子和桌凳,纳兰的遗骨呢?无人知晓。那一年,我才出生,纳兰在这世上的最后一点遗迹已被清除得干干净净。如今又快半生过去,纳兰的遗迹当然更是无处可寻,好在还有《饮水词》可供凭吊,好在还有大觉寺的诸天供人吟赏。340年前的暮春时分,纳兰一定是站在大雄宝殿之内,面对庄严肃穆的诸天塑像,心有所感,诉于笔端。340年后的这个冬日黄昏,我也站在同样的地方,仰望诸天,凭吊古人,心境应该是与纳兰不同的吧。我心中感慨,流连良久,直到暮色降临。此时此地,僧人已杳,香火已无,燕子南归,词人西去,但诸天仍在,千年篆香已浸入画壁。一轮弯月在天,殿前落叶满地,如同诸天洒下的花雨。我虽然才气与纳兰有天壤之别,但面对此情此境,也只想附庸风雅,涂鸦一番,勉强作为向前辈先人的致敬也好。就用纳兰的韵,叫做《浣溪纱 冬游大觉寺》:

雕梁画壁月光寒,夜风扑萤入幢幡。

一缕清香有无间。

动静等观真性海,无去来处是灵山。

满庭花雨对诸天。

 

2019年11月3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