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
青山
一、题记
历史像本古书,一页页枯黄残缺,又如重复毁建的城邑,一层一层,堆满了遥远的记忆。然而,山依然还是那些山,水依然还在那里流淌,消失的是那些曾经风云际会的英雄、美女。金陵(南京)台城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样一座在现代人记忆中模糊的城。
据史料记载,台城当南至干河沿(今珠江路附近),北至鸡笼山(今北极阁),西至今中山西路,东尽成贤街。台城初为东吴仓苑,至东晋为帝王游玩的地方,后扩建成中台府,为南朝皇帝的宫城和政治中心。
古代的城邑都是靠山临水而建。金陵东邻紫金山脉,北有长江天堑,龙蟠之势;台城邻近鸡笼山,背靠玄武湖,虎踞之地。台城是风水宝地,具王者风范。现代人能依稀找到台城(中台府)的实物痕迹也就仅剩几经毁建的鸡鸣寺和覆舟山了。
二、鸡鸣寺
朱自清先生一段描写南京的话:“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台城算得上南京最有名的古董店之一了,鸡鸣寺则是古董店里的一个最大的橱窗。
鸡鸣寺坐落鸡笼山东麓,与覆舟山东西相望,它们之间就是古台城的旧址。它临山而建,叠三层之高,拾级而上,每层都可以观看古城不同的景致,于西侧塔顶远眺,可一览南京城的现代风采,月夜静思,更可追忆古城的沧海桑田。
鸡鸣寺邻北约五百米有高大威武的明城墙,不远处是玄武门,它是古金陵的北大门,虽没有了当年的铠甲勇士和锦旗飘扬、车水马龙的景象,却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威严和王权霸业的力量。
越城墙向北,是万顷碧波的玄武湖,东南是紫气氤氲的紫金山,西北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景观,一座高达四百多米的南京第一高——绿地紫峰大厦,伟岸挺拔,矗立在鼓楼与玄武湖之间。据说,市政府取东有紫金西有紫峰呼应之意命名,紫峰成了金陵古城新的天际线。
夜晚,鸡鸣寺周边特别安静,走在寺外侧马路边,遐想六朝,曾经风云际会的英雄美女一个个浮现在眼前。
鸡鸣寺中有一口古井“胭脂井”,前几次去鸡鸣寺没有留意,这次特意问了一下保安,在他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这口井,隐藏于寺东碧翠树林之中。睹物思人,看到胭脂井就想起了因它而发生的故事。
胭脂井又被称为“辱井”“景阳井”。陈朝祯明三年(589年)隋兵渡江攻打金陵,沿江守将,望风而逃。后主陈叔宝懦怯怕死,下榻急忙往景阳宫逃,边逃边说:“锋刃之下,未可儿戏,朕自有计。”宫嫔随从十几人,奔至后堂景阳殿,与张丽华、孔贵嫔三人同投井中藏匿。
隋兵攻入景阳宫,抓住内侍问陈后主藏到哪里去了?指胭脂井说:“这里。”隋兵走近向井内观看,漆黑一团,向井内呼叫,没有应答,向井下扔石头,才听到求饶的声音。用绳子拉,奇重无比,本以为后主体胖,等把人拉出来后才发现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同束而上,隋兵哄堂大笑。据说三人被提上来时,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井口,后人就把这口井叫“胭脂井”。
晋王杨广素慕张丽华的美貌,私下关照进攻金陵的大将高颎:“你进入建康,必找到张丽华,勿害其命。”
高颎召张丽华来见,他说:“昔太公灭纣,尝蒙面斩妲己,此等妖妃,岂可留得?”即斩张丽华于青溪(今太平门附近)。
“红梁惊破他生梦,碧血长埋绝代姿。璧月凄凉怀玉貌,悲风惨淡闪灵旗。峨眉殉国传佳话,并驾南齐潘玉儿。”这是唐代诗人“青溪吊张丽华”的诗文。
张丽华为后主陈叔宝的贵妃,先为孔贵妃的侍女,丽华豆蔻被陈皇帝封为贵妃。后主才情有加,喜欢吟诗作赋,他所作《幸玄武湖饯吴光太守任惠诗》多次成了唐朝科举的诗词考题。“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待我戎衣定,然送大风歌。”传递出诗人重整江山的豪迈气概和远大抱负 。诗词的气概与亡国逃命的样子判若两人。
陈叔宝为张丽华也作了一首有名的《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后人批评他的“亡国之音”,张丽华也因此被误会成南陈“妲己”。
后陈君臣醉生梦死,连夕达旦酣歌,所有军国政事,都不予过问,也因此给南陈敲响了丧钟。但这些并不贬低后主在文学艺术上高超的成就。
史学家认为“丽华虽善宠后宫,实后主沉于声色有以致之”。言下之意,后主犬马声色,不思朝政而亡国与张丽华无关。又认为“隋师南伐,黄奴既不肯以身殉国,而贵妃继死青溪,并无乞怜免死之语,不谓为国捐躯不可也。”意思这么多南陈肱股大臣没有一个为国捐躯,而一个女流之辈却慷慨就义,是女中豪杰。高颎视红颜如祸水,实质是封建君王荒淫无度而亡国,跟张丽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推卸责任罢了。
后人建小姑寺供奉她,而今,小姑寺已荡然无存了。在覆舟山东麓,有一座现代女人雕塑,丰腴美丽,且当对这美人的祭奠。
雕塑美人静坐草丛之中,手抚小球,静思哀怨,浑身灰层。朋友说:真想帮她洗一下身上的风尘啊。
在台城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梁武帝萧衍也是可圈可点的人物,史称“菩萨皇帝”。他跟鸡鸣寺的源缘更深,鸡鸣寺原名同泰寺为萧衍所建。
萧衍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数百卷,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设无遮大会,短则一周,长则十天半月,每每都有几万信众参会,梁衍亲自讲经释法,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他提倡素食文化,至今在鸡鸣寺仍保留着素餐馆。
说来有趣,梁武帝四次出走,欲昄衣佛门,急煞朝野群臣,国不可一日无君,跪求同泰寺(鸡鸣寺)殿前,请皇帝回宫,理天下万机。
梁武帝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公卿大臣以钱达一万亿元赎回皇帝。
梁武帝,精通佛学,才华横溢,善绘画书法音乐,是历史上最有文化的皇帝之一。
佛祖达摩曾修身在同泰寺,梁武帝与其经常切磋。据说达摩与梁武帝佛学观念相左,某日不辞而别,乘一支芦苇渡江北上河南少林寺了。
史学家认为梁武帝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资治通鉴》记载,梁武帝为其父萧顺之建皇基寺,征求优质木料,有一弘姓商人从湖州买了巨木东下,南津校尉孟少卿为了向武帝献媚,竟然诬陷弘为劫匪,没收了巨木来建寺。梁武帝得知情况,并没有纠正错误。因此武帝研习佛学只是统治天下的手段,是实用主义的佛教徒。
胡三省道:“杀无罪之人,取其木以为寺,福田利益果安在哉!”。也许这就是达摩与他分道扬镳的原因吧!
萧衍在位前期颇有政绩,年迈后昏聩,梳于政事,宠溺奸臣,晚年爆发“侯景之乱”,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葬于秀陵。
三、覆舟山
覆舟山,位于台城东侧,北临玄武湖,是台城历史仅剩的另一实物记忆之地。覆舟山因山型狭长顶成平行如覆舟而得名。
覆舟山南麓建有小九华寺,又名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东晋宋文帝在九华山上开辟乐游苑,是六朝盛极一时的皇家园林。
世代文人墨客汇集于此:鲍照、颜延之、谢灵运、李白、韦庄、王安石、温庭筠等都为之留下了绮丽诗篇。
覆舟山佛学渊源悠久,山下曾建有青园寺、法轮寺、青园尼寺。宋元嘉年间,高僧竺道生来此寺修行。其年夏雷震寺,中佛殿龙升于天,光照西壁,青园寺遂改名龙光寺。时人叹息:龙既已去,生必行矣。
覆舟山为台城宫城屏障,军事要隘,东晋时期曾发生数次重大战役:苏竣之乱、侯景之乱、隋军渡江伐陈,乐游苑也毁于战火。
隋唐宋元等朝代,风光不再,昔日胜景,成为历史追忆。
余尝有《登覆舟山》诗一首:“登高怅望覆舟山,落日亭亭雁渡关。岭势峻嶒惊鸟道,峦光倒映入渔湾。江山历劫愁无限,枫叶经霜色愈殷。闻道霸先尝破敌,齐师片甲未曾还。”可见覆舟山的的俊美和玄武湖渔歌唱晚的美丽夜色,也见证了齐梁朝代更迭的悲惨故事。
民国时期,覆舟山再次成为焦点。绵延千年,似乎也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玄奘法师唐三藏的舍利来了。一九四三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在雨花台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挖到一石函,函内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并记载了唐代高僧玄奘顶骨舍利来南京安葬的经过。
日军妄想占为己有,在南京人民的抗议下,日军把将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舍利归还给南京人民。
一九四三年初,汪精卫政权在九华山上建了一座砖塔,供奉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得名三藏塔。
到了一九四九年前后,覆舟山已是一片凋零,“楼台荒废难留客,林木飘零不禁樵。”南京市政府为了保护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在山上广植树木,一九五六年辟为九华山公园。
我在覆舟山上游玩,游客门可罗雀,鸡鸣山则游人如织。唐三藏,一个划时代伟人,怎么就被现代人遗忘了呢?是不是国人对汪伪政权卖国求荣的痛恨,迁怒于唐僧了呢?这使我想起了安葬在南京梅花山望梅亭下的汪精卫,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坟冢被民国政府夷为平地,在墓址建望梅亭,千人踩踏,万人指点,这是对数典忘祖的卖国者的惩罚。
四、后记
台城起于东吴,败于后成,历经东吴、东晋、刘宋、齐、梁、陈二百多年历史。六朝血雨腥风的政治权力斗争的中心就在台城,台城是中国历史上无法抹去的记忆。
台城的历史变迁犹如涛涛的江湖,浩渺无边,摸不着,看不透,当代人只能从书籍中的片言只语寻觅残缺不全的它。水波粼粼的玄武湖,郁郁葱葱的覆舟山,古色古香的鸡鸣寺,是所剩无几的台城残迹。我们只能凭着它们模糊的样子,遥想并祭奠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