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墨香的头像

乌墨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12/04
分享

孩子的家父母的家

孩子的家与父母的家

青山

二刷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时依然会动容。其中有句台词:我们现在已经无家可归了。这是流落东京街头无处可去时,父亲对母亲说的。

这对来自日本偏远尾岛的农村老人,有三儿二女,大儿子医学院毕业;大女儿是美容院老板;二儿子在侵华战争中死了,妻子纪子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小儿子在大阪贸易公司谋职;最小的女儿京子在尾岛老家做教员,陪伴着老父母。

老人挂念孩子们,也想看看他们在大都市的生活状况,决心去一趟东京。父母看到大儿子忙于社区医生的工作,大女儿忙着打理美容院,他们也知道儿女们生活得并不是特别好。大女儿在剧中表现得最为自私,嫌年迈的乡下父母给她丢脸,对客人说父母是朋友,找各种理由不想父母住在她家。他们商量着出了一小笔钱打发父母去热海度假,说是让老人旅游与放松一下,实际上是想省却照顾他们的麻烦。热海倒是一派辽阔宁静,映衬得两个老人的背影更加孤单,结果因住宿的旅馆很廉价,晚上特别吵,老人根本无法休息。只好中止度假,提前回家,却发现已无处可留宿,于是才有本文开头无家可归的感叹。

每个当儿女的看到这里,也都会产生共情吧,是不是人老了都会遭儿女嫌弃?我的父母被照顾好了吗?他们是不是也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当自己老了,孩子会不会也这样对待我们?

那一晚,还好父亲在东京有家乡的老友,三个老头在居酒屋里喝着清酒聊天,父亲诉说对儿女的关心,以及丧子之痛,他的朋友则总结道:失去孩子们是痛苦的,但是跟他们住在一起不是那么容易的。说得真对,同事曾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却不是父母的家。母亲则投奔了二儿媳纪子。原因是儿子去世8年,纪子单身,方便住宿。再者纪子一直没有再婚,婆婆也想力图劝说她重组家庭。临别时,纪子还给了一笔钱给婆婆,弥补这些年对老人的亏欠。纵观全剧,唯有纪子对老人堪称尽了孝道。也许是拥有很多爱的人更吝啬爱的付出,缺爱的人才更懂得给予。

乡下的父母站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感慨万千:看东京多大。如果我们走丢了,就再也找不到彼此了。20

世纪50年代,没有现代通讯设备、没有孩子们作向导,万一走丢了,是很难找到的吧。人老了就变得弱小、没有安全感,因为在这繁华都市,孩子们并没有欢迎他们的到来,冷暖自知。

东京之行结束后,母亲不久就病逝了。儿女们终于全都回到父母的家,但表现依然令人失望。哥哥姐姐们忙完丧事第二天就各自回家,大女儿还拿走了母亲最好的和服。他们根本没想过老父亲的孤单和悲伤。唯独儿媳纪子选择留下来陪失去老伴的公公几天。

小津的电影基本上都没有激烈的人物冲突与尖锐的批评,他总是借人物对话将想说的表达出来。

小女儿不满哥哥姐姐的所作所为,听到二嫂纪子为他们做出的解释,问:“难道有一天你也会变成那样?"纪子答:“是啊,有可能。"“是吗?生活太令人失望了。"纪子仍旧笑着回答:“是啊。是这样的。”

母亲走后,父亲有些悔意:“如果我知道她走得这么突然,我就要对她好一些。”邻居大妈和他聊天,虽然他笑眯眯地说:“一个人生活,觉得日子都变长了。”话里却有无限悲凉。父亲明白,人老了,老伴才是最重要的人,至于孩子,他们忙于自己的生活。所以,父亲劝说二儿媳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也是怕她孤单终老。他将老伴留下的怀表送给纪子的时候,她捧着脸失声痛哭。

孩子在父母的家里永远是孩子,可以为所欲为、想拿走什么毫无顾忌,而老去的父母在孩子家里,却是低眉顺目、看脸色行事。就像片中的老人所说,和孩子们住一起也不是容易的。这部50年代的黑白片,揭露的现实意义在越来越老龄化的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