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墨香的头像

乌墨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5
分享

做菜记

平日里,一日三餐夫人安排的妥妥贴贴。空闲时,我也会兴致盎然地做一两顿饭菜。

因夫人在外地,我只能独自面对一日三餐,成了一位男式“马大嫂”。每日下厨房,上灶台,忙的不亦乐乎!

夫人提醒我冰柜里有一只鸡,可以做硬菜,这鸡足有三斤重,夫人说分四份烧吃,我想一个人吃一只鸡不在话下,把整只鸡洗净放进锅里,加生姜等佐料,又加了杜仲,蒸煮几十分钟,一股股香味就飘满了厨房。

妈说:“盐要放准,一斤一小勺子盐,多了咸,少了淡。”我掐指一算三斤鸡我就在鸡汤放了三勺子盐。小说《美食家》里说:烹饪“一个最最简单而又最最复杂的问题——放盐。”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咸是五味之首,烧出来的菜味道好不好,关键是盐放多放少,放盐如画龙点睛之笔。

记得小时候妈妈烧菜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碗菜一小勺子盐就合适。”紧跟着一经典语录:“肉要淡,鱼要咸。”这大概是老妈教我炒菜最基本的常识。

经过这几天烧菜实战,对盐和菜之间的关系理解的更深刻了。比如,讲一勺子盐一碗菜是指煮熟的一碗菜,如果以一碗生菜为放盐的标准,这样烧出来的菜恐怕咸的可要齁死人。腥味重的盐要多放点,当然也要根据个人咸淡的喜好。盐与鱼的关系不仅仅咸与淡,妈说过:“注重鱼的形与色,在洗净后的鱼身上抹盐,过个把小时下锅烹饪,起锅便不会散形,反而色形俱全。”我分析:鱼本身是水物,身上抹了盐后,肉中原生水被盐析出,烹熟的鱼失去了最可贵的鲜味,但固化了鱼肉。相反,鱼身不抹盐,原生水就不会析走,烹熟后味道鲜美,但鱼肉稀松,一不小心,就会弄得稀碎。对吃货更愿意:“宁失色形,不丢鲜美!”今天的红烧鲫鱼没有预先抹盐,起锅时,不小心把鱼尾巴弄断了,味道却特别鲜美。

一篙子荡远了,荡回来再来说这烧熟的鸡,出锅后热气腾腾油光锃亮,老远就闻着喷香。正如夫人预料,“嘴大喉咙细”的我吃了很少一点,浪费了大部分。平日一家人吃一只鸡不在话下,一个人吃一只整鸡,第一顿吃的香喷喷,第二顿还行,吃到后来如同嚼蜡,实难下咽。食多无味啊,珍馐也如此。

姐姐送来一把韭菜,还有文蛤,肉,鱼等食材。夫人关照说:“你妈教过,韭菜十八铲。”意思是炒韭菜锅铲搅拌十八下就要起锅,否则韭菜就太烂了,也就不好吃了。我总结一下,“韭菜十八铲”里面包含着烧菜的火候。任何菜火候没掌握好,就会破坏食材的结构。对于文蛤的烹制我没经验,只是前年去舟山普陀山游玩,在大排档吃了文蛤,味道特别鲜美,问其详,服务员答:“文蛤中有一原生水泡,必须掌握好火候 ,多烧了水泡破了,蛤肉就老死了,就不鲜美了 ,当然也不能烧成半生不熟。”服务员说:“蛤子咧嘴就是最佳起锅时间,放一点小葱味道更佳。”我按照旅游时得来的经验,依葫芦画瓢,文蛤快进快出,起锅后尝一下,味道还是真不比大排档的差。

对于“老生常谈”的鱼、肉,这个还是有经验,火力全开,火候到位就香。烹饪的基本策略是掌握好火候 ,要根据食材的生熟难易程度分别烹煮,难熟的先入锅预先烹制,易熟的后入锅。火候这东西很难把握,既有经验又有悟性,才能把握妥当。

食材搭配也是烧菜重要环节,如:西红柿鸡蛋,鱼香肉丝,咸肉冬笋,红烧萝卜丝小鱼,萝卜炖肉,冬瓜炖排骨等等就是一个个绝配,因此成了食材搭配的定律。不同食材有不同的禀性,简单粗暴的搭配就像拉郎配的婚姻,纠缠一起,反目成仇。让对的菜碰到对的菜,就像和谐的婚姻。比如排骨冬瓜,因排骨难熟就先行煮熟,再加入冬瓜,起锅加稍许嫩葱,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冬瓜排骨汤就成了。除了煮也可以过油,提前炸熟,如大蒜肉丝,将肉切丝,入油锅几十秒,再放青蒜,一碗香喷喷的大蒜肉丝就成了。这几天我去菜场上按照搭配定律一对一买,买排骨配冬瓜,买小鱼配萝卜,买鸡蛋配西红柿等等,一天换二菜,每天都吃出了不同的菜品和味道。

平常工作忙,堂吃外卖,很少自己烧了吃,这几天做菜,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每家每户炊烟袅袅,菜香飘飘的生活,燃起了我做菜的兴趣。经历这次独自面对厨房的生活,感想良多:现代人工作繁重,吃饭成为负担,每个饭店都在线上线下外卖,效率成为社会一切的主旋律,菜失去了烟火味,失去了灵性。现代餐饮因效率以放弃美味为代价,是不可持续,迟早会被摒弃,生活需要活色生香的菜味。


2022年5月18日于宜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