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千佛山山脚倾斜而下为平原,南高北低,高差八十米。泰山和千佛山水脉相连,地下水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水平运动,形成地下径流,岩溶地下水流向市区。暗流淙淙,至明湖南侧,遇见了密实的辉长岩,被迫停下了脚步,调头向上,穿过岩溶裂隙,喷涌而出,遂成了泉。涓涓泉流汇于黑虎路以西,趵突泉路以东,明湖路之间而成大明湖,大明湖澄澈明净。泉城之泉,是上苍给泉城的造化和恩泽。
大明湖宋之前称为“历水陂”,陂者池塘也。在历水陂的北面是莲子湖(又称鹊山湖),这个湖泊系由泺水北流汇聚而成。莲子湖,清溪流贯,北园以北至鹊华两山之间。此湖风景秀美,绿杨垂荫,荷花荷塘星罗棋布,芦苇青翠茂密,丰水季节,莲子湖水流倒灌,泉城水患频发,老百姓损失惨重。曾巩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大兴土木,营建水利工程。他划拨库银,疏渠引泉,灌溉农桑,变患为利。
如果把济南比作人,不羁的湖水把它湿成了落汤鸡。宋仁宗庆历元年,一支画笔,以挽白日之西颓之力,在大明湖画下浓抹色彩。北水门,百花堤,风月七桥,曲水亭,北极阁,柳树成荫,荷花满湖,这些美景如给泉城缝制了一件精美旗袍,旗袍上钉上了一颗颗精致的纽扣,那成行的绿柳像一把把雨伞。
这神来之笔者便是宋古济南知府—曾巩。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赞其“文识可骇”,誉之为“百鸟而一鹗”。嘉二年(1057年)曾巩高中进士。明人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后人遂誉称韩愈等八人为“唐宋八大家”,文钞328篇文章,其中126篇为曾巩所作。曾巩兴建历水陂北侧城墙,在城墙西北建“北水门”等水利工程。其《北水门记》云:“汇而为渠,环城之西北,故北城之下疏为门以泄之。若岁水溢,城之外流潦暴集,则常取荆苇为蔽,纳土于门,以防外水之入,既弗坚完,又劳且费。”记文如实反应了当时的情况,自此,春夏开闸门引水北出至莲子湖(也称鹊山湖),秋冬关闸门蓄水。莲子湖与大明湖被北水门隔断,按照汛期随时调节,水位从此常年稳定下来,泉城永绝了水患。
古济南的护城河河中之水皆为泉水满盈,河中种满荷花,大明湖三面种满了柳树。登高凭栏远望,近处大明湖如镜,千佛山倒影湖中,泉城景色一览无遗,遂成了刘凤诰信手拈来的佳对:“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蜕变成了美少女,她静静地躺在齐鲁母亲的怀里,静如处子。
济南为天下泉城,有大大小小七十二泉,因济南是南高北低的走势,泉水分东中西三路流向大明湖。
西路之中最有名的是趵突泉及其周边泉群,位于泺源大街以北,泉城广场以西,青年路以南。喷涌的泉水积聚趵突泉北路护城河内,源源不断流向明湖。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被视为济南奇景。那天去游玩,一只硕大的乌龟趴在泉水池中,一动不动,靠泉水养命。西路还有一泉源是五龙潭及周边的泉群,其积聚流向与趵突泉水一样。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济水卷》中记述了大明湖、净池(净池即今五龙潭)一带的状况,卷中记载道:“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寥寥数语指明了那时天然湖泊大明湖是在济南古城之外,西至护城河外净池(五龙潭)附近,净池(五龙潭)北侧为大明湖,那个时代的大明湖比现在的要大许多(净池由于池水澄清无泥淖得名)。
泉流中路的泉源为珍珠泉及周边泉群,位明德王府内(今山东人大大院内西北侧),因此泉泉水自池底沙际涌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如珠如玑,美若“珍珠”,因此得名“珍珠泉”。珍珠泉水北流,经玉带河(明德王朱见渊开挖的沟渠)流入王府池子,再顺着西北王府墙下涵洞流出,经曲水亭沟渠流进百花洲,从百花洲汇人大明湖。中路泉源众多,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成为泉城独特的景观。
东路泉流的泉源是黑虎泉及周边泉群,位于东护城河南端,黑虎泉为一天然洞穴,水自虎口涌出,轰然作响。尤其是月夜,惊人的吼声犹如猛虎吼天。诗人吟“半夜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泉水聚集黑虎泉路护城河流至大明湖。
黑虎泉、趵突泉、五龙潭及中路的珍珠泉呈三角形布置,互为犄角之势。
朋友问我:“你有没有发现泉水边上的柳树叶子特别宽特别绿啊?”我仔细一看,还真是浓妆艳抹着,柳叶像一位夫人描着浓郁宽大的眉,柳树粗大,树皮细腻,江南水乡的柳树皮黑且粗糙,两两相比判若云泥。朋友又说:“济南的泉水养人,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因为吃泉水,济南人粗壮健硕。”及至细看,还真是,虽个子有高有低,但骨骼宽大,肌肉发达。
那年旅游就宿于“维景酒店”,早餐时问服务员大明湖三怪是什么?她边说边拿出一小本,深怕说错,她照本宣科。第一怪,青蛙不叫,没有蛇。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游览名胜后来到大明湖行宫休息,这时候各路飞禽走兽都想一睹天子真容,所以大明湖畔蛙叫声、鸟叫声不绝于耳。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就下了一道圣旨:“蛇归洞,蛙不鸣”,从此大明湖无蛙鸣,没有蛇。第二怪,恒雨不涨。不管济南下多大的雨,湖水都不会溢出。第三怪,久旱不涸。济南遭遇干旱,湖水也不会干涸。第一怪的所谓乾隆传旨禁言的说法实为无稽之谈。因泉水温度常年在18度左右,蛙误会了季节,以为不是夏天就不叫了。蛇遇到冷水无法生长繁殖,甚至会死亡,自然不愿意在明湖里。至于第二、第三怪,为大明湖底都是不透水的火成岩,大明湖水不会渗漏下泄。其次,北水门春夏开闸,秋冬关闸,泉水量会随之调整。
济南城市布局和地理环境变化与泉水的变化紧密相关,大明湖、莲子湖的变化与小清河的开凿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宋金之际,刘豫开凿了小清河,这给济南古城北郊带来了极大影响。史书记载,刘豫开凿的小清河,由此而向东北方向打通了河道,使原来注入济南北郊莲子湖的泉水,改向东流,经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等地,流入渤海。莲子湖(鹊山湖)水的流失,使莲子湖面积逐渐缩小,古大明湖水位也不断下降,以至于莲子湖(鹊山湖)地位渐渐被大明湖所取代,北水关建成,历水陂水位上升由池塘渐变成了湖,宋后历水陂沿用古大明湖称号改名为“大明湖”。
至今在济南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说古时济南北郊有个大明寺,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然而寺内的和尚却不守教规,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他们利用信徒烧香还愿等机会,对烧香拜佛的良家妇女强抢奸淫。城中有一人家,母亲得病了,妹妹为了治好母亲的病,去大明寺还愿祈祷。小和尚一看这个少女长得漂亮,就抢到了寺内。哥哥回来一听妹妹被抢,勃然大怒,抄起大刀,朝大明寺追去。刚到大明寺,天空乌云骤起,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声霹雳后,天塌地陷,辉煌的大明寺沉入地下,销声匿迹,地下冒出一片水,形成了“大明湖”。但实际上大明湖的湖底是不透水的火成岩,根本不会下陷,我以为这不过是济南百姓憎恨黑恶势力的一个传说。
济南北郊因湖水流失,这片水乡泽国遂开辟出千顷良田,农民们广种水稻和莲藕。每当盛夏,荷叶幽幽,稻香飘飘,荷叶稻穗随风摇曳,连绵数十里,成为稻的世界,荷的海洋,莲子湖变成了星罗棋布的藕池和稻田。
光绪三十年(一九零四年)于济南西郊睦里庄玉符河东堤建闸,引玉符泉水东流入小清河。自此小清河上源向西延至睦里闸。济南北郊也渐变成陆地。
小清河“小河萦九曲,茂木郁千章。”小清河汩汩流淌清的澈泉水,蜿蜒穿行,滋养着山东人民。小清河起于济南,讫于寿光羊角沟注入渤海,全长二百三十七公里,流域面积一万零三百三十六平方公里。它是省内唯一兼具水陆联运,海河联运,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的“黄金水道”。
莲子湖(鹊山湖)大约形成于汉代,是因古济水泛滥所致。该湖水辽宽,从鹊山、华不注山脚下,一直到历水陂北。李白《階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为证:“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彼时,北郊水乡泽国。春夏之时,风光旖旎,绿柳摇漾,红荷映天,山影迷离,湖光潋滟,蛙鸣塘内,蝉噪树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真实画出了莲子湖的旖旎风光。
《鹊华秋色图》是元初著名画家赵孟頫的绘画名作。相传这幅名作是画家站在鹊华桥上远眺鹊、华二山的景色。于是元人便以鹊华ニ字名其桥,而此桥也随名作《鹊华秋色图》的诞生名声大噪。
元成宗元贞元年,赵孟頫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与同在吴兴的著明文学家周密谈起了济南的莲子湖和鹊华两山秀丽风光,勾起了好友周密对故乡的思念。周密祖籍齐州历城人,寓居江南,从未曾到过故乡。虽出生在江南,然而终其一生难忘自己是历下后裔。应周密的请求,赵孟頫提笔挥毫,描绘了鹊、华二山一带的秋日景色,一幅传世名作诞生了。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鹊华秋色图》,收藏于乾清宫内,第一次来大明湖游玩,站鹊华桥上,朝着鹊华两山观看,赞叹鹊华秋色之美,遂诗兴大发,作《题鹊华桥三首》,诗云:“长堤教里豆双湖,央镜彼光入画图。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秋月春风相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榆烟杏火接空蒙,稳度方堤饮练虹。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乾隆面对着鹊华烟雨,由此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鹊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发出了相爱却无法相聚的悲叹。事有凑巧,他写完此诗离开济南六天,皇后去世。于是,乾隆认为鹊华桥是不祥之桥,应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悔恨自己不该乱用“银河鹊桥”的典故,把皇后也写死了。乾隆十六年又驾临济南时,再也不肯登鹊华桥了。
济南景色异他郡,城外青山城内湖,细雨蒙蒙烟漠漠,凭谁写出辋川图。泉城,山水相依,绮丽秀美,最是荷花亭亭玉立,杨柳浓妆艳抹,湖水清澈明朗,人民儒雅随和,便有了江南风韵。有人说,泉水是泉城的魂,而我以为泉水是泉城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