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良笔的头像

葛良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17
分享

解码天下都城隍的药方碑刻

◎葛良笔

在山西长治市上党区西火镇东边的一座山岭之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庙——天下都城隍。据传,此庙因西汉末年“蛛网弥合救光武”,被刘秀敕封为“天下都城隍”。清光绪十年《重修都城隍庙碑记》有云:都城隍之神,东汉敕封者也。由汉而末,千年有余矣。东汉之始,光武奉命巡行河北,遭王莽之乱,经此逃避,入庙休息,因祝神曰:惟神暗中庇佑,后日大宝之登,封神天下都城隍。及帝握赤符,乘六龙,遂降敕封之旨焉。神威愈张,多祷辄应,遐迩之间,人所共闻。

天下都城隍坐北朝南,正殿供奉着都城隍老爷。正殿西侧为娘娘殿,是人们祈求子嗣的场所。娘娘殿门的左右两侧,各竖立一通东西朝向的青石碑,石碑上方均呈半圆形,东边的石碑尤其引人注目。此碑高200厘米(含底座),正面宽63厘米,侧面宽20厘米,为民国四年(1915年)所立。石碑不仅正面平整光洁,而且侧面同样做工精细,还刻有文字和图案,所刻文字自右向左竖行排列,最上面的内容为治霍乱的中医药方,笔者按照碑刻格式辑录如下:

治霍乱转筋方 四川吕祖庙碑刻

藿香 苍术 柴胡 羗活(各一不)

泽泻(方) 木通 神曲 陈茶叶(各二不)

(“各一不”“各二不”等文字为药材下方小字,括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引用老葱代根两条

轻重者一两付神效方

(“轻重”二字和“一两”二字均为横行排列。笔者注)

中医药是很深奥的医学学科,我仅仅听说过一些中药材名称,但对内里知识却一无所知。为写好这篇文章,我抱着虚心求教、现学现用的态度,请教了西火中心卫生院院长王清海。巧的是,王院长以前学的就是中医,而且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很感兴趣。他用专业的知识和通俗的语言,对霍乱等疾病的病因及中药的药理作用与治疗功效作了解释和说明。

“霍乱是由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王院长解释说,“这种病的高发期在夏季,发病后会出现腹泻呕吐、脱水虚脱等症状,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有的会肌肉痉挛,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转筋’,严重时会在数小时内死亡。”

他说:“这些中药是治疗霍乱转筋的最佳配伍:藿香有防腐和抗菌作用,治疗湿阻中焦、呕吐等症;苍术(zhú)有健脾祛湿、祛风散寒等作用,用于湿热下注、风湿痹痛等症;柴胡可增强免疫功能,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效果;羗活有退热止疼、补虚祛寒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头痛无汗、上肢风湿疼痛;泽泻有利尿功效,是抗菌消炎、治疗病菌感染的良药;神曲有消食化积、健运脾胃、开胃和中的功效,可用于食积病症;陈茶叶有提神、消除人体疲劳的作用和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能;老葱代根又叫葱须,有祛风散寒、解毒散瘀的功效,起到解肌发表的作用,有效治疗喉疮咽炎。”

“需要说明的是,‘老葱代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药引子’,它具有引经作用,就是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起到增强疗效和解毒、护胃、矫味的作用。‘轻重者一两付’就是根据病情轻重酌情服药,‘付’字为中药的专用量词,这个比较好理解。”对药方后面的两句话,王院长还专门进行了解释。

这个中药配方定然是经过了事实上的验证,从而由远在西南的四川引用到了山西的长治,“四川吕祖庙碑刻”就说明了这付中药的来源之地,而且是“神效方”。

碑刻下方,是《锁阳城》的艺术刻画,描绘的是唐王征西兵困锁阳城,秦英挂帅与番将苏海交战的故事。此图艺术夸张,画面生动形象,表现了秦英英勇无畏、与敌激战的打斗场面。碑刻插画此图,或许蕴涵着邪恶力量不可小觑、战胜疾病要有信心的寓意吧!

在此图下面还有一个药方,内容如下:

阳和汤 治石疽阴疽一切平塌不起恶疮

熟地(丙) 真鹿角胶(三不) 上肉桂 甘草(各不)

炮姜 麻黄 附子片(各五卜) 水煎服

服后饮酒数杯 冬夏皆宜可以病愈

谨戒房事

“石疽多生于颈项、腰胯或腿股间的肿块,状如桃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逐渐增大,难消难溃,溃则难敛;阴疽通常指的是患者的阴部患有毒疮,患者的私密部位皮肤会出现有发硬、发红以及疼痛瘙痒的症状,还会逐渐扩散,脓肿也会逐渐增多。这种病有易复发、易转移、死亡率高的特点,故被人们称为恶疮,在旧时是难治之症。”王院长用专业术语描述了这种病的症状。

“‘阳和汤’配方里的中药也是常见药,这些药经常用到。”王院长阐述了这些药的特性:“熟地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可强心利尿、养血补虚;鹿角胶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作用,可治疗血虚头晕、腰膝酸冷、虚劳消瘦等症;肉桂有补火助阳、活血通经等功效,可用于寒湿痹痛、寒疝腹痛、阴疽、肾阳不足、畏寒肢冷等症;甘草可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有补肺气、健脾胃的功效;炮姜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止泻的功效,用于虚寒性出血等症;麻黄主治胸闷咳喘、水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症,用于外感风寒、喘咳、皮肤瘙痒、寒邪凝滞经脉等症;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治疗寒邪入里导致的四肢厥冷、恶寒蜷卧以及吐泻腹痛等病。”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辩证论治。作为自然界中的人类,人体也讲究阴阳平衡,阴盛则寒,寒则邪入。上面‘阳和汤’的药材配伍,壮阳补虚的成分多一些,通俗地说就是病人因体质虚弱,导致病毒趁虚而入,所以在禁忌上要求患者‘谨戒房事’。”就运用中医治疗这种疾病的基本原理,王院长也作了大致解释。

“中医药文化学问很深,古老而神秘。很多药方都是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验证,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说明古人很有智慧,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中医药方我们仍然一直在用。”王院长十分肯定地说。

“阳和汤”药方下面,因有护栏遮挡,只看到“解信石毒方”“防风”“一丙研末冷水调服”“或用四月冷水擂汁灌”“解鸦片烟土毒方”等字样。从片言只语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解毒鸦片烟土一类的方子,其中的“防风”是一种抗过敏的药材,可以在体内起到屏障保护作用。因看不到其它药材名称,所以无法解读药方的配伍。

在上面的这些药方中,有的药材下面标有“不”“卜”“方”“丙”等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院长说:“古中医药方是药材名和剂量符号写在一起的,这个符号就是药材下面的那些小字。剂量符号的写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以这块石碑上的中医药方为例:‘钱'的计量符号是用‘小'字来代替,一钱就是在‘一'的下面写个‘小'字,也有的干脆用‘不'来代替‘钱'的符号。这是因为旧时的文字多为繁体字,而‘钱'的笔画更多,用符号代替既快又省事。‘卜'是‘分'的剂量符号,古方中会写作‘下',就是‘一'在上面,‘卜'在下面。其它如‘方'‘丙'等字也是这个意思,就像现代医生开处方药时,用‘g'代表‘克',用‘mg'代表‘毫克'的意思一样。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古代中医用这种简单办法,来防止药方被盗而采用的特殊符号。”

为什么是在民国四年把这几种药方刻在天下都城隍的石碑上呢?我想应该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穷困不堪,政府无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医疗保障更是无从谈起。加之旧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们求医问药十分不便。更可悲的是,有的人或许是为了减轻病痛折磨,竟然沾染上了吸食鸦片(俗称大烟土)的恶习,以此麻醉自己,导致体质更弱,抗病能力更差。像霍乱、石疽阴疽等这些疾病,就成为当时人们难以自愈的疑难杂症。而且旧时的人们囿于对自然的认知,遇到搞不懂的事情,就会祈求神仙庇护保佑,都城隍老爷自然成为人们虔诚信奉的护佑之神。对于家里正好有这类疾病来城隍庙求神问卜的人来说,看到碑刻上的药方定然会留意细看,记在心里,既求了老爷保佑,又得了治病药方,肯定会有“更灵验”的“双保险”心理。病人康复自然是家之大幸,家人定然会皆大欢喜。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医疗的保障,卫生习惯的养成,人们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越来越强,身体素质越来越好。碑刻上的那些疾病,有的已经绝迹,有的很快治愈,人们不再经受这类疾病的折磨,求医难、治病难已经成为“过去式”。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天下都城隍碑刻上的治病药方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中医药文化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存续着文化的基因,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民众的福祉。我们有必要把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