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良笔的头像

葛良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10
分享

酸爽醇厚的上党风味“浆水菜”

◎葛良笔

一说到酸菜,几乎尽人皆知,因为酸菜据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农耕时代的腌制食品。由于旧时没有“大棚菜”,要想度过缺乏蔬菜的冬春季节,就得腌制酸菜。有关菜名与做法,古代就有文字记载,西周时期的《周礼》就有其名,谓之“菹”(zū),其意为酸菜、腌菜。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则介绍了我们祖先用白菜等为原料腌制酸菜的方式,地域横跨古老长城走向的广大北方地区,是一条颇为宽广的“酸菜带”。作为宽广“酸菜带”上的一片区域,山西上党地区当然也要腌制酸菜,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菜品花样,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独特的沤制之法

上党地区做酸菜从古至今持续延绵,即使在改革开放十年后的八十年代后期,长治市的长治县(现上党区)、长子县、壶关县和毗邻的晋城市陵川县、高平市等广大农村地区,家家户户仍做酸菜。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是,上党地区酸菜的叫法、做法、吃法都很独特,极具地方特色,以潞、泽两州交界的西火镇为例:叫法与众不同,叫“‘沤’浆水菜”;做法颇为丰富,可做多种菜品;吃法更为多样,可选吃自己喜好的口味。

上党地区做“浆水菜”的原料大多是适宜当地生长、收成较为丰产的白萝卜,而且萝卜和萝卜苗都能食用。做法大同小异,各家要做几缸“浆水菜”不尽相同,一般4口人的家庭要做一缸,7口多人的要做两缸。做“浆水菜”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也就是收罢秋的季节。做菜前,要先把萝卜苗从萝卜上拧下来,把萝卜用刀刮净,把萝卜苗用大锅煮熟,之后挑到水井边上,把萝卜清洗干净,把萝卜苗淘洗几遍,然后把萝卜苗一把把握成长长的菜团,老百姓把这种程序称为“团菜”。到家后找两块大案板,先在下面稍稍倾斜放置一块,把菜团一排排摆上两层,再把另一块案板盖在上边,多压几块石头,以便挤出菜苗里的水分。待1—2天过后,把石头和案板取下,便准备进入做菜工序。

做“浆水菜”是一项比较麻烦的活儿,一般为同院或邻家妇女搭伙互做,需用拖刀1把、巺(xùn)子2个、耪刅(pǎngchuāng)1个、簸箕(bò ji)1个、捣菜圪挆(duǒ)1个,帮忙妇女来时会带上自家就有的器具。拖刀是一种形似铡刀的木制刀具,把菜苗摁进“U”型铁圈里,前后拖拉切菜,专门用作“浆水菜”切苗之用;巺子是一种口稍大、底稍小的长方形木制器具,用于盛放或晾晒粮食作物;耪刅也叫菜擦子、刨丝器,用它可把萝卜擦成萝卜丝;簸箕是最常见的扬米去糠的铲状编织器具,是做菜的临时用具;捣菜圪挆是一种形似杵子的木制工具,专门用于捣菜压实之用。

女人们干活时各分工,一人用拖刀将萝卜苗切成丝状,盛在巺子里;另一人用耪刅在另一个巺子里耪下萝卜丝;再一人把耪好的萝卜丝倒进切好的萝卜苗里,用手搓揉拌匀,随后盛在簸箕倒进缸里。在做“浆水菜”之前,要先在缸底放置几个馒头大小的萝卜,天和地各1个,几口人再放几个,称为“看缸萝卜”。放置这种萝卜,含有“尊天敬地,效法大道,有物混成,看家保底”的深刻寓意,即使没菜可吃也不轻易取出,是老辈人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有的家庭爱吃“酸圪丝”,就得提前准备,在放好“看缸萝卜”后,把耪好的萝卜丝(不与萝卜苗混搅)倒进缸里摁压实在,计划做多少就倒几簸箕。随后把拌匀的菜料倒进缸里,先用手摊平,再用捣菜圪挆压实,如此往复多次,在离缸沿口约半尺时停下(多余菜料换缸另做),然后在捣实的菜上放两块各重约10斤的圆鼓形“压菜石”。之所以要放“压菜石”,是因为缸里的菜要加“浆水”,菜料会吸水上涨,“压菜石”能起到按压作用。第一次加“浆水”约需一桶。“浆水”做法简单,用清水加玉米面或白面搅匀,熬成稀汤冷却即可,随后慢慢倒进缸里。也有的就在邻居家舀两马勺老缸“浆水汤”,回家兑上清水倒进菜缸里。隔日待“浆水”渗下之后再行添加,用煮过面条的冷面汤也能当“浆水”用。如此添加几日,加够两桶为止,十天之后就能沤制成为颜色淡黄、酸爽可口的“浆水菜”了。这就是上党人为何叫“做酸菜”为“‘沤’浆水菜”(也有的叫“‘按’浆水菜”)的缘故,他们称这种长年做的大缸菜为“老缸浆水菜”。

沤好的“浆水菜”一般从当年的深秋吃到次年的农历四月左右,基本能等到新鲜蔬菜或野菜接续起来。虽然这种菜没有时令蔬菜新鲜,却是老百姓顺时应景的巧手之做,毕竟一年中的几乎三季都吃的是这种菜,说是他们的“当家菜”一点也不为过。

酸爽的花样菜品

旧时的上党地区,人们吃的主粮大多是比较高产的玉米和高粱,早饭大都是玉米面或高粱面糊糊,配的是“浆水菜”;晌午吃拨刀面或榆皮面饸饹,“臊子”也是“浆水菜”配土豆片或北瓜片;晚上喝玉米圪糁“菜饭”“调和饭”,锅里也要放一筷子“浆水菜”……

人们吃酸酸的“浆水菜”已成为一种习惯,变着花样做,换着方式吃。不仅有萝卜“浆水菜”,还有“芥末浆水菜”“芥疙瘩浆水菜”“白菜浆水菜”以及野菜类的“刺芥菜浆水菜”“圪蒌弯叶浆水菜”“杨圪桃叶浆水菜”等等。“芥疙瘩”与萝卜“长相”相似,既有肉质根又有茎叶苗,做法与萝卜“浆水菜”基本一样。其他菜料做法简单,不用挤压水分,不用捣杵菜料,沤菜时只需添加老缸里的“浆水”就能腌制。

“芥疙瘩”和野菜类“浆水菜”是菜中上品,只是这些菜料量少,沤菜用的盛具也是小坛小罐,而且野菜只有夏季才有,天热不宜久放,一周就得吃完,想吃再做一罐。最好吃的当属“芥末浆水菜”。成熟的芥末籽粒是一种辛辣芳香、味道独特的调味佳品,要做芥末“浆水菜”,只能取其菜苗。在盛夏七月,人们把生长正旺的芥末菜苗收摘起来,沤制“浆水菜”。这种“浆水菜”吃起来很有香气,可以说是菜中极品,用老百姓的话说:芥末“浆水菜”,可美吃着哩!

不仅“浆水菜”好吃,而且“浆水汤”也有用处。炒菜时加上“浆水汤”,才能使菜味酸爽浓郁;“浆水汤”属于寒性汤汁,食用后既能清热祛火,还可利尿通淋。这种饮食习惯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使祭奠故去的先人,在摆上美味供品、烧香跪拜之后,也要浇点“浆水汤”,仪式才算结束。也许在人们的概念里,“浆水”就是烟火人间最为爽口的“饮料”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太行山上水质较硬的上党地区,“浆水汤”的出现,或许能对碱性水质起到酸性平衡作用,益于人们身体健康。

人们在“‘沤’浆水菜”时,还琢磨出了新的花样,衍生出了其他菜品。“酸圪丝”就是其中的一种。前面说过,做“酸圪丝”是在做“浆水菜”前,先往缸底倒进耪好的萝卜丝,等吃完“浆水菜”就会露出怄酸的萝卜丝,捞出来后先进行晾嗮,晾干之后经过上笼蒸馏,就会变得酥软,而且变成诱人的红紫色,随后再晾干装罐。“甜圪丝”是另一种菜品。在做“浆水菜”时,把耪好的萝卜丝直接进行晾嗮(不经菜缸怄酸),之后上笼蒸馏,就会成为与“酸圪丝”一样的红紫色,随后也是晾干装罐。这两种菜口感不同,一种发酸,一种发甜,所以人们叫“酸圪丝”、“甜圪丝”(也有人叫这两种菜为“干黄菜”)。吃法都是加油、添水、炒热,放上小葱、韭菜、食盐调味即可,是一种改换口味的吃法。

有意思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还发现“酸圪丝”是治疗孩子痢疾的“土偏方”,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会让孩子多吃此菜预防彼病。“甜圪丝”不仅能炒菜吃,还可以做配饭的“闷菜”。做“闷菜”时,先用花椒、大料、茴香和食盐等调料熬成有香味的汤水,凉温后撒在小坛小罐里的“甜圪丝”上,用筷子搅匀后再盖好闷住,食用省事方便,随吃随取,免得吃饭等菜。对于爱喝酒的人来说,“闷菜”还是一种不错的下酒菜。由萝卜“浆水菜”而衍生出的“系列菜品”,既展现了上党地区农耕时代丰富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我们祖先独特的智慧创造。

醇厚的上党乡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各个季节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不再为缺菜而发愁,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传特食物“老缸浆水菜”已不再是人们的“当家菜”,逐渐退出了人们的餐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衍生菜品“芥末”“芥疙瘩”和野菜类的“浆水菜”很难见到,“酸圪丝”“甜圪丝”更是稀罕之物,也许这是历史发展有得有失的自然规律吧!

许是吃腻鱼肉,抑或口味回归,在隔了多年之后,人们又慢慢喜欢上了清淡的“浆水菜”。现在的“浆水菜”,不仅沿袭了传统沤制之法,还进行了升级改良,口味更好,口感更香。只是现在不像以前那样家家户户大缸做,菜量做得少,缸也用得小,仅是为了改换口味,满足口腹之欲,自己吃不了就送亲戚和朋友。也有的不只做“萝卜浆水菜”,也做“桶白菜”、“卷心菜”等“浆水菜”,不单是为了自己吃,还往食堂送、饭店供。不过这也说明人们对“浆水菜”有口味情结,有市场需求。

对于习惯了上党地区饮食习俗的人来说,早饭吃小米粥或玉米圪糁稠饭时,最喜欢的是“浆水菜”配土豆片,感觉非常爽口;晌午吃“三合面”时,也喜欢配酸菜粉条“臊子”;进饭店吃饭也会打问有无“酸菜四合一”,这种由酸菜、豆腐、豆芽、粉条做成的菜不仅清爽可口,还对油腻食物起到中和作用,成为人们喜爱的菜品之一。令我惊奇的是,在上党古城长治市的一家饭店里,还看到了一盘红紫色的“酸圪丝”菜,勾起了我久违的味蕾记忆。怀着好奇心打听这种菜品从何而来,老板告我说壶关县南部乡镇就有人专做这种菜,而且大多往市里的饭店供应。有些饭店为迎合现代人的口味,招徕更多的食客,推出了“酸菜鱼片”“酸菜焖猪肉”“酸菜冬瓜”“酸菜双豆丝”等荤素菜肴和“酸菜蛋炒饭”“酸菜肉丝饸饹”等美味主食,“浆水菜”不仅重新摆上了餐桌,还成为美食新宠,从以前的“下里巴人”到如今的“阳春白雪”,这种演变历程既体现了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兼容并存,也反映了传统习俗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共进,为亲人团圆增进亲情、好友团聚重温友情氤氲出了浓郁的情感气息,营造出了醇厚的亲情气氛。

各色酸菜皆养人,养了古人养今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党人,即使物质生活发生大变化,仍旧钟情传统风味“浆水菜”,留恋回味丰富多样“衍生菜”。它不仅是酸爽可口的美食菜品,也是故土难忘的乡愁记忆。但愿这种饮食文化延绵不绝,风俗习惯世代相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