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良笔的头像

葛良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15
分享

古镇西火四贞祠的前世今生

◎葛良笔

古镇西火,地处潞泽交界,因区域的优势,千百年来这里经济富庶,民风淳朴。这里的男人们大都好客、善饮,女人们个个刚毅、节烈。男人们的性格形成,很可能与明清时期这里发达的冶铁业、锻造业有关;而女人们的性格成因,不得不提起明代建起的一座祠庙——西火四贞祠。下面我就铺陈开来,给大家讲述一下西火四贞祠的前世与今生。

一道御旨 西火建起四贞祠

公元1505年,年仅15岁的朱厚照登基称帝,是为大明武宗皇帝。尽管他改年号为正德(意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却改不了他荒淫无道的昏君本性,即位后他便宠信佞臣,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矛盾加剧。

1510年,不堪苛捐杂税的河北、山东贫苦农民纷纷起义,由刘六、刘七(兄弟俩,河北人)和杨虎(山东人)带领的队伍逐渐壮大,刘六、刘七的队伍在河北、山东一带活动,杨虎的队伍在河南一带活动。他们杀贪官、斗土豪、掳大户,不受纪律约束,恣意妄为,有时连普通百姓也不肯放过。1511年(正德六年)5月,由刘六、刘七带领的千百余人自山东青州、兖州出发,经河南彰德府(今安阳市)、山西陵川县来到上党南界的潞州西火镇。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掠抢,奸淫妇女,西火百姓亦有所闻。听说快要来到西火,老百姓吓得四散着逃到山上躲藏。这些人来到镇子上如响马一般开始烧杀掠抢,见镇子上都是老弱病残者,很不甘心,便进山搜索,抓获了四、五百名妇女。

他们的残暴行径,引起了西火人的愤慨,也引起了西火妇女的反抗。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四名妇女。清《山西志辑要》卷三“长治县烈女篇”记载:正德年间辛未岁,流贼抵西火镇,掠妇女。其间投马大骂、剔目断臂死者赵女闷儿也;仆地被拽,肤裂血流,道路朱殷而死者,焦相妻程氏也;不受甘言之诱,怒目大骂,与程同杀者,袁女雁菊也;被驱遇井,抱幼女投死者,王川妻平氏也。

《徐襄阳西园杂记》则记录得更为详细:正德辛未五月,流贼拥众入潞州西火镇,大肆焚掠。赵氏女名小闷儿,年二十一,获之上马。女乃自投于地,大呼曰:我良家子,即死誓不受辱。贼悦其色,复挟之上马,女复自投,如是者三。贼乃射其目,断其右臂以死。原氏女,名燕菊,年十八,与邻人焦相妻程氏同匿土穴中,为贼所觉,曳出欲犯之。女骂曰:我家为汝贼所破,我父母兄弟为汝贼驱迫,今不知其处,恨不啮汝肉万块,可从汝以苟生耶?骂不绝口。贼怒乱刺杀之。程氏时年二十七,亦忿骂曰:我有夫,宁死不从汝。贼见其清粹,不忍害,以忍恐之,程愈忿,愈骂。贼怒,就地曳之百余步,皮肉皆伤,骂不绝,亦杀之。平氏妇,年二十余,与夫王川避之山谷间,颠沛相失,为贼所得。贼见其少丽,驱至镇,置诸民舍,欲犯之。平度不能脱,亟抱幼儿赴井死。在该文末尾,徐咸还感叹道:噫,西火一小镇耳,非声名文物之都也。而四妇女者,视死如归,凛不可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信夫!(“原氏”应为“袁氏”,“雁菊”应为“燕菊”,笔者注)。

这伙流贼从西火撤走之后,又流窜到了几里之外的东火村,向村里名门望族仇森索要快马,并威胁说:“如不答应,就放火烧家。”仇森是明初兵科给事中仇敏的玄孙,沈王府仪宾,被皇帝诰封为亚中大夫。他学识渊博,与邻为善,在村里德高望重。此时,仇森冒着被杀的危险,对贼说:“你要放火,是害我一家;我若给你马,则危害四方!”贼大怒,纵火烧了仇府。贼走之后,仇森在安徽宿州任职的哥哥仇楫得知此事,把西火村四女不畏强暴、慷慨赴死的事迹记录下来,寄给弟弟仇森。仇森又与其朋友牛麟、宿政、栗容、郗贤五人联名呈给山西巡抚王璟,王璟向正德皇帝朱厚照上奏了此事。《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记载(时年正德六年冬十月):“癸巳,山西巡抚都御史王璟奏,贼所过妇女死不受污者三十有二人,乞旌表礼部,议请于诸府,旌善亭,建贞烈之碑,列姓氏年籍,以垂永久,人给银三两,以资殡葬从之。”并下诏曰:“正德六年,令近年山西等处,不受贼污贞烈妇,已经抚按查奏者,不必再勘。仍行有司各先量支银三两,以为殡葬之资。仍於旌善亭傍,立贞烈碑,通将姓字年籍镌石,以垂永久。”(语自《大明会典卷之七十九》)。

1512年,正德七年,潞州官府奉旨在西火镇中八巷修建四贞祠。祠烈妇平氏、程氏,烈女赵氏、袁氏。并把西火村西边的山命名为四贞山。

正德十六年(1521年),潞州知州曹进善对四贞祠进行扩建。著名学者崔铣还挥毫写下了《四贞祠记》。据文记载:“潞守请于御史立祠祀之,有堂有垣,出入有门,祀用春秋,卜日蠲羞,侑祝以帛。”

万历十六年,四贞祠因风雨剥蚀、年久失修,长治县令方有度倡议重修。其幕僚、诗人程嘉燧代拟《重修四贞祠记》以铭。明末清初,四贞祠毁于兵火。清顺治十四年,郡守杨晙在原址上重新修建。

雄山四贞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其间不同版本的地方志均有记载,甚至当时一些文人笔记都把雄山四贞作为典范事例收录其中,比如:湖广襄阳知府徐咸的《徐襄阳西园杂记》、明代历史学家张岱的《石匮记》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据老人们回忆,四贞祠坐北朝南,建于1.5米高的宽阔平台之上,面阔三间二丈长,砖木结构,外有出檐,宽一丈八,后墙劵有高大的墙龛,供俸赵氏、袁氏、平氏、程氏四位贞女的木质牌位。牌位底座尺余,通高1米左右。祠的周围是宽阔的不规则场地。

不大的西火镇,一座祠堂在程朱理学、纲常伦理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建了起来。几百年来,一直是西火女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明代,登上典籍的西火烈女就有二十人之多。难怪明代王云风感叹:“西火百家之乡,乃有四女之死,何潞州妇女之多贤也!”

迎神赛社 瘟神爷住进四贞祠

明清时期,潞泽豪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西火镇依托潞泽交界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丰富优势,冶炼业、畜牧业、编造业等纷纷兴起。尤以冶炼业最为显著,“家家炉火旺,户户打铁忙”,成为潞安府南的一块富庶之地。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了古镇文化的繁荣。每逢三月初一至初三,迎神赛社便成为西火人的狂欢节日。

老西火古有上八巷、中八巷、底六巷(巷口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红白喜事各种活动都以巷口为单位组织),每逢三月初一至初三,各巷口都要把供奉的神仙老爷披红挂彩,用四抬大轿请出,由八音会、皇罗伞、朝天镫、金瓜玉斧、标枪排列的仪仗队开道,沿街夸官,所到之处百姓焚香祈拜。

当时,社社都有故事队,高跷、皇杠、扛妆、挑轿、旱船、举杠、莲花盒等,还有跑马上刀山的武故事,舞狮耍龙迎来送往,仪式很是隆重,场面十分壮观。众神出庙,人人参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香烟袅袅,祈福神灵庇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儿孙兴旺,财源广进。街道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老话说,“西火有一怪,活人能上望香台(此望香台非彼望乡台)”。望香台处在底六巷三岔路口的一个土堆平台上,站在这里能远远望见从东、西、北不同方向过来的迎香队伍。迎神赛社既是古镇百姓的一项娱神祈福活动,又比的是各巷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凝聚力,都是自发组织的。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争夺头筹。

上八巷和底六巷有庙,自然有神可请。三月初一,上八巷先请神夸官,初二是底六巷。地处中八巷的四贞祠不是神庙,自古传下来的习惯是初三在底六巷的东城阁上把瘟神老爷瘟元帅迎请过来,参加赛社活动。过罢三月三,瘟老爷就屈驾暂住四贞祠,与四位烈女一同供奉在祠堂里,等到五月端午节逢瘟神老爷诞辰日,再把瘟老爷请回到东城阁上。请回仪式同样隆重,四贞祠巷社首要率众乡邻焚香、奏乐、祭拜,并用3天时间唱大戏或说鼓书来庆贺生日,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也是今人把四贞祠称为瘟神庙的缘故。

红色记忆,四贞祠改为烈士亭

1936年,红军刚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就又开始了东渡黄河,挺进山西,远征抗日。何长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进驻西火,播下红色革命火种。当时西火便有四、五十名青年参加红军,他们是郭成则、张保秀、平来富、张林友等。

当年2月,共产党特派员和毓祥秘密来到西火创建牺盟会西火小组,组员有赵林壁、焦培灵、袁德清、牛有山、崔志旺、郑天顺、靳天水、朱景泰、焦福水、琚龙的、刘小买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爆发了中日战争,中共中央发表通电,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8月14日,国民政府被迫发表自卫宣言,全国抗战局面形成。

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进山西,和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配合,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1939年7月,日军第二次进攻长治,长治县抗日民主政府撤往西火镇,共产党员张燮堂任县长,办公地点在西火镇上八巷的“晓宅”大院,大门上挂起了“长治县抗日民主政府”牌子,在此开展了敌后武装斗争,燃起了抗日烽火。

同年秋,汪伪政府县长聂士庆把县政府也搬到了西火镇,地点就在中八巷四贞祠对面的老当铺。当时的西火镇出现了两个“县政府”。

同年秋,由国共两党合作的太行区潞、泽、辽、沁十九县的数百名代表参加的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大会(即西火万人反摩擦大会)在四贞祠开阔的场地上召开。当时,西火镇万人空巷,群情振奋,抗日激情高涨。此前,汪伪政府县长聂士庆见势头不妙,便抽身离开,由张恬临时代县长顶包,结果被大家拉着在西火街上沿街游斗。此后不久,汪伪县政府便被撵出了西火镇。

1940年初,为播撒抗日火种,长治县抗日民主政府迁至壶关县树掌一带。随着侵华战火的蔓延,日军占领了西火镇。他们修碉堡,筑炮楼,挖战壕,抓壮丁,抢粮食,还寻衅取乐,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共产党牺盟会的领导下,西火百姓杀倭锄奸,保家卫国,与日寇展开了英勇顽强的生死斗争。

1943年,中共太行区派侯国英(西火镇桥头村人)率武工队来到西火,同牺盟会八路军联合作战,对以关岭山、老雄山、东庙山、文庙山为据点的日伪军不断打击,并建立了太行区西火根据地。

1945年临近年关,驻扎在长治的日军为补充给养,借此消灭中共长治县武工队和西火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年关大扫荡。那年大年初一凌晨,日本鬼子偷偷摸摸开进西火,被我军发现。在武工队长徐彬、政委牛立峰的指挥带领下,西火牺盟会民兵和武工队英勇机智地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反扫荡战斗,取得了胜利。这期间,西火又有一批热血青年参军作战,他们是:张五保、闫祥则、申文盛、邵发发、姬海盛、张丑孩、王三喜、牛魁胜、朱六则、陈小贵、申海维、袁祥则等,他们后来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加入解放军序列,有的负伤退伍回家,为全国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以国共谈判为幌子,暗地里调动大军抢夺抗战胜利果实。9月10日上党战役打响,10月12日结束。1948年3月7日,临汾战役打响,5月17日,临汾解放。1948年10月5日,太原战役打响,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在这几次战役中,已成为根据地大后方的西火民兵积极参战,民工也纷纷支前,他们运军粮、挖战壕、抬担架、救伤员,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牺牲。特别是在太原战役期间,从西火镇派出支前的30辆马车就运回来20多具装殓入棺的西火籍烈士遗体,集中在四贞祠广场转运到邻村,其中西火村有就8位烈士。

1948年冬,为纪念这些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革命先烈,将这种革命精神永世流传,乡亲们把四贞祠供奉的四位贞节烈女的牌位挪了出来,供上了烈士的牌位。并对四贞祠重新粉刷,内墙上彩绘上英雄人物的故事。由此,四贞祠便变身为烈士亭。

1958年大跃进时,四贞祠南面老当铺里的西火完小学校扩建中学,为拓宽道路场地,需要拆除四贞祠旧址的西火烈士亭。于是,就把烈士亭里的石碑等搬到祖师庙戏台上,后又搬到河口戏台的楼角,拆除了四贞祠。之后在东堔圪脊的西坡下重修了一座烈士亭。自此,四贞祠的遗迹便不复存在,只留在了老人们的记忆里,但直到今天,西火人仍习惯叫那个地方为“四贞街”。

2012年,西火镇党委、政府在四贞祠西北1公里外的一处山脚旁修建了西火英烈苑。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老人们说,新建的西火英烈苑外形就是当年四贞祠的翻版。当年的烈女们要是在天有灵,是否也会含笑九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