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良笔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有一种“小人书”很受孩子们的喜爱。这种书只有成人手掌大小,售价一般在0.10—0.25元之间,可以随身装在口袋,方便翻阅。男孩子尤其喜欢这种书,且互通有无,经常交换或者借给别人看。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奖赏,就是给他买本飘着油墨香的新“小人书”,有些“存财”的小孩子能将买来和收集的“小人书”装满一个小抽屉,令人羡慕不已。
“小人书”印刷精美,封面大都为彩色画面,上面用艺术字体写着故事名称。里面的图画为手绘版和影印版两种,图画约占页面的四分之三,下面是与之对应、有详有略的文字介绍,上页与下页接续自然紧凑,一般为100页左右,一本“小人书”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翻看“小人书”时刻,是孩子们最专注、最忘我的时刻。记性好、口才佳的小伙伴会绘声绘色地给别人讲“小人书”里的故事,大家会听得入神,充分想象,代入自我,陶醉其间。
那时的“小人书”可谓丰富多彩,《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四大名著连环画册必不可少,最多的是战争题材的故事,如《红灯记》《平原作战》《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智取威虎山》等等,当然也有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闪闪的红星》《鸡毛信》《小兵张嘎》等等,其它类型的有打入敌人内部智取情报的《蓝色档案》《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揭露旧社会黑暗的《苦菜花》《白毛女》,有反特或破案类的《黑三角》《羊城暗哨》《405谋杀案》,有生活类型的《蹉跎岁月》《早春二月》,有神话故事《聊斋志异》《白蛇传》,还有描写爱情的《角落之歌》《庐山恋》……国外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191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卓别林》《百万英镑》等等。后来就有了武打类的《霍元甲》《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等等,现在想起来都耳熟能详,信口拈来。一本“小人书”就能反映一个历史背景,就能概括一个时代特征。
小孩子们大都喜欢战争题材的“小人书”,尤其羡慕和崇拜《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小兵张嘎》里的“嘎子”和《鸡毛信》里的“海娃”等英雄少年,学着故事里的情节玩“好人斗坏人”的游戏,也会模仿《霍元甲》《少林寺》里武林高手的姿势打打杀杀。
有的“小人书”不仅故事引人入胜,而且图画里的人物、景象生动饱满。记忆较深的是《铁道游击队》《鸡毛信》《三打白骨精》,画家用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画得生动而传神,景象绘得细腻而唯美。不过,里面的人物“脸谱化”特征明显,正面人物要么气宇轩昂,要么坚毅勇敢,反面人物要么贼眉鼠眼,要么穷凶极恶,人们一看便知。最好看的当属仿古式线装版的《红楼梦》,文字竖印在画面的边侧,画册里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诸多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把古典之美描绘得韵味十足,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也有许多“小人书”是从电影版本翻印过来的或黑白或蓝白的影像画面,拿在手里翻看就像是在重温黑白电影。再后来就有了彩色绘画版的《赵一曼》《猪八戒吃西瓜》等画册。
有一本“小人书”的故事现仍记在脑海里:一个山村少年对吹笛子痴迷不已,经常在小树林里独自练习,被一位过路的老师发现后进行了指点。后来这个少年经常跑很远的路到老师家里求教,老师就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他学习。勤学苦练加老师指点,少年吹笛子的技艺日渐成熟,经过考试筛选,少年顺利过关,圆了自己的音乐进修之梦,后来还成为享誉盛名的音乐家。遗憾的是这本“小人书”名叫什么我却给忘了。
还有一个是《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文字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描写的是一个书生被一个聪慧漂亮的奇女子喜欢上了,之后两人互生好感,坠入爱河,结果被一道士发现该女子是狐狸精变的,他便使出浑身解数横刀阻拦,但书生却痴迷不悟,不肯放手。道士招数已尽仍未有果,只得请教高人。高人见这对痴男怨女爱意已决,决定成人之美,遂施用法力对狐狸精点化涅槃,使其脱胎还阳,成为真正的人间美女。历尽磨难的男女主人公终得团圆相聚,成就了美好姻缘。当时对“爱情”懵懂模糊的我看后也如释重负,故事里曲折离奇的情节、缠绵悱恻的爱情和世外桃源般的美妙意境,令我陶醉神往,读来回味无穷。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小人书”不经意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前几年在市区一个小书摊上见到了久违的“小人书”,拿起来翻看了几本,却怎么也找不回以前的影子,许是“美好的记忆只属于过去式”吧!
作为那个时代的少儿读物,孩子们通过“小人书”这个小小的窗口,获取了知识,汲取了营养,了解了世界,得到了快乐。“小人书”寄托了孩子们的天真情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影响着他们对人世间真、善、美、丑的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和理想追求。如今回忆起那些看“小人书”的少年时光,仍是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