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良笔的头像

葛良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8
分享

闻名遐迩的“天下都城隍”庙会

◎葛良笔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县县都有城隍庙,而且都是建在城里。然而在山西长治城南80里的一座大山——天子岭西侧,却有一座城隍庙,而且号称“天下都城隍”。那么,这座庙有何来历?建筑风格如何?庙会有何特色?待我讲给大家。

神奇的传说故事

“天下都城隍”位于长治市上党区西火镇东6里的一座山岭之上,此山原有一座土地庙。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追杀刘秀,逃至此地的刘秀不仅身乏体困,而且无路可跑,眼看追兵将至,刘秀情急之下,便疾步向土地庙奔去。这座庙其时已是破旧不堪,正门被一个大蜘蛛网遮得严严实实,刘秀来不及多想便闯了进去,蜘蛛网被戳了个大窟窿。他回头见蛛网已破,心里不禁叹道:“王莽贼到来,见蛛网已破,定料我在庙内,岂能活命?”想到此,他“扑通”一声跪倒神台前祷告:“土地爷显灵,你若能将蛛网弥合,救我性命,他日重登龙位,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言毕再回头看时,那蜘蛛网竟然真的弥合住了,而且遮得愈发严实。不一会儿,杀气腾腾的王莽带领人马到来,四下不见刘秀踪影,欲进庙内搜查,但一看蛛网罩门,又无丝毫破迹,便急急忙忙向别处去了。后来刘秀重登皇位,果真封此庙为“天下都城隍”,并拨付重金,扩修庙宇,重塑神像,亲书匾额,勒令奉祀,规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为都城隍神圣诞之日。

“天下都城隍”自东汉成庙以来,历经多朝更替,皆有维护修葺。长治作家靳波的《上党拾遗》一书中,有“天下都城隍”的相关史料,其中就有清顺治乙酉年(1645)孟夏的《重修城隍庙碑记》:“古晋潞安府长治县迤南八十里,有南北大掌二村焉。旧有城隍庙一座,坐落于二村之间”“其规模宏大,殿宇巍峨,诚一方之胜楼也”“其坐镇此一方者,殆祈无不灵,而祷无不应”。关于“蛛网弥合救光武”的传说故事,该书也有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都城隍庙碑》的记载:都城隍之神,东汉敕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每欲考其由,奈碑石碎裂,字句模糊,文义谨得其半,其详不可得知矣。所存者,东汉之始,光武奉命巡行河北,遭王莽之乱,经此逃避,入庙休息,因祷告神曰:惟神暗中庇护,日后大宝登基,封神天下都城隍。及帝,握赤符,乘六龙,遂降敕封之旨焉。

当年若不是土地老爷遇险搭救、化险为夷,哪有后来刘秀称帝之日?登基之后敕封此庙为“天下都城隍”,应是感念于这里是其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之地。正是由于此庙有护主之功,才敢称天下城隍之都,神州大地仅此一例。

“天下都城隍”自建庙竣工之日,朝拜者便络绎不绝,庙院里便香火不断。随着人们口口相传,“天下都城隍”的传说故事由近及远,享誉四方。当地老百姓在改称庙宇习惯的同时,还将修建此庙的山岭(原名寨花山)改称为“城隍岭”,连接城隍岭东侧的那座大山也改称为“天子岭”,意为纪念一代天子光武帝刘秀。这种叫法一直延续至今。

雄伟的建筑风格

“天下都城隍”坐北朝南,独立山头,气势雄伟,高耸于上党、壶关、陵川三县(区)交界。主建筑群仍保留着原有格局,是一座完整的单进四合院,大多为明清遗构,保存完好。原先进庙需要从山底登攀99级台阶,十分陡峻。改革开放后,庙宇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占地面积达2000余亩。新建的庙宇,更加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九级飞檐斗拱山门,门楣正中上书“太行仙境”四个大字。从山门进来,为明清风格仿古建筑,两厢有古玩、根雕展览等店铺。再往前行,是宽阔的太极广场,广场东侧是光武行宫,进门有九龙壁,背面书有《光武帝赋》,大院中间塑有高大的刘秀铜像。广场南侧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大戏楼,名曰“神州太极楼”。

太极广场正北迎面,有一巨大香炉“天下第一香”,造型为“祥龙盘柱”,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抬步拾级而上,中间有一牌坊,上书“凝古”二字。上得百余台阶,可见庙门上的“天下都城隍”五个大字,进得厚重大门,便是都城隍古庙。

庙内分为上下两院,依次建在三层平台之上。下院一层敦实的山门与古雅的戏楼合为一体(俗称“骑门楼”)戏楼倒坐,朝向正殿,两侧有化妆楼、看楼及钟鼓楼亭台。东、西厢楼(俗称“传楼”)是旧时专供西火镇东四庄有威望社头的看戏之所。上院一层可望正殿(凌霄宝殿)、献殿、配殿、东西厢房。东侧配殿为圣贤殿(古时为马王殿),西侧配殿为娘娘殿。最上一层的正殿前有宽三间的卷棚顶献殿(俗称“拜庭”),柱头有装饰性斗拱,梁柱之间镂空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武将骑士、神话传说以及戏剧故事等。里面正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琉璃剪边,六檩前廊式构架,明、次均设隔扇门。正殿所供奉的,正是被刘秀敕封为天下城隍之都的城隍神。据说,这位尊神的使命是:剪恶除凶、护国安邦、赐福降祥、抗旱防涝、管领亡灵、超度众生等等,当然还要掌管天下所有的城隍老爷,可谓神通广大,地位独尊,所以备受人们的尊崇敬仰。正殿对面的戏台屏风上,书有诸葛亮的《出师表》,为民国时期书法家王鹤鸣所写。献殿两侧石柱上有一对联:民心向善香烟百时缭绕,蛛网弥合典故千秋传唱。戏台两侧也有一联:非此庙何来汉家光武帝,惟斯神敢称天下都城隍。这些对联道出了此庙的不凡来历。

庙内现存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所立碑碣数通,娘娘殿门东侧的“药方碑帖”中药配伍,至今仍有研究价值。下院东门之外有一“福”字砖雕照壁,多年来经无数香客摸字求福,“福”字被摸得油光乌亮。而照壁两侧“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的对联,则诠释了此庙亦为观山听水、怡情养性的雅趣之地。照壁北侧原先建有长约三间、四处可望的“镇会亭”,专人保障香客安全,维护正常庙会秩序,可见庙会规模之大。后来因为庙宇扩建,此亭被迫拆除。

整座庙宇融合历代遗风,所有建筑琉璃迭脊、雕梁画栋,造型优美、气势恢宏。

正殿背后,是“三清神殿”,殿内塑有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大帝塑像。“三清神殿”东侧是“道德经园”,内有40米长的《道德经》八个故事,即:老子诞生、孔子问礼、老子出关、尧帝禅让、商汤祈雨、太公垂钓、孟尝君纳贤、三顾茅庐。西侧是“山海经园”,40米长的巨幅鎏金长卷《新山海经传奇》,以古上党流传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为主题,荟萃了史前名著《山海经》以及华夏神话中约318个精粹人神故事,让人目不暇接,令人叹为观止。

独特的城隍庙会

“天下都城隍”庙会始于东汉光武帝敕封建庙之年,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一为正庙会。虽然旧时通往城隍岭的道路十分狭窄,路面崎岖不平,然而远近香客还是不辞辛劳,如期而至。庙会期间重复上演着“庙内烧香看戏,庙外赶会观景”的盛况,此种风俗沿袭多年,长盛不衰。

庙会上,祈愿还愿人如潮。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里,都城隍老爷因“殆祈无不灵,而祷无不应”,成为人们心中的“万能之神”。每逢生儿育女、孩子升学、子女娶嫁、门店开张、货运经营、祛病消灾等等,都要祈求城隍老爷,护佑其健康平安、顺遂无忧、得偿所愿,这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尤其是五月十一这一天,人们会虔诚地备好供品,从四面八方赶到城隍庙内,烧香叩头、顶礼膜拜,留下祈求、带上夙愿。如愿以偿的香客们会在这一天向城隍老爷诚心还愿,有的悬“金匾”、有的挂“花灯”、有的送“服装”、有的献“供品”,有的甚至还请来戏班唱戏酬神……庙院内人头攒动,香烟缭绕,场面十分壮观。

庙会上,观戏听曲很热闹。人们在祈愿还愿之后,会挤坐在戏楼对面的台阶上观看演出,坐不下就站在上院、下院或“看楼”上观看,看不到就坐在廊阶上听热闹拉家常。戏台上,时常有“上党八音会”前来助兴,喧热场面。“干板秧歌”是本地及周边县区经常表演的曲目,深受民众喜爱。还有外地人花钱雇请戏班或剧团唱戏酬神。河北一商人在祈福返乡时,路遇一批好货,挣了一笔大钱,唱了三天“山东枣梆”;陵川一煤矿企业连年平安,老板顺遂如意,出钱请来剧团,唱了七场“上党梆子”;河南一位私企老板,生意顺风顺水,借机感恩还愿,唱了三天豫剧……这时的庙院内外,汇集有戏台锣鼓、香客祈愿、神婆说唱、鞭炮鸣放等多种声音,很是红火热闹。有人乐呵地说:城隍老爷显神灵,福泽苍生为百姓。还愿唱戏平常事,开心多来城隍岭。

庙会上,赶会观景乐逍遥。在城隍庙东院外,与南、北大掌村相邻的空地上,做买卖者见缝插针摆摊设点,坡上多是烟酒副食、百货布匹;坡下多是铁货、麻皮、箩头、簸箕。会上,香火、黄纸、蜡烛、红布出手最快;茶水、白水、米汤、凉粉供不应求;粽子、花卷、凉糕、烧饼也很抢手;饺子、丸子、汆汤、酥肉汤傍晚最快;西洋镜、走走戏、套圈圈、耍猴的围成一团……可以说吃的、喝的、玩的、乐的应有尽有。由于人群众多,赶会的人只能随着人流缓慢移动。也有不少人喜欢登高临风,在城隍岭上远眺近观,畅享视野宽广、心胸开朗的悠然时刻,领略神话之乡、祈福圣地的民俗风情。有人还编了顺口溜:城隍岭会年年赶,不买东西也情愿。亲朋好友聚一聚,就看庙会好景观。

如今,随着“天下都城隍”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注入了丰富的祈福文化和节庆元素,举办过八届祈福文化旅游节,尤其是2010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十一)“天下都城隍”两千年圣诞之日,举办了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中华千秋和谐‘天下都城隍祈福节’”,极大地提升了都城隍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声名远传海内海外,吸引了泰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天下都城隍”以其雄踞高位山势,直对上党南界,独享“与天为党、神人合一”的神话胜境,成为闻名遐迩的祈福圣地,成为独具特色的庙会奇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