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良笔的头像

葛良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11
分享

西火古镇旗杆大院4字难解

◎葛良笔

在长治县西火古镇旗杆大院外墙两侧的侧门上方,各有两个石刻凹字,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十分美观,只是许多人都认不出是什么字。北京大学的教授说西侧二字为“谦光”,东侧二字为“履和”;复旦大学的教授说西侧二字为“循春”,东侧二字为“蹈秋”;《上党晚报》副刊部主任、大文化周刊主编胡海涛说东侧二字为“頤龢”(即“颐和”的繁体字),西侧二字有待核实。这四字到底是什么字呢?其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世俗理念?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西域边疆频发战乱。为装备兵器,乾隆皇帝下令征集造枪杆的荆条。荆条坚硬且有弹性,最适合做枪杆用。西火古镇有个人用几辆马车拉着粗细长短适合的荆条上交到潞安府,既没留名也没拿银子。乾隆皇帝闻听大为赞赏,亲自来到潞安府,查寻到这位捐献荆条的西火古镇人士牛壁。

牛壁是古镇上一位走南闯北的商人,家底殷实,为人厚道。一次他在河南做生意时看到许多农民挑着荆条忍饥挨饿沿街叫卖,却卖不出去。牛壁动了善念,便全部买下这些荆条,一时也没什么用,便放在家里。后来闻听皇上急需荆条装备军用,便把荆条全部捐了出去。乾隆感动之下,心想大清多些牛壁这样的人来当官何愁天下不稳、百姓不拥护呢?便敕封牛壁为河南登州知府。牛壁上任之后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为颂扬他的功德,在西火村南河北畔为他建造了一座五进大院,并在门前立旗杆,竖方斗,悬金匾,把牛壁树为楷模,让百官学习,旗杆大院由此得名。

传说有虚有实,但牛壁在河南登州任知府和“立旗杆,竖方斗,悬金匾”确有其事,而且经过一代代传承,“旗杆大院”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旗杆大院坐北朝南,建于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是典型的北方风格深宅大院,建筑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大门迎面隔路相对的是一座砖石相间的照壁,照壁中“福禄寿”三星被四周五只蝙蝠相围,名曰“五福捧寿图”。大院所有房屋全是青石为基,砂石铺地,青砖和白灰砌墙,水磨勾缝而成,所有窗户、门庭都有砖雕、木雕、石雕的图案装饰。因为朝代更替,战火洗礼,加之人为毁坏,其他四个大院已不复存在,两根粗壮的旗杆也于1958年遭到砍毁,现仅有最后一院留存。

现存的大院主宅为“七裹三式”结构,正端为七间堂楼,东西各有三间厢楼。楼上从眉檀、月线、梁托到楼窗全由木雕组成。楼上楼下的压窗条石和撑梁的柱墩全是精美的石雕。主堂楼屋顶飞檐翘角,花雕高脊,双瓦铺顶,整个建筑结构独特,木雕、砖雕、石雕精巧,气势不凡。

步入院内,里面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散逸着厚重的文化气息。特别是院内那些最能彰显主人身份与家规的古字文化更让人细细品味。大院仪门(正门)前上方刻有“福禄祯祥”四字,是幸福、爵禄、吉祥、如意之意的美好期盼。进院后匾额上刻有“食舊惠服先畴”(“舊”是“旧”的繁体字)六字,“食舊惠”乃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恩惠好处,“服先畴”即从事和务作祖上遗留的田地,意为家业永继。

至于侧门上方的字究竟是何字,到目前为止仍未一致说法。若看字形,更像“頤龢”(颐和);若以“谦光”解释,乃是“谦尊而光”之意,意即主人尊贵谦虚,显示其光明美德;“履和”即“中和”(中正平和)之意,指主人注重品质修养,践行中和之道;若以“循春”“蹈秋”解释,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依照行为准则,循规蹈矩办事,自然“天道酬勤”;若以“颐和”解释,即“颐养天和”,有休闲安静、保养元气、祈愿年寿之意。

关于旗杆大院四字的解释,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位教授的说法,都与主人行事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有关。而依据“旗杆大院”的传说和牛壁在外为官年老归乡的经历,《上党晚报》副刊部主任胡海涛的说法更趋真实。在侧门上方刻上这四个字,可以看出主人的用意:一是美观雅趣,体现主人的品味;二是实用醒目,一看便能提而醒之,或教化他人,或静以修身。与之相对应的是,这四个石刻字的背面,即院子里能看到的四个字,东侧为“蘭芬”(“蘭”为“兰”的繁体字),西侧为“桂馥”,这四个字都很好认,指桂花、兰花的香气,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

275年过去了,旗杆大院的四字依旧难解,但牛壁为官多年,回归故里想要静下心来颐养天年的意思应为共识吧!

原标题:《长治县西火古镇旗杆大院4字难解》,首发于《山西日报》2017年12月20日。因长治县更名为上党区,故对本文标题略作改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